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018-03-13 12:31许吉团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JA13458S)研究成果

【摘 要】 文章叙述了髙校网络舆论的内涵与特点,论述了高校网络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探析网络舆论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树立师生平等意识、主导意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方式上从单向灌输向平等启发转变、教育手段上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教育路径上从外显性到渗透性的转变。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网络舆论给社会带来了颠覆性和变革性的影响。网络舆论以其快捷性、直观性、互动性和言论自由性为高校师生沟通与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它已成为校园内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指出:“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 强调要“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为我们推进新时代网络舆论语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南。

一、髙校网络舆论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或某一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高校网络舆论是网络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在高等院校范围内,全体师生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对特定事件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特定意见。高校网络舆论存在区别一般网络舆论的独具特质。

1、高校网络舆论主体的高素质性

高校网络舆论主体主要是由知识水平较高的教师和学生这两部分群体组成的,其中学生占的比例比较大。整体而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他们接受外界的信息能力强,对校园内外的各种重大新闻热点事件敏感度高,能够快速捕捉社会热点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分析,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判断和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学生之间还喜欢分享和交流,他们影响着高校舆论的态势及事件的发展。

2、高校网络舆论客体的特殊性

网络舆论的客体是指成为公众注意对象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和新变化等。高校网络舆论客体通常表现为发生在校园内,高校师生关注的重大新闻、突发事件等,以及一些学术性的问题,这些都会成为高校师生所关注和思考的焦点。围绕这些热点事件所产生的大量舆论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学生喜欢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3、高校网络舆论媒介的多样性

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方式除了直接的意见发表外,还包括随笔、文学作品、简短的感触感想等形式,通过发帖和跟帖等方式来推进网络舆论。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的媒介呈现多样化,微博、微信、QQ、聊天室、BBS等成为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载体。新兴的高校网络舆论的媒介体现了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方式较大的容纳度,这恰恰与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心理特征相吻合的。浏览高校校园网络中的BBS,许多教师或者大学生一些精彩的网络作品被上挂,引发思考和讨论,获得共鸣与反响。大学生交友聊天是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网聊工具来交流思想感情和相关信息,并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形成。尤其大学生网络舆论媒介的丰富多变及由此引发的网络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不同群体、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播。

二、高校网络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1、网络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1)网络舆论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认知方式。校园网络平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以往那种纯灌输式“一言堂”单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成了互动式、启发式、开放式的教育。以往大學生们只能在课堂内、校园内,与老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种交流范围有限,也限制了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校园网络的普及,扩展了高校大学生交流范围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使高校大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鼓励大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学生在高校网络舆论中的主体性地位明显增强,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出倾向性意见,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单方面的被动受众者,而是在积极主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这个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在不断的加强,给校园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也为高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环境。

(2)网络舆论增强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网络舆论以其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征,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转载,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广大学生激烈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与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从中获得有效地信息反馈,通过网络把大学教育理念观点渗透到校园网络平台中,大学生们在网络这个平台中沟通交流、自由表达意见建议时潜移默化接受教育,让学生们自觉自愿主动参与其中,在表达个人情绪的同时逐步提升社会道德感。因此,通过以正面的网络舆论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榜样的标杆示范为大学生树立行为样本,引导大学生自觉向榜样学习,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3)网络舆论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舆论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及重大事件的报道上一触即发,网络舆论具有即时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跟上网络舆论的步伐,通过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提高驾驭网络舆论的能力,扩充和掌握大量的信息,促进网络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更新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态,有针对地开展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扎实,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社会。网络舆论的即时性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时效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网络舆论的即时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网络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冲突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网络舆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另一方面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舆论网络开放的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和能力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1)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内容的由教育主体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灌输的内容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日益广泛,价值观在网络传播中呈现出多元性,对教育信息内容的理解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自主性,改变了以往被动地接受教育者单向灌输的方式。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要求和人格独立,民主意识进一步凸显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会遭到削弱,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挑战。

