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灵魂

2018-03-07 20:43朱晓媛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行为品德与社会德育

朱晓媛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贯彻德育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策略,来对小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围绕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德育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行为

随着教育领域中对德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模式的课堂被打破,以生为本成为主流。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接触新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构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勇于提出疑惑、回答问题,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帮助他们明白德育知识的内涵,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

一、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强化是一种学习过程,可以规范人的言行。小学生正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年纪,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还不够成熟,考虑得不够全面,但是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小学生促进思维的发展,熟知思想品德知识,使其成为小学生的潜意识行为标准,规范行为,促进知行统一。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吸收情况,让他们能够理解明白道德行为的标准,并实行于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调动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还可以鼓励小学生对自己经历的或者听说的事件提出评价,仔细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小学生经历的人情世故较少,他们对道德行为的了解并不多,因此,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较好的评价来表扬,对提出一般的评价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来刺激他们的思维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他们的行为训练,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

二、引导学生悟理,提高德育认识

学习的道路是需要学生自主去摸索的,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点上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而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学生就需要自我去领悟,挖掘道德世界里的知识宝藏,培养自我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材知识,联系实际,循循善诱,逐步地引导学生走进道德大门。例如,在演出小品《珍珍穿着》结束后,教师可以设置悬念,提出疑惑:“你们认为珍珍的穿着漂亮吗?”“珍珍表姐的打扮为什么不适合珍珍呢?”“美的概念是什么呢?时尚?艳丽?”“如果是同学们,你们会怎样装扮自己呢?”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思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接着,教师在得知学生的答案后,总结出美的定义是“质朴、自然、大方”。以问题引诱学生进行悟理,进行思维波动,培养学生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评判,让学生切身体会道德的魅力,提高德育认识。

三、论证分类目标,提高辨别能力

当一个人做事有了一个目标时,他就会有相应的动力去推动他接近目标,去触碰成功,学习也是一样,当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个目标,那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沿着这条通往胜利的道路一直向前,遇到艰难险阻就跨过去,披荆斩棘。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设定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论证分类目标,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指引学生去学习基础知识、去感知道德的存在。学生还要学会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价,巩固知识,逐步攀登上道德知识的殿堂。例如,在学习《如何全面看问题》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两个目标:“为什么需要全面看问题?”“该怎样去全面看问题?”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例子,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判断、评价,学以致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改善学生不好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知行结合

想要达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仅仅依靠课堂内教师口干舌燥地讲解和学校组织的训练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被束缚在校园内,没有走进社会,是无法切身体会到社会上的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社会的风采,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实行知行结合。有的学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被家长寄予厚望的他们往往会对别人的行为漠不关心,认为父母所做的,身边的人所做的事情都是无争议的,加上家长对学生只有智商方面的关注,极易造成学生情商和道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的内容时,教师在讲解完专业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放宽眼界,去关注学校内、社会上的一些岗位上努力工作的人,换位思考一下,体会这些人的辛苦劳动,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切身体验一下,去担任岗位上的职责,让他们明白这些劳动者的艰辛,促进学生对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感激和尊重,实现知行结合,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切身地体验、总结道德的标准,形成自己的法则,在道德的道路上树立良好的榜样,越走越远,实现全面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奚玲.论品德与社会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J].理论界,2015(7).

[2]王建學.加强德育建设,培养“四有”新人[J].科技创新导报,2016(10).

[3]邓军.对德育教育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6(18).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行为品德与社会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