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晋北道教音乐田野调查研究

2018-03-08 09:43张磊
经济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沿革研究意义旅游经济

摘 要:晋北宗教文化旅游是晋北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音乐是宗教文化的载体之一。文章通过对晋北道教音乐的田野调查研究,论述了晋北道教音乐文化的沿革、作用、现状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旅游经济 晋北恒山道乐 沿革 作用 道乐现状 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1-135-03

道教是根据中国固有文化而创立的,根植于中国的民族宗教。其发源于古代本土春秋战国的方仙术,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的宗教形式。《礼记·乐记》称,“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因此,道教音乐的渊源与远古的巫术有密切关系。

道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以道教科仪(斋醮)音乐为表现形式。就其内容与功能而言,从历史的角度看几乎覆盖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充分表达出道教及其信徒们的人生信仰和现实的要求。

山西道教的历史记载并不多,相传位于山西东北部的北岳恒山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就出现了炼丹和求仙的方士。李养正先生所著《道教概说》:“汉灵帝时,张角太平道徒众遍布青、徐、幽、冀、兖、豫、荆、杨八州,旁及并、凉”,这是早期道教太平道在山西活动的记载。史载见于《魏书·释老志》,嵩山道士寇谦之创立道教斋戒符典,制定道教乐章诵诫新法——《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于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在恒山一带创立“北天师道”。由于道教得到北魏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教,所以在都城平城(今大同市)及周边如应县、阳高、浑源、天镇乃至全省各地的道教迅速传播,道人、道观日益增多,因而道教科仪(斋醮)如神仙诞辰、祈求赐福、延寿求嗣、祈丰年祈晴雨、解禳消灾、超度亡灵等各种道教活动日渐频繁。在这种大环境下的当地百姓不自觉的对道教有了认识并自然而然的使之与自身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因为道教的繁荣,道教科仪(斋醮)活动的增加,服务于道教科仪(斋醮)活动的道教音乐也有了长足发展。道教认为音乐可以上通神灵,成为道教科仪中通神的语言。在做法事时利用吟唱,加之器乐等音乐形式与神灵沟通达到颂赞神仙、解禳消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等目的。道教音乐是道教在法事仪式中使用的音乐,也称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一般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其类型分为修道法事、纪念法事和民俗法事。道教音乐在内涵上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历朝历代也正是因为道教的发展,道教科仪活动的增加,使得道教科仪活动中的道教音乐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山西道教音乐的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1979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规划的实施后,山西的音乐工作者们注意到山西的道教音乐,并对其进行了实际有效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多年来,山西道教音乐受到众多学者及音乐工作者的深入研究。这些对山西民族民间器乐和宗教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山西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及社会影响,山西道教音乐开始受到国内外音乐、文化界的关注。而今,转眼30余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习俗的变迁,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改变,山西道教音乐在诸多方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我们将如何去保护和利用?都是需要我们通过重新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来回答的。

一、晋北道教音乐文化的沿革及作用

晋北的阳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与浑源、广灵为界,西与大同县毗邻,东与天镇县、河北阳原接壤。西汉置高柳县,金改名白登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称阳高。

阳高县六棱山为恒山山系北麓,北魏时恒山天师道场创立,道教很快就传入阳高,作为北方道教音乐代表的“恒山道乐”也随之传入。“恒山道乐”属北方正一教道教科仪(斋醮),是道教信徒和信众们在道教教义支配下的一种宗教活动,也可称之为“宗教仪式”。“恒山道乐”随着道教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和从繁到简的发展与整合过程。

