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8-03-13 09:18欧洋肖蕾李京王建华刘文华杨关林
中医药信息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脾四肢黄芪

欧洋,肖蕾,李京,王建华,刘文华,杨关林*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军区总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16;3.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在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生活方式下出现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全身性症候群,可伴有失眠、健忘、头晕、头痛、低热、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和多种精神症状,其基本特征为长时间极度疲劳、休息后不能缓解、理化检查没有异常改变[1-2]。中医学中虽无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一病名记载,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疲劳的详细论述。《素问·宣明五气》中载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灵枢·惑论》云:“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素问·举痛论》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亦”,由此可知劳则伤气、耗气,活动过度均可引起疲劳,而且思虑过度、气血不足均是产生疲劳的原因。但纵观古今文献,少见中医药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系统研究,本课题组从中医藏象学说理论出发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气血、阴阳与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症候群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0例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归脾汤加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50.3±11.35)岁;病程2~5年。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49.8±10.45)岁;病程2~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慢性疲劳综合征医生指南》(《The Doctor’s Guide to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中有关CFS的诊断要点[3]。主要症状为:出现持续、反复的严重疲劳,休息后不能缓解,其原因不明,并且对患者职业、个人生活及社会活动等造成影响,病程超过6个月。至少具备下列症状中的4项:1)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2)睡眠障碍;3)劳累后持续不适;4)肌痛;5)咽痛;6)反复头痛;7)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8)多发性非关节炎性关节疼痛。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医辨证标准拟定。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虚劳的范畴。乃因体质虚弱,积劳内伤,形神过耗,渐至元气亏损,脏腑机能衰退,气血阴阳生化不足所至。心脾亏虚型:症见心悸,胸闷,疲倦乏力,头晕,失眠健忘,面色不华,气短,易出汗,四肢不温(畏寒肢冷),食少,腹胀,便溏,妇女或见月经量多,色淡,淋漓不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1)诊断符合中西医学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均在35~65周岁之间;3)患者血压、血糖等指标符合研究标准;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实验。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有心、肝、肾等原发病,以及乙肝、丙肝等传染病者。3)有各类精神病症,情绪失调,神经性厌食或神经性贪食等患者。4)病前2年至今有各种不良嗜好等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照临床用药指南给予患者常规西药治疗,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隔日20~40 mg,3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方用归脾汤加味。组方:黄芪30 g,酸枣仁25 g,党参、茯神、龙眼肉、白术、远志、当归各15 g,甘草10 g,木香7 g。若有因心血不足而出现心悸、头晕、经少者,可加白芍20 g,熟地黄15 g,阿胶15 g;若有不寐较重者,可加夜交藤30 g,五味子、柏子仁各15 g;若有脘闷纳呆、苔滑腻者,可加半夏、厚朴各15 g,陈皮10 g;经少或经闭者,可加益母草15 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50 mL,3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应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进行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

1.6 观测指标

着重观察并记录在临床用药期间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用药前后主要及次要症状指标改善情况,根据患者用药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分析其意义。主要症状包括疲劳的一些主要和次要临床表现,着重分析各证型的主症,如:神疲乏力、健忘、咽干、头晕、失眠、腰痛、腹胀、气短。以中医症状总积分为主要参考指标,对主症和次症,采取半定量计分,分为主症无症状记为0分,轻度症状记为2分,中度症状记为4分,重症记为6分;次症无症状记为0分,轻症记为1分,中度症状记为2分,重症记为3分;舌、脉不计分。

1.7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有关中医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标准制定。以症状、体征临床观察表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分别进行记录评分,治疗结束时统计各病例疗效积分并计算疗效指数,以评定疗效。

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痊愈: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腹胀等症状消失,生活、工作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100%。显效: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腹胀等症状明显减轻,劳累后的有轻度症状,休息后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腹胀等症状减轻、仍需药物维持,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70%;无效:各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治疗后两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腹胀等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仅为67.5%,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安全性

