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太阳神的祭舞

2018-03-09 20:31陈倚虹
艺术评鉴 2018年1期
关键词:罗布泊

陈倚虹

摘要:怀着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四千年前,一个神秘的部落历经艰险,迁徙到罗布泊地区,在此独特的自然环境中,那祖先留下的集体无意识始终挥之不去,将太阳神作为生者的虔诚寄托,亡灵最终的归宿。太阳神祭祀仪式或许蕴含着西域宗教仪式舞蹈的无穷无尽的秘密,对其进行研究不失为揭示罗布泊史前文明的一个通道,其太阳神崇拜的祭祀仪式乐舞让人魂牵梦绕。本文旨在诠释其中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并试图通过《太阳舞》的创意,以期在原始太阳神祭祀仪式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使之升华为一种舞蹈审美形式。

关键词:罗布泊 太阳崇拜 祭祀仪式 太阳舞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95-04

举世闻名的新疆罗布泊地区,自古就存在着诸多至今无法索解的秘密:那太阳辐射状列木的古墓沟史前墓葬群,那如擎天柱般矗立多棱柱的远古小河墓地,那小河公主,楼兰美女,给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艺术家提供了考释、阐释、创作的无尽空间。对我们来说,更加关注那祭祀太阳神的仪式场面,或许从中能提炼舞蹈创意元素,使之升华为太阳舞创意,只有这样才无愧于西域这片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

一、西域太阳崇拜寻踪

“在人类未形成之前,太阳便已存在了。太阳作为自然物体,每天与人类相伴随。但是只有在生产性的生产即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太阳才对人拥有特殊的意义。然而太阳有时顺乎人心,合乎民意;有时却故意与人作对,因此原始时代的人们认为,太阳也像人一样,有灵魂,有喜怒哀乐,因而形成太阳有灵的观念,后来人们又逐步把它人格化,视之为神。”①就如“自然力被人格化了,最初的神便产生了”②。由此可见,人类对太阳神的崇拜源于物我合一的直观思维,当他们看到自然万物便展开类比联想,这种类比联想具有情感性和具象性,从具象中形成某种意象,发生了一种神话概念。早期在巫术思维阶段,这种太阳崇拜早已有之,但它不是神,是一种神秘的力量。随着万物有灵观的出现,先民以为太阳具有使万物复苏、生长的超自然力量,甚至视之为丰产的赐予者,乃至成为部族和王权的保护神,太阳神崇拜是先民的合理追慕。

德国学者利普斯认为:“一切火的崇拜都源于太阳崇拜”③在西域萨满教、火祆教等宗教都普遍存在对火的崇拜,就是源自太阳神崇拜,更不用说罗布泊列木状的太阳墓和小河墓地的红色七棱柱了。

无独有偶,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三道海子巨石堆其实就是巨大的太阳神殿,中型的为祭祀坛,最多的是规模比较小的地表石构建筑,为克莱克苏尔,与三道海子巨石堆共存的只有鹿石。新疆伊犁的尼勒克县的“铁木里克墓地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太阳神殿,外形有圆形石圈,中间为石堆,石堆与石堆间有放射状石条带,石堆中间有以祭祀坑,用完整的马作为牺牲”④。和田距今2300年左右山普拉的殉马坑也是典型的太阳崇拜遗存,山普拉的塞人用马来作为献给太阳神的祭品。这些考古发现都证明,太阳崇拜在西域历史上久远,且如薪火相传。罗布泊人对太阳的崇拜起源于他们的鹰头狮身格里芬,可能就是通太阳神的神兽,以后西域先民信仰拜火教又以太阳神为主神,强化了太阳神崇拜意识。

四千年前一个神秘的族群艰辛跋涉,怀着生存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来到如今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三河汇流的罗布泊地区,谋生方式是游牧兼营农业,可能还有狩猎渔捞,完全需要心灵的安抚和精神的慰藉。可以想见,这群被后人称之为罗布人的族群,经过漫长的迁徙过程,当踏上罗布泊这块土地之后,心中的寄托就是护佑整个族群的保护神——太阳神,否则,他们不会如此不遗余力地打造太阳神的神殿——太阳辐射状的列木、通天的红色七棱柱、牛头祭、帽上的羽饰,无一不是生者的虔诚寄托,亡灵最终的归宿。

二、罗布泊太阳神祭祀仪式猜想

那太阳辐射状的列木,那耸入云天的立柱,那肃穆的牛头祭,那一片红色的世界,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啊!这就是罗布泊的古墓沟和小河墓地,四千年前的先民祭祀太阳神的仪式究竟会是什么样呢?献祭、鼓声、祭舞、圣餐……已经远逝的场景让人浮想联翩,不能自己。

