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07 20:38姚玉芬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数学

姚玉芬

摘 要: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小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小学生都可以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然而,数学知识量庞大、抽象度高,需要小学生具备坚韧的学习毅力以及持久的学习决心,这就需要教师要以赏识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帮助小学生解决意志薄弱、遇挫折轻言放弃等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小学生获得的进步、个人的魅力等进行欣赏与认可,通过放大学生的优点来引导他们树立学习自信,进而使其保持积极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方法。四年级小学生经过前期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也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经历的成败来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学习数学。然而,四年级小学生的心智依然十分幼稚,很容易因为教师对他们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且对教师赏识、同伴认可的渴望度更高。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小学四年级学生对表扬、赞美的渴望,合理展开赏识教育。下面,笔者从保证赏识的价值、兼顾个体差异、结合批评教育三个层面,讨论小学数学教学渗透赏识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保证赏识的价值

保证赏识的价值要求教师的赏识要适度,不可随随便便地便开始鼓励、赞美小学生。因为四年级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客观、全面,教师一味地赏识会让他们逐渐失去学习焦点,还可能会导致他们养成骄傲、自满等心理,这就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也可在赏识教育中坚持适度原则,保证赏识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使每个学生都为获得赏识而努力。

在“直线、射线和角(一)”一课中,笔者在教室内为学生演示了手电筒的光线,让学生观察手电筒所发射的光线的特征。有的学生说是线段,因为这段光线是有距离的,是从手电筒发射到墙壁上的;有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认为如果没有墙壁,手电筒所发出的光线并没有终点。面对学生的讨论,笔者引入射线这一数学概念,并及时肯定小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等多种能力。之后,笔者再让小学生阐述射线的特征。有名学生说道:“射线没有终点”,由于本结论已经被指出,因此,笔者并未就这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赏识,而是鼓励这名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射线的特征,这名同学沉思过后,重新默读了一遍射线的概念,尝试说出:“射线是从一个点发出的光线。”之后,笔者便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赏识,肯定了他善于思考的学习能力。

二、兼顾个体差异

四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差异逐步显著,学习两极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多数班级都有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应该要考虑个体差异,据具体情况来实施赏识,保证赏识教育建立在学生个体数学能力基础之上,并根据学生个性合理组织教学语言。

在“加法交换律”一课中,在引导小学生学习加数、被加数之间可以自由转换这个交换律知识之后,有一名学生提问:“老师,那么如果是题目中有好多个加数,比如3+5+7+5,那我是不是可以先把3和7加起来,再把5和5加起来,再算两个式子的和,也是可以的呢?”实际上,当这个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我感到十分震惊,因为这个学生平日少言寡语,在回答问题时也是唯唯诺诺,而这个问题却涉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超出了学生现有的数学水平。对此,笔者先是认真肯定了学生的猜想,表扬他善于思考、懂得创新等多种能力,同时鼓励他表述自己的思路。原来,这名同学曾经看到过高斯曾经从1加到100的故事,所以深入分析了各个算式的特点,结合高斯的故事总结出了这个计算规律。

三、结合批评教育

四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使得他们从小便被师长“捧在手心”,尤其是素质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所以大多数教师都不敢批評小学生。但是,客观、全面的批评是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想培养他们抗挫折、抗压等能力,就必须要让他们接受一定的批评教育。

在“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一课中,曾有一名尖子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十分积极,每当他计算出笔者所出示的计算题目之后,他便快速、大声地说出题目答案,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计算心态。于是,笔者走到这名同学面前对他提出警告,希望他能够“等一等”其他同学。没想到,这名同学表现得十分轻蔑,认为等待其他同学是耽误自己的学习,毫无纪律意识与集体意识。对此,笔者严厉批评了他看不起其他同学的心态,直接指出了他过于傲慢、无礼等问题,要求他认真反思与审视自己的问题。

总而言之,赏识教育是促进新课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手段,教师应深入研究赏识教育的各个理论知识、实践要点,以优良的教学设计来促进赏识教育与数学课堂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正福.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4(9):181.

[2]匡维莲.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186-187.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小学数学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