撬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杠杆

2018-03-07 18:39吴毓珺王娇华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阅读策略

吴毓珺+王娇华

摘 要:在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为中心不够凸显的现状,进行了基于课文题目为抓手进行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其具体操作策略是在凭借情境导入课文题目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并进而梳理、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为中心的理念落地生根,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关键词:课文题目;阅读;问题教学;策略

审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比如,教师主宰课堂,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过细,完全按照课前设计进行教学从而忽视生成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导致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声音消失了,教师成了教学舞台的主角。

这样的阅读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为了凸显学为中心,为了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努力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基于课文题目,让学生围绕题目发挥想象提出问题,并进而梳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拥有阅读的权利、提问的权利和评价的权利等。

一、基于课文题目进行问题教学的策略实践

众所周知,学习过程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学习既然是一个过程,就有基本的操作程序。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问题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是首先依托相关教学凭借引导出课文的题目,然后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问题设计、问题梳理,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合作解决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

(一)不拘一格,引出题目

针对初中生感性认知活跃的特点,相比较而言,采用依托情境引出课文题目的方法较为理想一些。就是在课堂伊始,教师呈现相关情境,依托情境顺势导出课文的标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常用的基本策略有三种:

策略1:借用情境引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入妙不妙,常常事关整堂课的成败。特别是有些赛课活动,教师需要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存在着陌生感,不容易打开局面。如果能在导入上做出巧妙的预设,困难往往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有位老师在借班教学《风筝》一课时,课前播放学生小时候玩得比较多的游戏图片,这一预设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缓解了借班上课中紧张的课堂气氛。再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梁实秋的《鸟》的时候,播放了一组色彩艳丽、体态丰盈、情态各异的鸟并配上了轻松跳跃而又含有鸟叫声的《卡农》,学生虽身在课堂,但教师所营造出的却是一派生机蓬勃的大自然风光,为积极开展下面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导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进一步调动其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接下来的破题教学铺垫。

策略2:借助冲突引出

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我们对有效课堂的认识日益趋向理性。静观一堂课是否有效果,并非在于课堂表面的热闹程度,一个主要的隐性因素是看教师的教学预设有无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

以教学《落日的幻觉》为例,课前师生一起探讨昨天晚上的回家作业——日落时太阳有什么变化,学生踊跃发言,共同发现的一点是“太阳变得特别大”。此时教师出具日落时太阳大小并未改变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恍悟原来“眼见未必为实”,以此使学生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认知冲突,引起了学生對其他幻觉的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意想不到的心理氛围。

策略3:妙用语言引出

简洁、明快的语言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形象、幽默的语言却可以创造出轻松舒畅的教学氛围;亲切、诚恳的语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所谓妙用语言,这里主要指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实践证明,在破题教学中,教师如果恰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就会充分地打开话匣子,进而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由于不是在本校执教,在上课伊始我并没有立即让学生进入所谓的正式教学,而是先和学生进行一番幽默讲话。

教师:周瑜曾经感慨:“既生瑜,何生亮?”这两位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你更喜欢谁?

学生:诸葛亮。

学生:周瑜。

教师:每位同学都各有所好。大家能谈谈你们对自己崇拜对象的了解吗?

学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说明诸葛亮真的很厉害!

学生:周瑜也不差呢!

教师:其实,周瑜比诸葛亮长六岁呢!当周瑜在孙权帐下执掌帅印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个“待业青年”呢!诸葛亮可是自学成才。

学生:(哄堂大笑,随后抓住“才”进行课堂教学)

古人云:“教人而未见趣,必不乐学。”现代词“待业青年”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碰撞,在幽默中不知不觉开启了课堂教学。同时,幽默的对话让原本陌生的师生之间一下子亲近起来,课堂呈现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锤炼语言艺术,尤其是在基于问题的阅读教学课型中,要启动学生之思维,要调动学生之问,教师更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二)基于题目,问题设计