古墓沟墓葬坐落在孔雀河北岸一处沙丘台地上,地表观察,可以看到一组组由7层红色木桩围成的圆形图案,木桩由里到外逐渐变粗变大。而在这层层环绕的7层圆圈外,又有辐射状四面散射开去的立木。在7层圆形木桩内的沙土中有长圆形墓穴,在立木结构外,有以大批鳞次栉比、埋葬较浅的小墓,地表微露着棺木前后的小木桩,它们准确地标示了棺木所在。棺木是两块掏挖成弧状的板材,相向并合,形若船棺,无底有盖,盖板上再护覆一层羊皮,浅埋在数十公分深的沙土下。

同样,小河墓地那耸入云天的多棱柱基本是7个棱面,7是欧罗巴人的神数,认为天有7层,这便是欧罗巴人想象中的宇宙模式。“小河墓葬的墓主人所带的毡帽上都插有羽饰,还有的羽饰作为随葬品放在死者身上,这些羽饰的木杆处都被涂红或者缠绕大红毛线,并常刻有弦纹圈,以7道居多。”⑤“此外木雕人面像嘴的凹槽里镶嵌一排截断的白色羽毛杆表现牙齿,还有的在额部缀一撮羽毛表现头发,几乎每件人面像都在鼻梁的位置搭绕7根细毛线。”⑥由此推断鸟是太阳神的动物象征合乎情理。

“人们崇拜太阳最初是面向天空中的太阳叩头、跪拜。因此,人们最初描绘的太阳神形象,也就是太阳的形状,由于想象和观察的差异,人们所描写的太阳形状各地不完全一样,甚至同一幅图画中的太阳形状均不相同。”⑦在欧洲史前象征符号中,“卐”字符常与太阳纹共存。“新疆察吾乎文化彩陶中的“卐”纹是比较重要的纹样母体,这里的“卐”字明显变形,更接近雷纹。”⑧“在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图案中发现不少太阳纹,在象征太阳的“+”形、“×”形、“卐”形周围有网格网格纹,”⑨有学者认为彩陶上象征太阳形象的网格纹,可能与控制太阳巫术仪式有关。在小河墓葬出土的女阴立木上发现“桨叶部分截面大致呈十字形,表面用木炭涂抹呈黑色,顶端风蚀干裂,黑色已脱落。柄部截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上端刻画七道弦紋圈,并在刻画出涂抹红色。棺木中牛头的颅面上先横向涂画黑色线条,然后再画竖向的红色线条,形成红黑交错的网格纹样。棺木盖板上都涂划有黑色直线”。无独有偶,和静县大山口河西墓地、察吾乎墓地以及轮台县群巴克二号墓地出土的单耳带流彩陶上多有网格纹。先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通神,这种信仰的力量,这样伟大的执着是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endprint

据考古学家经验分析,先民有伴墓地生活的习惯,虽然在小河墓地方圆5公里内没有发现任何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但是根据出土物证能推测出墓地是通神最快最灵的地方,也就是先民心目中的圣地,所以祭祀仪式举行的地点会选择在墓地中心或者周边,并非偶然。笔者推测在春分、夏至时分,罗布泊的部族会定期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

祭祀举行的那一天,仪式将在日出之时启动,出于对祭祀仪式的敬重,人们早早开始准备,所有准备工作都必须在日出之前完毕,而祭祀要用到的牛则是提前挑选好的。黎明之前,人们已逐渐聚拢于这最神圣的中心地带,点燃篝火,围绕在篝火周围,带着敬畏之心,静静地等候着太阳升起而赋予的光、热和无限的能量,所以日出之时便是那最神圣时刻。当太阳刚越过地平线时,那一抹红,与墓地中的红色列木交相辉映,天地合一尤为神圣,那漫天通红是多么壮观的场景。红色既是生命象征,又是太阳象征,原因是在巫术思维中二者相通,对人和动物体内的红色血液展开了他们想象的翅膀。人们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匍匐于地,额面贴于地面,感受太阳神那神秘的力。巫师念着祷词,气氛庄严肃穆,当整个太阳离开地平线之后,巫师结束祈祷,对牛施法后,将牛宰杀,牛头和牛血用来献祭,用篝火中燃烧过的木炭刻画在牛头的颅面上,形成横向的黑色线条,然后再用红赭石矿物颜涂画形成竖向的红色线条,最后呈现出红黑交错的网格纹样,放于祭祀台或者通天柱上,牛血则盛放在容器中。巫师会手指沾取牛血在每个人的额面到鼻梁涂画7条横线,之后,被涂画了7条红线的人,在巫师的祈祷中,依次把手浸入盛放牛血的容器中,并将牛血均匀涂抹于祭祀柱上,然后再围绕祭祀柱走完那神圣的7圈。随后,乐舞开始,巫师站在通神力最强大的中心,拿着法器击打着最大直径的牛、羊皮鼓,嘴里念念有词,男人们围着巫师跟着节奏用手也敲击自己稍小的鼓,边敲边以逆时针绕圈,身体模仿图腾动物牛那稳健的形态与步伐的同时,脚下也跟着节奏有力的跺响地面,试图通过声音传递的方式让太阳神听到人们心中的呐喊。从开始节奏缓慢而有力,随着太阳升起位置变换,巫师敲击鼓声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身体的律动也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女人们则模仿鸟的形态,动作与鼓声节奏相呼应。待到太阳位于头顶的正上方时,鼓声达到快节奏的顶峰,人们仰头疯狂地向左旋转,直到太阳离开头顶的上方,节奏减慢,人们又回到之前的状态。老人带着小孩则在一旁烤制作为圣餐的牛肉及其内脏,由巫师按照年龄长幼和身份尊卑顺序,割取不同部位分给部族成员食用。人们击鼓而舞,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才逐渐散去。