(2)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力。随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的变化,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舆论能够获得超大容量和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大量正确的或者错误的网络舆论,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流,由于受自身年龄、知识的影响,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导致某些言论有价值取向偏离,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产生了巨大矛盾冲突。在面对共同的网络舆论资源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获取信息优势上是平等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果缺乏相应知识和技能,不具备优于受教育驾驭网络舆论的能力,就会失去了宣传、教育、解释的话语权。解决这个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熟练掌握参与网络舆论的新技术,适应网络新时代的要求,引导高校学生科学理解和把握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网络舆论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舆论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舆论引导和控制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利用网络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积极探索优化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树立平等意识。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空间必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随着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会增强,大学生网民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更加接近和掌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大量信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强化和树立平等意识。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作为网络舆论引导者,主动参与到网络舆论的讨论中,以网络舆论参与者身份平等参与网络舆论,实现了解大学生网民的意见和想法、了解他们的思维动态,与大学生网民进行平等交流,做到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才能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正确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指导大学生网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2)树立主导意识。快速多变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校网络舆论的客体一般是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认知事物往往不够理性,如果对突发事件缺乏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造成校园舆论危机,从而爆发出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兴利除弊,牢牢把握住高校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导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对分析热门帖子的点击量、回帖次数、热门微信公众号、热门微博等,把握大学生关心的校园焦点、热点问题,捕捉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及时跟踪,防微杜渐,避免造成校园舆论的快速生成和传播,甚至形成校园危机事件。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积极探索校园网络舆论的舆情搜集和分析,根据大学生网络舆论价值判断来制定教育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性的、主动的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动向。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网络舆论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速度经常落后于网络信息内容,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对缺乏足够吸引力,因此,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教育,是当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舆论语境下,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人伦道德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从而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根基带来冲击。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优化网络舆论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寓人文素质教育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及各个方面之中,尤其在当前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亟待吸收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防止西方价值观和社会思潮通过互联网以及网络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阵地的侵蚀,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

(2)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必须有鲜明的政治导向。社会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论是校园网络舆论与社会媒体结合的产物,由于受制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多元、互动、多变等特征。因此,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是网络舆论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舆论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高校的大学生,大学生因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社会阅历薄弱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不能有效抵制负面信息的误导。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敏锐的网络识别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网络舆论及其内容,建设性地享用媒体传播资源,使其能够在价值多元化、信息繁杂化的网络世界中,汲取有益的成分,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并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网络舆论往往是大学生就校内外事物或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又是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谋求价值实现的现实要求,具有一定程度上真理性价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从这些网络舆论中获取启发,从而来改进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教育方式上从单向灌输向平等启发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实践者的角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教育方式主要以单向灌输为主。而网络媒体所独具的幵放性和交互性特征,使社会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制约机制产生根本性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自我表达方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极大增强。因此,网络舆论语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以平等的方式启发诱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情绪,防止大学生通过网络舆论宣泄情绪,把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往坏处发展。

(2)教育手段上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手段比较单一,效果難以彰显,难以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手段。譬如,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QQ、微信、微博、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现代化工具优势,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使其成为网络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在校园流行的包括QQ、微信在内的各种“群”,将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班级、年级“群”交流中,加强校园公众号建设,发布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就业息息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舆论引导,进行每天信息内容更新,使班级、年级“群”在网络中也能呈现出交互性信息活动场所。这样,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借助网络技术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引导舆论,増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从而卓有成效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路径上从外显性到渗透性的转变。网络舆论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宽,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的传播与获取的重要渠道。而网络舆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舆论能影响人也能引导人。因此,要对校园网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管理,使其他网站和网页也都有利于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简单说教方式,正确发挥好舆论的积极作用,通过网络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受教育者思想当中,促使其培养和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使教育对象自觉在网络舆论参与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网络舆论语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运用网络技术、移动终端和正能量的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进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85).

[3]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5] 左光荣.试论网络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新闻知识,2010(8).

[6] 修伟杰.高校网络舆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现代交际,2010(10).

【作者简介】

许吉团(1976.09—)男,汉族,福建寿宁人, 哲学硕士,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