古人将文章的题目称作“龙眼”。龙无眼不飞,画龙点睛,龙则腾空而起。东汉许慎说:“题者,额也。”足见题目在一篇文章中的地位之重。一般来说,阅读教学,首先接触的是文章的题目,教学中处理好问题设计这一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登堂入室”,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着眼课文题目,一招四式:

1.人物式标题,紧抓事件与品质。例如《老王》《孔乙己》,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质疑:他(她)是个怎样的人?写了他(她)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她)?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这时,教师可针对这些问题,顺势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后收集资料。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情感。这样思维活动在质疑问难中积极展开了。

2.事件式标题,紧抓因果和经过。一般可以按照“是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进行提问。如《最后一课》,可以提问“为何是最后一课?”“谁的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又如《散步》,学生可以猜想质疑:有哪些人散步?什么时候在哪里散步?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怎样?这样便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景物式标题,紧抓景物独特处。如《陋室铭》,在同学们探讨题目时围绕“陋”字:刘禹锡的住处有多简陋呢?他为什么要住在这个陋室里?这篇课文到底是警戒自己还是称颂功德呢?又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仙湖”“消逝”给人以刺痛感。“既是仙湖,何以会消逝?”“这‘仙从哪里能体现出来?”“谁造成了它的消逝?”这一系列的问题喷涌而出。又如《被压扁的沙子》是自然生成之物,抓住“被压扁”这一特点,就可以提问“压扁沙子有怎样的意义?”“课文给我们阐释了一种怎样的自然现象?”《珍珠鸟》《猫》等标题为动物,应该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介绍一种动物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隐喻?”“这些动物与人类之间有着怎样的依存关系或者矛盾冲突?”

4.情感式标题,紧抓修饰限制词。如《我爱这土地》《伟大的悲剧》《敬畏自然》等课题中都呈现了作者的情感色彩。《伟大的悲剧》可抓住“伟大”质疑:“为什么悲剧中还有伟大?”“怎么样的悲剧是伟大的?”这样抓住关键词质疑,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于解决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问题设计环节,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提问可能不能涵盖整个课时的目标,或者一时不能打开思路,课堂沉静,那么我们采取两个策略:教师填补问题链和教师等待话匣开。

策略1:教师填补问题链

如果学生设计的全部问题还不能涵盖本课时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及时介入,以补充学生没有想到或者遗漏的问题。

以教师教学《土地的誓言》为例,当时学生设计的问题有:这是怎样的一方土地?谁发出的誓言?怎样的誓言?学生大多提出了自己疑惑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照教学目标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条问题链过于浅显。因此教师应围绕课时目标相应地介入,填补问题链。再加上一个:“为什么要对土地发出誓言?”这样问题的层递性更加明显。

策略2:教师等待话匣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并不只是一个纯认知的过程,它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进行问题设计的起始阶段,学生往往无法适应这一教学方法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无法完成问题设计而影响整个课堂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感情地引领是学生破茧成蝶的推手。以笔者执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的教学情境片段为例:

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然后对大家说:“请大家围绕这个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开始,学生似乎有点不适应,估计过去的时间里,他们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架势。面对貌似的冷场,我露出等上一万年也不急的表情!

学生看出了我的诚意,开始有反应了。郭同学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闻一多先生是谁?”很多同学颔首有同感,在表扬声中我把他的问题板书在黑板显眼的位置。

在他的带动下,楼同学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大家的思路被打开了,提问的热情也被激发了。有同学在座位上说:“闻一多先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仅从以上教学的片段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几十秒或者几分钟的等待,学生的主动性就没有机会显示。那段时间的等待,是教师在期盼学生的转变,亦是学生在试探教师的真诚。所以,在问题设计教学中想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自觉以利于问题设计,教师必须修炼等待的功夫。

