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打底” “舞”出风采

2018-03-07 18:42邢伟静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亮色风采

邢伟静

摘 要:民间舞蹈是一切创作舞蹈之母。重视依托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思考如何为创建体艺特色添砖加瓦,如何提高舞蹈社团的舞蹈排练效益,努力探索了“民族风舞蹈”四个小组的“打底”工程,认真走“定方向、高参与、有效果”的打造学校精品社团之旅,“舞”出风采,积极为学校体艺特色创建“亮色”。

关键词:民族风舞蹈;社团打底;风采;亮色

一、问题的提出

1.源起“排练提升空间”的思考

一直在农村初中执教,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常年坚持组织和训练校舞蹈队的工作,在组织和训练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形体基训、排练成品舞蹈,其中有群舞20人的、还有三人舞、独舞等形式,这些成品舞蹈不仅参与学校每年的校园艺术节和元旦的庆祝演出,也参与过社会上的一些文艺活动,而且在每一届的区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中也获得过一定的奖项。

在这些舞蹈作品中,每个作品我都印象深刻地记忆在脑海中,它们曾经花费了笔者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伴随着笔者的成长和训练经验的积累。

在排练过的校园现代舞、拉丁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个人还是喜爱少数民族的舞蹈,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排练的过程,都觉得它很有深度,值得研究,思考范围很广阔,特别是怎样适合中学生学跳和表现民族舞的美,一直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斟酌,笔者想把自己的想法结合理论和实践记录下来,发现我们的排练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挖掘出各方面最大可能性的潜能。

因此,我们确定了《依托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创建学校体艺特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2.基于“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

舞蹈的种类虽然繁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但是,应该说,民间舞蹈是一切创作舞蹈之母。它是民众自行创作与传承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民间舞蹈既古老,又年轻,情贯古今。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56个兄弟民族在广大地区生活繁衍,都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舞蹈形式。

由于中国文化多源、多根系,每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有差异,因此,就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

过去,文人和一般舞蹈家很少深入民间对它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人们只看到民间舞蹈中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简单和不足方面,看不到它深邃的文化本质。其实,各种舞台艺术舞蹈多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民间,包括城市群众性舞蹈中的交谊舞、舞厅舞、爵士舞、霹雳舞、集体舞、儿童舞,乃至体育舞蹈、冰上芭蕾等,无不从民间舞蹈吸取营养和素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一切创作舞蹈之母。

二、实践的过程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无比丰富多彩,我选择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这四大民族的民间舞及生活进行研究。民间舞教学,则是思考如何使学生掌握该民族或该地区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体现准确的动态形象。如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以从事狩猎、游牧与畜牧业为主,舞蹈风格粗犷、豪放,手臂开阔有力,腰部、肩部动作丰富,多展示天鹅般的优美,如雄鹰之矫健,以及乘马驰骋的风采。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长年在高原上劳动生活,致使舞蹈形态别具一格,形成高原特有的“一顺边”的美。如果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某些民族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舞的特点,明白生活就是舞蹈的源泉,那么一定比老师教、学生学要有意义得多。

1.准备阶段:4个小组研究和学习方向的设计

通过学校社团报名选拔,有了20人的舞蹈队,在第一次社团教学课堂上,向学生解释我们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学习方法及意义,宣布了本次舞蹈兴趣小组研究的课题。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兴趣,愿意参加此次活动。他们寻找合作伙伴,分好了4个小组,并讨论本小组要研究和学习的方向(选择四大民族其中的一个)。然后,根据笔者的方案设计表,各小组都确定了各自的民族舞蹈展开研究。

舞蹈社团活动方案设计表

2.实践过程:民族风舞蹈社团“打底”

