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与社会的关系没那么紧张

2018-03-08 07:55谭飞
环球时报 2018-03-08
关键词:文青

谭飞

近段时间,文青这个词儿再度成为坊间被讨论和揶揄的焦点。几起热点事件,让文艺青年从来没这样被“重视”,尽管这种“重视”带有几分粉色甚至黑色幽默色彩。

文艺青年,顾名思义,就是热爱文化艺术的青年男女。但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文艺青年的意义已经跟这个词儿本身的字面意义渐行渐远。比如网络流传的一个版本中,文艺青年被总结了如下特征: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这几个特征互为因果,爱好文艺,所以不会挣钱,穷,因此更痴呆。在这系列特征背后是一些有共性的关键词:细腻、爱自由、情绪化等等。

在普遍的认知中,中国现阶段的文艺青年,绝大部分人的生存能力都比较弱。这种“弱”主要体现在生活能力、经验,以及个人收入上的欠缺。造成“弱”的原因也比较好理解,就是他们普遍生活在一种与世无争的状态下,浪漫、不大现实地思考这个世界,不积极入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年轻人群体中,这样的性格或爱好特质当然容易落伍,容易成为所谓“生命力不够旺盛”的指斥对象。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加剧了世俗大众这样的认知。这些因素包括:文艺青年阵营的自我妖魔化,部分文艺青年的过于清高,父母辈对文艺青年未来的焦虑等等。

拿张杨事件中的女主角举例,她一切行为到后面的呈现已经流露出“臆想”乃至自我阐释的轨迹,无论她自己讲的理由多么高端,甚至拿出信仰来说事儿,实际上给人的感觉还是“不能理解”,也因此容易被视作异端。这样的舆情说明,文艺青年,不管你拿出多有哲学、思想含义的“人生糖纸”包装自己,如果你的想法有些“病态”,行为又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你就不可能被大家认可,更难以得到尊重。

但我也不认为文艺青年跟大众与社会的关系就那么紧张,在大多数人心中,文艺青年普遍心地淳善,有审美情趣。许多人也希望跟文艺青年交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处着轻松,有趣,让人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

别丑化文艺青年,也别因为是文艺青年就自觉高人一等。这才是看待这个词的客观、公允态度。有种倾向是不对的,文艺青年们需要自省:因为我是文艺青年,所以我爱怎么做都行,爱以什么方式生活都有这个天然权利,且这些生活方式比所有人都优越。的确,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一定要记住,这种自由是相对的,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的一条分际线,过了这条线,“文青”包装就成了笑谈,会狠狠砸伤自己的脚。▲

(作者是公众号《四味毒叔》创始人)

猜你喜欢
文青
试为“文青”“辩诬”
Killer App
贵刊
“文青”袁泉:最好的生活就是静静绽放
持续搅动市场 推动消费升级
民国文青的大学生活
民国文青的大学生活
我的语文老师是文青
有趣文青
“文青”索罗斯给年轻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