(三)去伪存真,问题梳理

虽然教师提醒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进行问题设计,但实践证明,学生所设计的问题仍旧是花样翻新。这时,该怎么办?那就必须对问题进行有效梳理,就是剔除无效问题,整合相似问题,保留吻合教學目标的问题,以达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中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即将成熟而尚未成熟的阶段,因此在问题梳理的初始阶段,学生对如何梳理问题往往很茫然,毕竟对问题的梳理涉及认识事物的方法、步骤和规律的问题,要求较高。此时,教师要做到陶行知所说的“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为学生做出示范性的梳理并在方法上予以引导。

以执教《伟大的悲剧》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为例:

教师: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地提出了问题,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问题排列一下。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

学生:我认为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文中提到了哪些悲剧?”因为只有了解了悲剧的内容,我们才能对悲剧有进一步认识,甚至做出评价。

教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晰。

学生:接下来应该是:“哪些地方体现了悲剧的伟大?”明了悲剧的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对它进行分析评价。这个问题应该更能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

教师:先了解再评价,这是一个正确的认知规律。

学生:然后就应该是:“伟大和悲剧看似两个极端,统一在一篇文章中不矛盾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需要动很大的脑筋,就放在最后面,或许课堂结束的时候我们就能回答出来了。

教师:矛盾统一,涉及哲学问题了,的确难,那就让我们在最后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吧!

从以上教学实录片段可以看出,通过问题梳理环节中教师的示范和引领,学生领悟了需要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坚持这样的教学训练,不但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大大提升。

(四)善于合作,问题解决

张文质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其实,阅读教学更是慢的艺术。在阅读教学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解决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才会逐渐得到提高。其具体策略如下:

策略1:善待育真人

课堂教学难免会出现状况,这些状况我们一般称之为教学意外。比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回答问题有时会不着边际,这时就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善待学生。所谓善待,就是教师不能用专家的眼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求全责备,更不能对学生的浅层次问题进行讽刺挖苦,而应该以肯定和鼓励为主,辅之以中肯的建议。学生毕竟是发展中的人,其阅历和经验,其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与教师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耳濡目染的影响。如果教师待人以善,学生也会慢慢向善。所以,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学的问题,更是事关做人的大问题。

更何况,善待学生的问题,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利于维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其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策略2:合作出真知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因为很多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就会超出教师预设和把控的范围,甚至超出教师认知的范围,这些都是问题教学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在个体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或者甚至于教师也一时无法回答时,就应选用合作学习,师生集思广益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以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的教学片段为例:

老师:这真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它还曾被一位加拿大动画导演改编成一部动画短片,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影响深远。但在作品发表之初,它却因为真实性的问题曾被退稿,因为它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课堂开始有同学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那么我们就来思考:经历了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的让乔诺,虚构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PPT补充背景资料)

请大家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

生1:我觉得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想让大家在战争之后对未来生活有一个美好希望。因为老牧羊人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环境,如果所有看了故事的人都能像老牧羊人一样坚持,那一定也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

老师:给全世界一个信心,唤醒人们心中重建世界的热情。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呼唤和平。战争毁灭世界,而牧羊人却在创造世界,这两者有一个对比,作者无限敬佩牧羊人,就是在希望全人类能够不要毁灭世界,要多去创造更多美好的世界,所以是在呼唤和平。

老师:呼唤和平,读得很深入,非常棒。

生3:我觉得作者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可以很伟大的。一个普通老牧羊人都能改变世界,作者赞扬他,其实就是在鼓励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

老師:非常好,鼓舞人心,积极向上……

诚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及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告诉我们合作的必要性。从以上课堂案例中发现,学生合作学习不仅能多角度地理解课文,还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升合作能力,进行情感沟通。

二、实践后的反思

1.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问题教学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教师的主导性。语文教师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师的恰当介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学中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问题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统一的。因此,在教学时要把阅读权、提问权和评价权等交给学生,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呈现出语文课堂的开放与活力。但没有预设就没有课堂教学,更谈不上生成;精心预设才能恰当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3.教学中要关注策略的灵活变通。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视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调整,这就是教学策略的变通性。在问题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笔者都提供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但学习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利于某一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对于其他学生未必适用。而每位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情境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因此,教学策略应该是动态可调整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2]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09.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4]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阅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