(1)查阅资料,了解4种少数民族民间的舞蹈

这一环节的指导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文字材料的获取,就是通过哪些方法或渠道获得这方面的信息,这样学生就有一个明确的查找方向。比如查阅书籍中的少数民族简介、有关民间舞介绍的书等;比如上网,少数民族网,视频观赏优秀的民族舞蹈和一些舞蹈大赛获奖的优秀节目。为了开展研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的跑图书馆,有的上书店,有的上互联网,有的请教他人,忙得不亦乐乎。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深刻体会到中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民俗民风,了解了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分小组,学习各自研究的民族舞蹈动作

各小组在上一阶段的活动中,已具备了一些理论知识,了解了这些民族民间舞的基本特点。接下来当然就该学习一些基本动作,用自己的舞姿来展现各民族特有的风采。学生根据本小组的研究对象,购买了一些光盘和书籍,按照里面的动作讲解开始自学。我适时辅导,对其中比较难的动作进行点拨。刚学时大家都觉得挺难,总想依赖老师。但两个星期下来后,学生都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他们不仅学会了基本动作,还尝试着自己选择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如藏族小组用藏族民间舞的动作编排了舞蹈《走进西藏》,维吾尔族小组创编了舞蹈《达坂城的姑娘》等。

【附件一】各小组的研究过程(收集的资料和学习过程)

第一小组: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探究

这个小组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征,并结合观看视频动作和分解动作,学习和模仿了八套动作,经过我的编排指导和同学们集体的智慧,排练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舞蹈,研究的过程如下:

研究的結果:她们这一组学习动作是挺快的,但是在完成动作的准确性上花了很多时间,而且把分解的动作串联起来,排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是需要动脑筋的,小组长很有能力组织同学排练,有时问问我的意见,在大家集体的努力下,完成了舞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社团活动和校园元旦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中展示和表演。(附排练照片如下:)

第二小组:藏族民间舞的探究

在学生学习基本动作之前,我找了几套藏族服装让学生穿起来,体验甩袖和献哈达的感受,也可以说是找找感觉,学生觉得很有趣,从愉快的玩乐过渡到学习,也激发了她们继续探究藏族舞的动作兴趣。在观看藏族舞蹈视频片段之后把手臂的动作融合起来,模仿手臂动作,使动作协调和准确,而且学得快的同学还示范帮助没有完全学会的同学,然后学习基本的舞步,这样从难到易的学习过程减轻了学生对藏族舞蹈的困惑。

学生收集的资料:

研究的结果:这个小组排练了《走进西藏》的舞蹈,还很高兴地唱起了合唱的“呀啦嗦”部分,我都被她们的热情感染了。当然还有不完整的段落,比如开始的前奏部分过长,學生把握不好怎样处理这段舞蹈,我给了点意见,让她们试试排练一段出场的队形,同时融合着藏族舞蹈的动作去完成,经过反复排练,舞蹈流畅了很多,之后穿起了舞蹈服装,跳一跳,嘿!还真像藏族的姑娘呢!

第三小组:维吾尔族民族风

这个小组的同学是非常有热情的一组,她们选择学习维吾尔族舞蹈,可学生查找了资料以后,就面露难色了,虽然是由于喜欢维吾尔族的舞蹈才选择的,可是感觉真正学习起来好有难度,离现实生活有点距离。我和她们沟通了一下困惑,一起想办法走近新疆了解维吾尔族,也一起欣赏了一些优秀的舞蹈,有校园少儿的、有娱乐节目的、有比赛现场的,喜爱之情犹在,可是怎么学还是困扰着她们。

学生收集的资料:

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我提供给她们一组《跟我学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光盘,跟着维吾尔族的分解动作教学开始学习《达坂城的姑娘》,手位、手型、脚步都模仿得像了,这个移颈的动作困扰了她们,做得不好就成了扭脖子,笑声不断。同时也困扰着我,我也做不好这个动作,不够专业,看起来动作怪怪的,一时之间没了笑声,原来的热情也变淡了。一次排练的机会我和藏族的小组成员说起了第三小组的移颈困难,藏族的小组长××露出了笑脸,当时就示范给我们看她竟然会移颈,还真是那么像呢!大家都围着她问:“你怎么会啊?”她用自己的方法教大家,还热情地指导动作的要领,当时的场景既热闹又兴奋,那么多张笑脸笑开了花,太生动了!