在经过一千五百余年的传承和发展中,“恒山道乐”既吸收了古代宫廷音乐,又吸收了汉魏以来的鼓吹乐、唐宋大曲、明清小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音乐。除此之外,还借鉴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如戏曲、小调、佛教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逐渐形成深受大众喜爱且独具地方特色的,由套曲、赞叹和配曲构成的“地方韵”道教音乐,其中套曲和赞叹是其精华部分。虽有千年的历史,但其至今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音乐形态和音乐风格,具有儒雅清净、活泼生动、幽默诙谐等多种情趣的音乐特点,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目前,“恒山道乐”的主要活动是以“白事”为主。丧葬文化,中国的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千年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一部分。道教来自民间,丧葬习俗属民俗,不论是正一道还是全真道都应民间之邀为亡者做“七七祭奠”之类的斋醮法事,俗称“白事”。斋醮法事一般称之为道教科仪或斋醮科仪,民间称之为“道场””或“法事”。斋醮法事是指教徒们和信众在道教教义支配下的一种宗教活动,一般分为阳事和阴事。所有的道教宫观里每逢朔月、望日,重要的宗教节日,以及各派的祖师圣诞时,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和红白喜事,这些常行的仪规都属于道教科仪(斋醮)。我们把道教为民间承办的斋醮法事称之为“民俗法事”。“恒山道乐”民俗法事中的白事已有一套非常完整成熟的程式,在其中可以看到许多民间习俗的影子。因此,民俗法事是民间葬礼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民俗法事的发展中,道教白事的斋醮科仪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如“孝当大事”等。唐玄宗时,规定不准士庶之家平时与僧尼道士往来,但在家中的吉凶需作斋时,先於州县陈牒通知寺观,才能准许前往。可见,凶事用僧、道,在当时早成风俗。明代,朱元璋重视民间丧葬,组织编撰《大明立成玄教斋醮仪》并亲自撰序:“官民之家,若有丧事,非僧非道难以殡送。若不用此两家殡送,则父母为子孙者是为不慈,子为父母是为不孝,耻见邻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道士做法,为亡者超度,使亡者得到解脱,早升天堂,早日脱离幽冥之苦的习俗深入人心,直至今天。所谓“三七延道,五七延佛”之记载就能說明这点。

二、晋北道教音乐文化的现状

(一)晋北恒山道乐的传承与音乐特色

近年来,阳高县的道教音乐获得长足发展,现有道乐班13家,参与演奏活动130余人。说到阳高县的道教音乐我们不得不提到李满山道乐班。2009年,以狮子屯乡上梁源村李满山道乐班为代表的阳高“恒山道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乐班的主要乐师、第八代传承人李满山(1946—)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3年,道乐班的主要乐师、第九代传承人李兵被授予“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李满山道乐班从可考的传承人李文举(1802—1870)开始到第九代传承人李兵(1977—)已有200余年历史,中间从未间断。因此,现在一提起“恒山道乐”已特指是李满山道乐班了。其传承方式是典型的家族式传承,传授方式是口口相交、手手相授、代代相传。

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阳高“恒山道乐”至今仍然活跃在乡村之中。在笔者采访的几天时间,被当地人称为“阴阳”李家道乐班天天去念经(阴阳将参加“白事”称之为念经),档期已经排到下月。根据李满山师傅讲:“阳高县周边,特别是阳高县北部地区只要有条件家家户户都会请阴阳做“白事”道场,超度亡灵,多则五天,少则三天”。李满山道乐班每年的法事活动有百十余场,大部分是称为“白经”的白事,也有为数不多被称为“寺经”的寺庙法事。李满山道乐班正在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恒山道乐是我国北方道教音乐的一支,是流传于晋北的一支古老宗教音乐。其基本内容有赞叹、套曲、配曲。赞叹是经文的唱诵;套曲是器乐曲;配曲是民间小调。恒山道乐中,大部分以清乐音阶为主,兼有少量的雅乐音阶,无燕乐音阶,其中五声、六声、七声音阶都有,且六声音阶居多。在旋律进行中,四、五度跳进手法运用较多,有的甚至有十度的大跳等。在表演上正曲(赞叹、套曲)古朴典雅、庄重凝静,而配曲则活泼火爆、高亢激昂,这正是“正曲娱神、配曲娱人”。

(二)晋北恒山道乐的乐器与服饰

李满山道乐班社所用乐器独具特色,分为吹奏乐和打击乐。吹奏乐有管子、笙、笛、法螺;打击乐有法鼓、云锣、铙、钹、铦子、法铃、铜磬、木鱼。

管子在恒山道乐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是主奏乐器。管子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大管子、小管子和对管子,均为木制,两头有套铜。大管子长35CM,直径4CM,内径2CM,8孔,音色低沉浑厚,可以吹奏上字调和凡字调。小管子长21CM,直径2CM,内径1.6CM,8孔,音色高亢有力,可以演奏本字调、上字调、梅花调、官调、凡字调。对管子是一对同时吹奏的开五孔的更小的管。一般情况下,三种管子由一人兼用。套曲的慢板部分多用大管吹奏,中板部分多用小管吹奏,配曲部分则是三种管子交替并用。在户外设坛或行走时,一般由两人吹奏大小两支管子。