两组治疗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具有安全性。

3 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根据其临床特征,属中医学“虚劳”“郁证”等病证范畴,临床上以长时间极度疲劳、休息后不能缓解为主要表现[5]。在中医古籍中与疲劳相似的症状有“懈怠”“解惰”“解协”“四肢不收”“四肢不用”“四肢劳倦”等,《灵枢·海论》篇有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懈怠即肢软倦怠乏力。《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尺脉缓涩,谓之解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亦”。四肢不用是指四肢不能正常的活动。《素问·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医权初编》卷上:“脾病而四肢不用,有虚有实”。四肢酸疼即指四肢肌肉、筋脉有酸楚、疼痛的感觉。金·李杲在《东垣十书·四肢不收》曰:“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曰:“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中医学认为,其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各种病因长期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使人体的精、气、神不足,不能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治疗以调理脏腑功能和补益气血阴阳为主[6-7]。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失运,气虚血亏,营卫失和,则气血生化乏源而发病。《灵枢经·刺节真邪》中有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李杲在《脾胃论》中也有论述:“元气乃先生身之精血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受纳运化失常,气血不充则心失所养。元气源于肾精而长养于后天,且脾为生痰之源,脾胃损伤,运化失司,脾气不健则清浊不分,易酿生痰浊,湿浊内生,凝聚为痰,痰浊日久,易变生他变,阻滞气机,血行不畅,瘀阻脉络,发生疲倦[8-9]。故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以补益心脾为法,方用归脾汤加味。本方的配伍特点为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故方名归脾。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营血化生有源,血液充盈则能藏神、养心、宁心,气血充足,阴阳平衡,阴阳交泰,则昼精夜寐,无心神不宁之症[10-12]。《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本方重用黄芪,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其性微温,归属于脾、肺二经。《本草汇言》中对其有“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的论述。黄芪具有健脾补中,益卫固表,脱毒生肌,利尿的功效,同时其还具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现代研究已表明,黄芪主要成分为苷类、多糖极微量元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延缓衰老、保肝、降压、强心、扩张冠状血管及全身末梢血管、抗感染等作用[13]。黄芪可强心,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增加心输出量,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黄芪皂苷Ⅳ是发挥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对心功能受抑制的大鼠左室表现正性肌力作用,可有效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又可通过抑制Na+-K+-ATP酶增强心肌收缩力[14]。黄芪补气固表,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的影响。临床中患者若见乏力,气短明显者常与人参、升麻、柴胡、桔梗合用,拟升陷汤加减以补益心气;若患者体虚乏力,面色无华,心悸,证属心脾两虚所致疲劳者,与人参、白术等品配伍,拟归脾汤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类经》说:“心主血,汗者血之余”,《医宗必读》曰:“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本草新编》指出:“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由此可见,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方中内涵四君子汤组成,具有补脾益气之功效,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营血生化有源;当归、龙眼肉养心补血而安神;酸枣仁、远志、茯苓宁心安神定志;为防补气血之药滋腻,配伍木香以行气舒脾,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更能发挥其补益之效。原方在临床应用时尚需加大枣2枚,生姜3片意在调和脾胃,以资生化,增强脾胃化生气血的功能。本方虽有气血双补,心脾同治之功,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旺血自生,血足心自养”,所以重点仍在于补脾气,脾气得补,心神自然得养。诸药合用,共成健脾与养心同施、益气与补血相融之剂,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15]。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服用归脾汤加减中药汤剂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腹胀中医症状积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达85.0%。说明通过补益心脾,安神益气之法,辨证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后症状积分减少,症状改善明显,疗效颇为突出。

[1] 康明祥.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和证型研究[D].泸州:泸州医学院,2009:10-12.

[2] 郭丰存,郭燕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1):133-135.

[3] FUKUDA K,STRAUS S,HICKIE I,et al.The chronic fatiguesyndromel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and study[J].Ann Inter nMed, 1994,121:953.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

[5] 曾庆亮. 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文献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2-3.

[6] 王小峰.慢性疲综合征病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140-142.

[7] 张翠珍.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因素、证候规律及疲劳特征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9-44.

[8] 周安方,曹继刚.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及治疗原则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2):3-4.

[9] 杨维益,陈家旭.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药学报,1995,10(2):44-47.

[10] 徐丹慧,杨英豪.归脾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21 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2):84.

[11] 蔡之幸,张振贤,王扬.藏象学说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症候群关系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1):23-25.

[12] 阎平慧,于远望.浅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思路[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3):9.

[13] 王杰超,黄芪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药理研究[J].医学综述,2003,1(5):315-316.

[14] 吴德光,李清贤,王彦富,等.黄芪多糖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保护性作用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杂志,2012,28(2):147-152.

[15] 姚韧敏.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5:27-30.

猜你喜欢
心脾四肢黄芪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跟踪导练(四)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跟踪导练(四)
过桃花村
黄芪是个宝
跟踪导练(四)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