经过反复的练习,《达坂城的姑娘》来了,为了使表演更精彩,学生还动脑动手改服装,学生穿一件红色连衣裙,外套一件黑马甲,下穿一双黑色靴子,嘿,还真像那么回事!

第四小组:傣族民间舞

这个小组的同学认为傣族舞蹈就是孔雀舞,喜欢孔雀的美,所以一起来到了第四个小组学习舞蹈。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就对“三道弯”感兴趣了,扭来扭去地找感觉,互相指点着对错。“一边顺”不太好理解和模仿,还有手势和步伐,同学们没有领会傣族舞蹈的特点。

查找资料并整理了动作要点:

研究的结果:同学们学习了几节课,舞蹈的姿态有点像了,但缺少了动作的灵活性和孔雀的神态。她们很积极地找来了杨丽萍的舞蹈视频,《雀之灵》和其他的作品,反复看了几遍,赞叹的声音不断,被艺术家的舞姿和美丽吸引着,她们的信心和斗志被点燃了。

学了几个动作之后,学生向我咨询:“老师,我们的动作很僵硬,没有杨老师的柔美,孔雀也没有见过,跳不出它的姿态。”我笑着对她们说:“去看看真孔雀吧,也许会有收获!”就这样停下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去收集了孔雀的视频,孔雀开屏就是舞蹈动作的展翅(低展翅、平展翅、高展翅、顺展翅),舞蹈动作的头、肩、手型和手位都时刻在表现着孔雀的生活姿态,经过这个观察的过程,学生似乎了解了孔雀舞要表达的意思,我和学生多次研究,修改动作的不协调和不准确的地方,要做到在放松的状态下去做好“三道弯”与“一边顺”的体态造型。

(3)成果汇报:四小组展现民族舞蹈风采

各小组在上一阶段的活动中,基本完成了各自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蹈组合,分别排练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走进西藏》《达坂城的姑娘》《孔雀飞来》。为了体现该民族舞蹈的特点,使表演更精彩,四个小组都穿上了自己民族舞蹈的服饰(我通过学校领导的同意,提前买了需要的民族舞蹈服饰)。在这一次的课上,来了一群少数民族的姑娘,好热闹的“民族风”,教室里面成了欢乐的海洋,真是热闹、开心极了。

针对四个小组的表现,教师给了她们肯定和表扬,但对不足之处也提出了意见:

①各小组的姑娘们能否抓住神韵,表情和眼神的力度是否可以再形象一些;

②注意舞蹈图形(场图)的变化,如:

这几个图形是比较容易变化的,每个小组结合舞蹈动作和脚步运动的路径适当地变化出图形,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③每个舞蹈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可以改进,比如入场和退场时是静的造型,还是运动着的图形变化,根据自身舞蹈的风格确定改进的方法。

④熟悉音乐,掌握好音乐的节奏感和律动性,让舞蹈动作和音乐充分结合起来,会使舞蹈更生动和吸引人。

各小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如:民族舞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坂城的姑娘》《走进西藏》《孔雀飞来》,分别参加了“校园社团展示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汇演”的庆祝活动。

【附件二】 部分节目的照片

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着、创造着、快乐着,在这个“民族风”的舞蹈社团活动中,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校园里留下了她们许多欢声笑语,民族姑娘的风采在我们的心里打上了烙印,相信在她们的成长历程中,这段学习生活是美好的记忆。