笙非常有特点,和我们常见的有所不同。此笙有17苗,14孔,特别的是笙嘴是铜制,有小拇指粗细,且呈S形向上弯曲,如此定制主要是便于边走边吹和法堂上的演奏,多为C调和G调。打击乐配合笙管,一般较少单独使用。

道乐班社人员所穿带的服饰:道帽为黑色,道帽头顶前方印有红色太阳图案,头顶后方印有红色月亮图案。法衣到膝,全身以红色为主,黑领绿袖,后背八卦图的上方印有“恒山道乐”四个黑字。送忏穿黑色大衫,开经和做法事穿红色法衣。李满山道乐班人员可以参加法事活动的约20余人,徒弟10余人。李满山一家为正一道“应门士”,即在家道士,专职念经,兼营白事一条龙服务。其他班社人员除了念经也兼有其他营生,有的在家务农,有的开商店做生意。

三、研究晋北道教音乐文化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的进步,我国民间音乐正在被西方意识形态下的西方音乐和各种现代音乐所蚕食,当它们充斥着我们的音乐世界时,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恒山道乐,依然在晋北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流传,凸显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依然点缀在浩瀚的民间音乐长河之中,至今仍保留着它原汁原味的浓郁地方特色。

1.晋北恒山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关系密切。山西省民间音乐种类繁多,恒山道乐生在民间又长在民间,势必与其他的民间音乐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恒山道乐与其他民间音乐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既有其自身特色,也有民间音乐共同特征的经典曲目。这些经典曲目对研究北方道教音乐与民歌、戏曲、曲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晋北恒山道乐素有“活化石”美称。被称为活化石的李满山道乐班“恒山道乐”,道教科仪(斋醮)丰富全面,其套曲、赞叹及配曲曲目保留完整、系统,有相当一部分是金、元时期的“北曲”,具有浓郁的北方特色,这些古老的乐曲对研究金、元时期的音乐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3.大众百姓的民间习俗是道教音乐的土壤。当今,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晋北恒山道乐依然深受大众欢迎,在民间广泛流传,值得我们欣慰与深思!恒山道乐,流传千年,究竟靠的是什么?是什么力量能让这只晋北奇葩常青呢?

首先,晋北恒山道乐自身的音乐内涵和音乐魅力彰显其生命力,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那就是人民群众的区域性集体习俗,一种当地老百姓的共同认知、共同认识与共同依赖。只有这样,我们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生存的空间,这是生存与传承的必要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其次,党的宗教政策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国家宪法尊重公民的民主权利,正是在爱国主义这一大原则下,宗教信徒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才能和谐相处,使道教及其音乐获得长足发展。

4.晋北道教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尽管以代表北方道教音乐的恒山道乐到目前为止不至于濒临灭绝,但就发展而言不容乐观。因而,在传承中保护是目前的首要任务。人才是事物发展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仅靠几个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政府能加大主导,媒体能正确引导,传承人能积极传导,积极培养后备人才,大力发展认知群体,就可以让恒山道乐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独立的造血功能,最终达到从保护到保护中传承,最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生存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每个非遗工作者的最大愿望。

5.晋北道教音乐应与时俱进,摒弃道教音乐民俗活动中落后迷信的部分,升华为旅游经济具有吸引力的使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既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教音乐拓展了生存空间,有利道教音乐的传承。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山西道教音乐,其道教文化的涵盖面极宽,道教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在21世纪的今天,对山西道教文化之一的道教音乐的挖掘、收集、整理和现状、发展的研究意义重大。当今,优秀传统文化事业风起云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词,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及文化部门关注的焦点,成为百姓街头巷尾谈论的主要话题,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36页)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立意深刻,为新时期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因此,相关研究者应趁此东风、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和发展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确实肩负起抢救、保护、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山西地方文化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让具有深厚底蕴的三晋文化遗产重新散发出勃勃生机。相信在党的宗教政策正确指导下,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道教音乐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礼记·乐记

[2] 孙秀华,张磊.山西道教音乐.三晋出版社,2010

[3]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4] 赞叹全部.恒山道乐

[5] 恒山道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丛书

(作者单位: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00)

[作者简介:张磊(1974—),男,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責编:李雪)

猜你喜欢
沿革研究意义旅游经济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民国时期陆军编制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沿革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