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视频直播,广播从幕后走向台前

2018-03-10 13:53邹淑芳
声屏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

邹淑芳

摘要:新媒体音视频平台风起云涌,传统广播遭遇重重危机。广播媒体要积极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担当起时代赋予广播的新责任。新兴的视频直播平台弥补了广播无画面、传播方式单一的不足,为广播提高竞争力提供了新手段。广播人主动突破自我,拥抱这一新技术,站在镜头前,站上舞台中央。虽然还不够尽善尽美,但为广播加快媒体融合,进一步转型升级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广播可视化 视频直播 深度融合

音频平台的强大,广播智能化的来袭,迫使传统广播加快寻找转型之路。随着各类直播平台的兴起,广播在强化节目内容创新的同时,正越来越自觉主动地运用各类新技术新平台为自身服务,使节目和活动可视化,让广播从幕后走到台前。

广播的努力“看得见”

传统广播以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为此,广播一直努力克服自身不足,努力从可听变成可听可视。从“听见”到“看见”,近几年来,广播摒弃单纯的线上播报节目,把广播战线从室内直播室拓展到室外空间,通过开展各种线下活动,让广播与听众面对面无缝对接。这其中,一些广播采用在户外建立透明直播间的方式,让听众在路边或者活动现场就能看到广播在直播室内做节目的真实场景,加深了对广播的了解,也使广播成为听众、观众眼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广播+视频”渐渐成为趋势,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到广播,还可以看到丰富的画面。例如,2018年8月底,江西综合新闻广播率先推出全省首档音、视頻时事访谈节目《新闻1+2》。节目采取录播室现场录音、视频同步录制的方式,由一位主持人和两位特约新闻评论员或观察员,共同点评最新、最热、老百姓最关注的新闻,除在传统广播平台音频播出外,还在新媒体上同步推送视频观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新闻1+2》每期节目的平均忠实度都达100,最高市场占有率达11.52%,同比有明显增长,许多精彩观点纷纷被其他媒体转载推送。

广播的视频化探索为广播参与视频直播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各类直播平台发展和延伸,广播各频率运用视频直播技术更加自如,广播不仅好听,也越来越好看,广播的可视化进入纵深领域。

广播+视频直播,广播更“吸睛”

近年来,广播在融媒转型发展上动作不断,视频直播也是形式多样,成果斐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播节目+视频直播。2018年12月,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携手全省11个设区市广播电台,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音视频联合直播——“改革开放再出发”。直播历时2小时40分钟,在南昌小平小道设立主视频直播点,省市县20多路记者现场连线,让广播记者出镜。视频直播还首次走出省外,在深圳设置了分直播点,采访当地优秀赣商;直播也面向海外,加入“一带一路”“洋景漂”等元素,让直播更有“国际范儿”,从赞比亚传来的音视频,让听众和观众感受到非洲大地上的“江西声音”。本场视频直播活动线上线下同步播出,全程直播线上节目点击量突破30万人次,是广播大型音视频直播的有益尝试。

二、广播活动+视频直播。2018年9月16日,江西广播电视台推出全国首家慈善公益广播——江西慈善公益广播。仪式现场启动了对赣州大余县9岁重型地中海贫血症女孩的救助,为其治病募集善款17万多元。网络音视频点击超过15万人次。

2018年12月,江西广播电视台综合新闻频率举办的“退休不忘初心志,百场万人颂改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2018江西退休老干部、老职工歌咏大赛”总决赛在南昌举行。来自11个设区市的21组选手汇聚南昌,用歌声与现场观众共享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幸福生活。总决赛晚会网络微信视频直播收看达到17万人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三、广播节目+活动+视频直播。2018年8月,江西广播电视台文艺音乐频率打造了全省首档“LIVE HOUSE”户外现场直播类音乐节目——《IN乐现场》(第一季),充分点燃听众的热情。该节目突破一般广播音乐节目样式,既能在电台同步在线收听,在蜻蜓FM、喜马拉雅、阿基米德等流媒体中回放收听,更能在腾讯视频上实时收看直播,实现了多维度、多空间的音视频“媒体融合”。第一季10期节目,形成7000万+的传播流量,成为该频率当年爆款节目。

第23个世界读书日前夕,2018年4月22日,江西广播电视台综合新闻频率在南昌市新华文化广场搭建透明直播室,进行“书香赣鄱·为感动发声”大型公益诵读。该节目8小时音视频全网直播,通过广播直播、网络音频、视频直播,全网收听收看人数突破百万人次。参与视频直播的感动中国人物、身边好人和声音志愿者等典型人物,通过诵读对自己有影响启示的书籍,打造了一场全民阅读+全民公益的盛会,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

四、广播主持人+视频直播。在视频直播的推动下,广播直播间内外,不再是传统的“我播你听”,而是一个广播节目的真人秀。广播主持人从话筒前来到镜头前,通过精彩的才艺表演,现场与观众激情互动等,吸引了大批听众和粉丝。2018年7月,江西广播电视台文艺音乐频率推出主持人直播秀节目,以“一直播”为平台,通过直播的形式,跟踪主持人江婷在专业健身教练的指导下,如何健身减肥,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互动性和粘性,也为广播打造IP节目和IP主持人积累了经验。