三、研究的感受

1.学生层面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为,开始参加“民族风”舞蹈社团的时候,有些迷茫,并不知道自己会主动地去做些什么,以为跟着老师学几个动作,跳一跳就行了。在第一次课上,老师明确了舞蹈社团的意义,汇报个人研究意向,选择小组人员,确定学习研究的民族方向。学生从吃惊的表情开始,到自由地选择了各自的民族舞方向,然后就是觉得无从入手,困难重重的心思压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之后的学习从各小组收集资料、信息,每个小组理论学习,分别指导每个小组学习舞蹈动作等多种方式中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学习的形式培养了她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组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分配个人任务,学会自由发表意见,尊重同学,妥善处理出现的各种矛盾,携手共同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这样说道:开始,我与××同学并不熟悉,甚至对她还有偏见。通过这次活动后,我发现她是一个乐于助人、关心同学的人。我俩成了好朋友。还有的学生这样说:以前,我是个最怕困难的人,有困难就要逃避。但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同学与我一起解决困难,我不再害怕它了。

还有的同学喜欢上了“民族风”,喜欢他们的服饰、美食、生活气息,每小组的一部分成员还相互模仿民族舞蹈的动作,真是一群快乐的姑娘!

2.教师层面

刚开始参加工作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上好自己的音乐课,把我知道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组织舞蹈队的工作不是我的特长,由于要参加学校和镇政府的一些庆祝活动,需要排练集体节目,最好是群舞之类的舞蹈节目,也是为了每一届的区中小学艺术节比赛做准备,我只能接受任务。回忆那几年排练的经历,我用“筋疲力尽”概括了舞蹈指导老师的生活,自己学跳舞蹈作品,又一次次地示范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体力不支,喉咙沙哑,真是苦不堪言!排练的节目《达族小姐妹》《好日子》《越来越好》等舞蹈获得学校演出的好评,群舞《飞天漫舞》《绿》《孔雀飞来》等作品分别在多次的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获奖。对此,我并不满足,我一直在接受挑战和探索,在摸索中不断领悟排舞蹈的技巧。这次组织“民族风”舞蹈社团,就让我收获颇多,多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效果会比老师手把手地教更好。我虽然以前学过一些民族舞,但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为了指导这次活动,我不得不亲自查阅资料,与学生一起学习,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视频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不仅使我与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而且也提高了本人的理论水平。

【附件三】 部分舞蹈作品的照片——舞蹈形体训练组合

舞蹈《花腰傣》参加余杭区第十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活动,并获得初中舞蹈组二等奖的成绩。

表演唱《簸箕上的麻雀》和舞蹈《舞蹈青春》,参加余杭区第十八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活动,并获得初中组三等奖的成绩。

四、过程的反思

1.研究的深度不够

这次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生活的研究只是初步探索,学生的研究是浅层次的,只停留在日常生活对舞蹈的影响,还没有深入地把舞蹈与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等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没有与其他学科,如地理、历史、美术等很好地结合起来。介绍的民族民间舞的种类较少,较单一,不能真正体现民间舞绚丽多彩的特点。

2.舞蹈语言的运用不足

舞蹈具有語言文字与非语言文字两种文化特征,但主要是身体作为中介表现文化的,因此,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是其主要方面。表现在舞蹈动作、姿态、技能、技巧,舞蹈时的服饰道具、场地设施等诸多方面。而且这些文化因素只有通过舞蹈者的表演才能化为信息,成为舞蹈语言得到展现。

舞者以形象化的神情动态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缺少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也缺少跳舞蹈的机会,潜移默化中去接受舞蹈的动作和技能,显得有些呆板,缺乏该民族舞蹈的风格、气韵,自然难以达到融会贯通。

3.矛盾及解决办法

一直以来,我组织舞蹈队的训练工作,都觉得有压力,和学生一起也遇到过阻力,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观念亟须转变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依然面临升学的压力。许多学生都向着重高奋力直追,家长们更把此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要求。他们认为像跳舞、唱歌这样的文艺活动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会影响学业成绩。比如我第一次召开会议后,就有2名学生当即退出,还有1名学生中途退出。殊不知自我学习远比被动接受知识重要得多,前者获得的不光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即智慧。参与兴趣活动与考重高不仅不矛盾,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能力。我想,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更新观念,是迫不及待的。

