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两位特殊的将军

2018-03-13 06:36王高
钟山风雨 2018年1期
关键词:军衔上将中央军委

王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军委为加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把实行军衔制的问题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主要按照军功、资历、任职来进行军衔的评定,参考标准分为三项:军官编制军衔基本上是以一职一衔和一职二衔规定的。如: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长、军兵种司令员、军兵种政委授予上将至大将军衔;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沈阳、北京、南京、济南、广州、武汉军区司令员、政委,军兵种副职,军事、政治学院副职,兵团司令员、政委授予上将至中将军衔,以此类推。在被授的1000多位将军中,有两位将军比较特殊,甚至传为佳话。

“皮有功,少晋中”

评定军衔时,皮定均按条件、资历,原定为少将军衔,毛泽东得知后,破例批示:“皮有功,少晋中。”

那么,毛泽东眼中的“皮有功”,到底是什么功劳呢?

1946年6月初,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军约30万人将中原军区6万余部队围困在以湖北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100公里、人口仅40多万的狭长地带内。计划7月1日发起总攻,48小时内一举包围歼灭。

中原军区得知情报后,决定从西面突围,由皮定均任旅长的第1旅担任掩护任务,可该部7000多人,要拖住近30万的敌人,困难可想而知。皮定均临危受命,表示就是自己和全旅同志都牺牲了,也要拖住敌人,保护主力突围。为了迷惑敌人,皮定均采用疑兵之计,派大量部队夜里向西、白天向东来回转,造成我军大部队向东集结突围的假象,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向东面开炮。这一招果然奏效,敌人调集兵力,拼命向东进攻,而西面的防御一下就松懈了,为主力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经过连续三天的阵地战,当敌人发觉上当转而向西追击时,却被第1旅死死拖住,甩不開,走不脱。敌人眼看追剿我军主力无望,又准备“围剿”第1旅。为了减轻主力的压力,此时的皮定均在原定的三条突围路线中,选择了一条难度最大的突围方向——向东到苏皖解放区,这样就能与主力完全背道而驰,可以减轻西进主力的压力。为了麻痹敌人,皮定均又用了一个疑兵之计,先向西虚晃一枪,造成向西追赶主力的假象,然后隐蔽起来,等敌人向西找不到第1旅的去向而相互埋怨时,皮定均的部队已向东走了好几百里。最终第1旅历时24天,横跨鄂豫皖三省,行程750余公里,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以三个团5000人的完整建制到达解放区,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的成功战例。自此,皮定均以敢打恶仗、硬仗而威名远扬。

正是中原突围这一仗,皮定均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就为太行山根据地立过功劳。1939年7月,面对日军“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蓄意破坏,太行山根据地面临空前严重的形势。此时,师长刘伯承找到任特务团团长的皮定均,要求他确保交通枢纽(邯郸—长治大道)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皮定均迎难而上,采用多种战术,如针对日军行动相对集中、距离较远的特点,采用“破击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通讯联络,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经常有成百辆汽车瘫在公路上不能行动,遭我军民袭击。针对日伪在沿途设立据点,皮定均采用“夜袭战”,组成三五人一组的夜袭队,利用熟悉有利的地形逐一进行爆破,人们几乎每晚都能听到敌人碉堡的爆炸声。针对日军的夜间巡逻队,皮定均采用“麻雀战”,让战士们隐藏在山头或青纱帐里,瞄准时机,猛打一气,打完就跑,经常使敌人死伤无数而找不到攻击目标。针对日军的“三光”政策,他又采用地雷战,炸得敌人心惊肉跳,寸步难行。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皮定均特务团与一一九师兄弟部队一起,充分发挥毛泽东倡导的游击战的强大威力,歼灭敌人2000多人,迫使日军不得不逃出邯长大道,确保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安全。

“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子”

参照中央军委规定的条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都要授予上将军衔。可是1949年底就担任第一兵团政治委员兼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书记,而且当时还是中央军委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的徐立清,却只授了中将军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55年,时任中央军委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的徐立清,参与了军衔的评定工作,他反复衡量,逐个审查,经常工作到深夜。按照徐立清本人的条件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可是当他看到授予上将的名单有他时,就向中央军委和罗荣桓写信,要求不要授予他上将军衔。他见军委上报给毛泽东主席的上将名单仍然有他,就又给毛泽东、罗荣桓写信,请求不要上将军衔,还以自己主管干部授衔工作和便于向干部做工作为理由,要求低授。一些老同志劝他说:“你符合上将条件,非要个中将,其他够上将条件的同志该怎么想?”徐立清表示:“我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嘛,是负责授衔工作的,与别人不一样,他们也会给予理解的。”

彭德怀几次找他谈话,但是,他坚决要求把自己降低为中将,彭德怀苦笑着说:“别人都说我是拗脾气,我看你比我还拗!”彭德怀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泽东接着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最后中央军委接受了他的授予中将军衔的要求。

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恩来总理又专门打电话邀徐立清到中南海面谈。徐立清说:“我授低了,有利于做他们的工作,这完全是为工作考虑的。”周恩来最后同意了徐立清的要求,是这么评价他的,“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子,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嘛”。

这样的推让,徐立清其实不是第一次。1951年2月10日,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徐立清具体负责这项工作。评级工作涉及到每位干部的切身利益,不少人找到徐立清,希望高定。为推动这项工作的进行,徐立清把自己应该评的正兵团级主动降为副兵团级。徐立清曾任一兵团政委,现在又是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按照评级条件应定正兵团级。彭德怀不同意徐立清定副兵团级,并约徐立清面谈。徐立清说:“我身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副兵团也不影响我的工作,反而我会更好地做大家的工作。”彭德怀说:“要求高级别的应该批评,要求低级别的也不应该。两者都不符合评级规定的条件,我看就按照条件办,这样更有说服力。”最后,在定级的报告书上,彭德怀将徐立清的副兵团级改为正兵团级。

徐立清正是以自己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老将军陈明义回忆他时说:“徐立清搞了一辈子干部工作,他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我很敬佩他,也很怀念他。”

正是这两位开创了授衔时的佳话,也彰显了共产党人无悔的信仰和铮铮风骨。

(责任编辑:巫勇)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衔上将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掠影
萧克上将与共和国元帅
中央军委决定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越南战争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上将
才子上将 统战楷模——萧华统战工作二三事
《好主任钟期光上将》简介
漫话中国的军衔历史
再谈美国最高军衔是五星上将不是“元帅”
毛泽东在抗战初期曾兼代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