三、太阳舞编创构想

踏上罗布人这块神秘的大地,驻足于太阳墓的沙丘,仰望着通天的红色七棱柱,抚摸着太阳辐射状的列木,还有那静静地躺在有盖无底的棺木中的小河公主,似乎仍然想要展现她曾经的美丽绝伦和绰约风姿,那伴随着她的丰富而具有功能性的陪葬品,似乎在诉说着她的高贵和这片土地曾经的繁华……只有亲历过这些真实的原始遗存,才会从灵魂深处由然生出敬意,继而叹服这秘境之中所蕴含的庄重、肃穆、欢乐。流连忘返之间,时空仿佛已在悄然改变,看到的已不再是一片荒漠,而是绿草茵茵、牛羊遍地,呼吸的已不再是干燥的空气,而是花朵和谷物的芬芳。情感在累积,灵感在闪现,想要表达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思索良久,也许只有通过《太阳舞》这种仪式祭舞才能传神。面对如此遥远、神秘的祭祀太阳神的场景,谁又能为之不动容呢?一种舞蹈创意的灵感油然而生,引发了编创的冲动,形成太阳舞编创的动机和构思。

太阳舞是一个全新的舞蹈创意,是西域遠古文明的彰显,是浓浓文化深情的表达。太阳舞的创意源自震撼人心的罗布泊太阳墓和小河墓地,那壮观的神圣墓葬,那恢弘的祭祀仪式,那狂热的仪式舞蹈,罗布泊神秘的史前文化有太大的诱惑力,令人引起无尽的遐想。太阳神祭祀仪式或许蕴含着西域宗教仪式舞蹈的无穷无尽的秘密,太阳舞不失为揭示罗布泊史前文明的一个通道。笔者欲在原始太阳神祭祀仪式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使之升华为一种审美形式,熔古今,熔传统与现代,熔文化与舞蹈,熔思想与想象为一例色香味形俱全的鲜汤。

就太阳舞的编创思路来说,应该是怀有虔诚的景仰之心,是一种完全融入罗布泊史前文化的精心打造。可以设想的是,太阳舞应该由群舞、独舞、双人舞、课堂教学组合、舞蹈剧目和舞剧组成,其中仪式祭舞可以有膜拜太阳、祈求丰产、超度亡灵等;模拟舞可以有渔捞、狩猎、游牧、牛图腾、太阳鸟等;道具舞有鼓、木杖、羽箭等;舞剧的人物原型可以有巫师、小河公主、楼兰美女等。这是全景式展现罗布人祭祀太阳神祭祀仪式的创意表演,让人们在互动中感受神秘的罗布泊史前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结语

太阳神祭祀仪式是曾经湮没在沙漠中的罗布泊史前文明印记,这段文化独特的艺术价值与魅力,正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而焕发出越来越耀眼的光彩。大漠荒原,黄沙满地,一切的曾经仿佛被凝固在静静的沙丘之下,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使笔者能站在这时空隧道的边缘,仿佛看到了神秘而又动人的红光在深处闪烁,听到了悠扬而又赋有节律的鼓乐如风一般拂过大地,轻柔中夹杂着喧嚣。《太阳舞》创编犹如骑上一匹骏马,让笔者迎着那一抹光芒穿越到历史的彼岸,一跃而出,迤逦风光豁然显现,那是怎样的一片天地啊!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纯洁。就在那一刻,《太阳舞》已不再是重现他们的生活,而是在建造我们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148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

③[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汪宁生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328-329页。

④周晓敏:《新疆尼勒克县加勒格斯哈音特和铁木里克沟口墓地考古发掘简述》,《西域研究》,2004年版第4期。

⑤⑥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

⑦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6页。

⑧新疆文物考古所:《新疆察吾乎》,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页。

⑨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第175-176页。

参考文献:

[1]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仲高.西域文化论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3]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6][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M].汪宁生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7]仲高.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疆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罗布泊
唤醒“睡美人”
罗布泊法则
罗布泊之咒
愿做罗布泊的胡杨
罗布泊之咒
罗布泊之咒
勇闯罗布泊
中国启动新一轮罗布泊大型科考活动
彭加木 拓荒罗布泊
从青海湖的“眼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