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2018-03-07 09:48袁敏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赏花导学案学案

袁敏

《导学案》是县教研室领导组织一线名师精心编制提供给师生使用的教辅工具。《导学案》的编制每一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本课学习内容的方法与指导;有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及检测,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提升与拓展。我们手中的“导学案”不仅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生成、获得能力的提高。我们石阡正在推进“生态心课堂”模式改革,《导学案》就成为教师导学的重要航标。但由于每个学科、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不同,如果我们教师不加选择,不重新组合,不进行有效的“二次备课”,全盘搞“拿来主义”,我们所倡导的“生态心课堂”改革就会走入改与不改的怪圈。如何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呢?这里我有一些相关的做法和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教。

什么是二次备课呢?所谓“二次备课”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教师本人及本班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教师对《导学案》进行深入研究、再学习,对超出学生认知的内容进行降级处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过于浅显的内容,适当增加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成学生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指教师上课之后对当天所教学的内容进行自我反思。还清晰地记得在两星期之前,我们坪地场乡举行的“生态心课堂”人人过关活动中,我在教学《己亥杂诗》一文时,一节课授完下来,虽然评委和学生们感觉那节课学习效果还不错,但我通过对那节课反馈的信息进行反思和梳理后,发现还存在着太多的不足:一是老师对诗文内容分析很肤浅;二是老师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时间把控不好,导入环节和朗读环节用时过长,导致那节课拖堂;四是老师的闲言碎语比较多,语言不精练、简洁;五是老师喜欢重复学生已经讲解过的内容,不放心学生。就这样,通过再认识、再明确,改进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就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充分的

准备。

当然,二次备课并不是对优秀老师的“导学案”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尊重优秀教师智慧的基础上,将个人对教学内容独具个性的理解融入其中,对“导学案”进行更具有教师个性特点、更适合于教师个人操作和学生学习的再创造。例如:我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认为《导学案》中主题二第七小题“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个问题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是不能回答出来的,于是我就把这道题给删掉了,着重放在对此首诗中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上。再如我在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首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关于紫藤萝花的优美图片,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再导入课文,走進导学案设计的主题一环节;在主题二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走进文本,因为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分析作者赏花的心情及其变化,于是在这一环节我自己又增加了这个问题。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作者当时赏花的心情及其变化:赏花前焦虑、悲痛;赏花时宁静、喜悦;赏花后振作、奋进。通过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只有进行二次备课,才能保障教师的个性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才能使每个教师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各具其味,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我们坪地场中学规定在每周一各教研组自己选择一定的时间进行集智备课,针对本周的上课内容和上周上课中存在的问

题,各位教师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结合学情,研讨出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导学案”——三步四环节,真真正正落实了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总之,进行二次备课是我们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师,上课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天天去上课,而不去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就很难有所长进。因此,做好二次备课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功课。每节课后,及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一一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进行二次备课,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改进自我,还要求在同伴间的观摩与互助反思中学习别人,发展自我,真正实现由“讲解型教师”逐渐转向 “引领型教师”,从而更能体现我们石阡“生态心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颖喆.导学案: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评价与反思[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张广亮.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语文天地,2012(24).

[3]杨杰.浅谈语文“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推进[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20).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赏花导学案学案
春天到,赏花去
乡愁导学案
赏花海
走,赏花去!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