五、视频直播+短视频。利用抖音、火山、快手等短视频APP,广播节目的精华也得以呈现并反复播放,广播与视频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形成网状的传播结构,放大了广播媒体的价值。2018年12月,江西广播电视台文艺音乐频率举办了首届大型户外音乐节——“顽兔音乐节”。音乐节由歌手朴树领衔,并将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新人乐团推向前台,演出现场观看人数超过7000,抖音短视频播放量超80万次,新浪微博顽兔话题浏览总数超50万次,真正打造出了一场本土的音乐狂欢,也大大提升了江西文艺音乐广播的品牌气质。

广播视频直播创新了广播传播形式,拉近了广播与受众的距离,扩大了广播的网络影响力,提高了广播的竞争力。一些新节目一推出就声名鹊起,一些老节目也通过直播方式重新焕发生机。《党风政风热线》是江西台一档名牌栏目。2018年,栏目开通视频直播,让老百姓直击问政现场,给上节目的政府官员增加了压力,也提高了转变作风的自觉。7月23日,《党风政风热线》栏目户外直播走進上饶,他们在直播视频中还创新性地加入“暗访短片”内容,单期节目网络点击量最高突破600万人次,微信互动条数突破5000,两项数据同时创历史新高,受到省市领导表扬,也进一步赢得广大干部群众信赖与赞赏。

视频直播也提升了广播的创收能力。例如,江西广播电视台文艺音乐频率的《IN乐现场》节目第一季,除广告冠名外,还带动创收近70万元;书香赣鄱·为感动发声”大型公益诵读活动,受到节目合作方充分肯定,节目策划方案也荣获第六届中国出版传媒业“2017-2018年度品牌传播金案”。

广播视频直播的提升空间

广播视频直播如火如荼,在“人手一机”的时代,移动视频直播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为广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对广播深度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制作应更加精细化。适应“可视化”的要求,各地广播纷纷将摄像机直接对着广播的直播间或者节目制作现场,进行广播“可视化”,有的也搭建了融媒体广播演播室。但有时仅仅是把节目制作现场原封不动地搬入直播视频中,从播放效果来看,镜头单一,画面呆板,人物僵硬,达不到1+1>2的效果。广播要根据节目需要,呈现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精致、更加绚丽的演播室效果,展示广播主持人的灵活机动,使演播现场动起来,使节目活起来,可看性强起来。

与此同时,在直播平台的推动下,广播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类颁奖仪式、赛事、晚会的视频直播中。然而,由于缺乏舞台经验,灯光、舞美的设计,主持人的包装、舞台表现以及节目的紧凑度等处理得比较粗糙,显得经验不足,迫切需要改进和提升。

二、直播领域有待拓展。出于安全方便等因素考虑,目前,许多广播倾向于对程序化的节目和活动进行视频直播。事实上,在把握好导向的前提下,广播视频直播可以“上天入地”,涉及更多观众关心的领域。例如,对海底美食进行探寻;借助直升机,对应急交通进行追踪;驻扎医院,关注医疗手术;深入地下溶洞,进行旅游推介等,通过丰富的内容、吸引眼球的题材、逼真的现场感,与观众和听众互动,并将直播视频进行录制,供不方便收看直播节目的用户进行回放收看,增强广播与听众的黏合度。

三、广播主持人要加快转型。视频直播对主持人的要求很高。广播主持人习惯于幕后播音,缺乏镜头感和表现力。广播主持人要迅速适应变化,从简单的广播节目制作中跳脱出来,主动掌握各类视频技术手段,精心参与策划视频直播内容,在实战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更加充分地展现广播主持人在视频直播中的个人魅力和特色,打造出广播主持人的“个人品牌”和可视化的“广播品牌”。

四、广播可视化的产业链要打通。视频直播积累了人气,带动了流量,扩大了广播影响力,但视频直播只是广播拥抱新媒体一个手段,广播要以此为契机,打造相对固定,有影响力的平台,形成产业链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许多广播在大力经营粉丝社群,广播主持人也围绕社群组织的各种线下活动,为听众、用户、粉丝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娱乐等服务,增加广播节目的黏性和吸引力。2017年全年,苏州广播主持人共计直播主播秀1000多场,点击总量突破4000万,打赏金币近500万,主播经济一炮打响。

广播进行视频直播,这是广播勇于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结果。随着广播融媒创新之路的继续升级,广播将不可避免地被推向舞台中央。一路走来,广播人要勇于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声、出镜,要敢于试错,反复试错,在否定自我,颠覆自我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在各种有形与无形渠道上广泛传播、深度传播,从而保持广播的影响力、渗透力。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
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点
初中寄宿制学校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双方互惠共赢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对新课程下生命语文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