(2)形体训练的共同规律

从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是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之一,如何把民间舞蹈的素材升华为教材,在教学中通过形体训练使学生掌握风格迥异的各种民间舞蹈,则是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的重要环节。舞蹈形体训练是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开端,通过训练使人的自然形体成为富有表现力的形体,进而通过训练有素的形体和精湛的技艺,展现某个民族的深层文化与审美特征。充分发挥人体各关节的机能,发挥形象思维的潜能,使学生既有优美的艺术形体,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这是形体训练的共同规律。

(3)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

家长反对这样的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①怕孩子影响学习,功课落下。②怕孩子的思想变得复杂,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变“坏”。如不让孩子上网,怕网上的“垃圾”影响学生的思想健康。③安全问题。

如果教师能成功解决这三个问题,那家长也就无话可说。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跳舞和学习文化知识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看做体育运动和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好的身体状况是学习之本。再有,家长观念的转变还得靠学生。孩子让家长看到通过学习后的进步,当家长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落下,还懂得了许多连自己都不懂的知识,有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他们又怎会不赞成呢?像本次活动,除一名家长持反对态度,大部分家长还是支持的。有些家长还为孩子出谋划策,如服装的设计、搭配等,不但极大地鼓励了学生,也给教师增添了信心。

民间舞蹈被称作“艺术舞蹈之母”,随着街头秧歌、集体广场舞、排舞、各种健身舞蹈等的兴起,预示着民间舞蹈新高潮的即将到来。

民间舞蹈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她像大地的母亲一样,不时地有新的艺术升华哺育着新一代舞蹈新秀的成长。

在群众性舞蹈活动中,那些舞蹈爱好者、舞蹈能手们的升华,它是舞者忘我境界中油然而生的即兴创造;是舞者在典型环境中以观众为契机,触发出创作灵感的动态形象化。舞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融入其中,是民间舞蹈生命力所在。

正如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杰出的舞蹈家、理论家、教育家吴晓邦先生(1906—1995年)在《当代中国舞蹈的主流》一文中对传统舞蹈文化发展所作的精辟论断:“我想传统应该是一条民族生命的长河,正由于沿途不断有新的支流汇入,它才更宽、更深、更浩大和更有力量!”

五、期待:创建学校体艺特色

我校的育人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言语文明、有爱心、肯吃苦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结合我校生源情况,摸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德才体艺智兼顾的学生发展特色道路,是实施素质教育、實现轻负担高质量的重要途径。强化学校体育艺术,创建学校体艺特色,为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创新发展平台,提高学生的艺术和运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学生的才智和灵性真正达到教育的最优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想依托民族文化的体艺活动内容可以更全面一些,如:

1.民族音乐活动的校本化研究

(1)民族歌曲欣赏、学唱

(2)民族歌舞的探究

2.民族体育活动的校本化研究

(1)民间游戏的改造,体育课程的拓展

(2)大课间活动的改革,体育特色项目的创建

3.民族美术活动的校本化研究

(1)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美术课程的拓展

(2)民族工艺美术的制作

(3)民族服饰的欣赏

由于我校教师队伍年轻化,民族体艺发展需要艺术专业性强的师资力量,这是我校急缺的资源,因此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反思这一年半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还有诸多问题存在:

1.学生流动性大,为训练民族体艺方面的特长生增加了难度和工作强度

2.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尚需提高

3.体艺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

4.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符合我校实际,它的研究更加具有深远意义。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并争取在理论上有所提升,在实践中更加细化。同时,把已取得的一些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学校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董锡玖,刘俊骧.中华舞蹈史图鉴[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5]马力学.中国民间舞蹈[M].国际文化出版社,1998.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亮色风采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车展不再冷冰冰 卡车文化成为展会一抹“亮色”
这一年越发领悟以物为本不是我们要留下的“乡愁”——城镇化,最添亮色的年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