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遗产鉴赏系列跨湖桥文化独木舟:世界上最古老的舟船

2018-03-14 06:31张瑜编辑任红
中国三峡 2018年2期
关键词:遗址加工

◎ 文 | 张瑜 编辑 | 任红

文物保护专家在杭州萧山跨湖桥独木舟原址现场论证“中国最早独木舟”保护方案 摄影/吴煌/视觉中国

跨湖桥独木舟的出现使我们得以站在距今约8000年的那个时间段上,承下启上,重新思索中国舟船文化发端可能出现的状况。我们不能只关注独木舟,还要关注那两把木桨和那个木作加工场,更要关注那块疑似帆的席状编织物——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独木舟、中国最早的木桨、中国最早的木船工场、中国最早的帆,这样的解读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舟船是水文化载体之一。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古老的舟船在哪里?我们搜寻考古发掘成果,会惊奇地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舟船当数距今近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独木舟。

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是世界上发明、使用独木舟最早的地区之一,堪称“世界第一舟”。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湘湖景区,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2002年出土的独木舟,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独木舟。

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艘独木舟,船史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独木舟。 摄影/ CNS /东方IC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独木舟及遗址木头进行三个标本的碳十四年代测定;2002年发掘过程中,上海博物馆也针对独木舟遗迹的年代问题,采集了三个陶片标本进行热释光测定。以上综合测年数据表明,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距今8000~7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1]。考古专家进一步依据古船所在地层即第九文化层的年代,相应推断出独木舟的“年龄”约为7600到7700 岁[2]。

这一发掘与发现,充分证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是世界上发明、使用独木舟最早的地区之一,堪称“世界第一舟”,对研究新石器时期人类水上交通工具史和水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在人类还没有发明铁器的新石器时代,“火焦法”是当时人类制作独木舟的方式。

《易·系辞下》曰:“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汉典》解释“刳”的基本字义为“从中间破开再挖空”,道出了跨湖桥人制作独木舟的先后步骤。

该独木舟是用整棵马尾松加工而成的,残长约560厘米,宽约52厘米,舟体平均厚度在2至3厘米之间,呈东北-西南向摆放,东北端保存基本完整,船头上翘,宽约29厘米,另一端已被破坏。舟弧收面及底部的上翘面十分光洁,加工痕迹不清。船内离船头一米处有一片面积较大的黑焦面,西北侧舷内也有面积较小的黑焦面,应是借助火焦法挖掘船体的证据。在人类还没有发明铁器的新石器时代,“火焦法”是当时人类制作独木舟的方式。

所谓火焦法制作,就是先选一根挺直粗大的树干,将整木从中间剖开,去除枝杈部分后,根据舟形确定先后烧烤的位置,其余部分用湿泥保护,然后用火烧烤需要挖刳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锛等加工工具加工,比较疏松的焦炭层很快被刳除。这样周而复始,反复加工,最后用砺石打磨完成。

这些木材都被均匀剖割,很可能是用锋利的石器凿、砍、削而成,说明当时加工木材的技术已比较成熟。

独木舟船体非常轻薄,底部与船舷厚度均为2.5厘米。船舷从船头起仅保留了约110厘米,而船头的船舷已损坏,其余侧舷以整齐的形式残去,残面与木料纵向纹理相合,残面延伸刚好处于侧舷折收的位置,可以看出独木舟的深度比较均匀。

浙江省博物馆陈列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我国最早的独木舟 摄影/杨兴斌 / FOTOE

独木舟被桩木固定,周围有木料、木桩、木作工具、木桨毛坯等。从独木舟的固定,以及四周锛柄、石锛、砺石的散布,专家的研究结论是,这里是一处制作、修理独木舟的工场。舟体东北端底部垫有一根未经加工的松树杆横木,中部偏南的底部枕有一块上部平整的大石块。由于在发掘过程中决定实施原址保护,发掘没有继续,所以舟体底部及木桩的许多情况和数据都无法获得。从遗迹现场分析,木桩应该是用来固定舟体的,而枕石与横向垫木则是出于保持平稳的需要。

独木舟东南侧有一堆木头,分为加工木材和形状不一的自然树枝两种。其中加工木材又可分为剖木与整木。这些木材都被均匀剖割,很可能是用锋利的石器凿、砍、削而成,说明当时加工木材的技术已比较成熟。

在独木舟两侧各发现一片木桨,其中一片保存完整,长约140厘米,桨柄宽约6至8厘米,厚约4厘米。桨板宽16厘米,厚2厘米。柄部有一方孔,长3.3厘米,宽1.8厘米,上下凿穿,孔沿及孔壁十分光整,无磨损痕迹。另一片保存情况较差。值得一提的是,独木舟周围有多块席状编织物,经鉴定系禾科类植物编织而成的。这些编织物的用料和编织方法与现在江南一带的席类编织物非常相似。虽然编制物的用途迄今没有最终认定,但从共存关系与遗迹形态分析,它有可能就是一面原始船帆的遗存。独木舟周围散布的木料中,有船体东北部与编织物间一组斜向倒置的木料,也有可能与悬挂席帆的支架有关。

跨湖桥独木舟的出现使我们得以站在距今约8000年的那个时间段上,承下启上,重新思索中国舟船文化发端可能出现的状况。我们不能只关注独木舟,还要关注那两把木桨和那个木作加工场,更要关注那块疑似帆的席状编织物——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独木舟、中国最早的木桨、中国最早的木船工场、中国最早的帆,这样的解读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如果当时先民确实在修缮独木舟并加装边架艇,那么不排除这艘独木舟还有出入近海的可能。

从周边发现的木料来看,专家认为独木舟还有正在改装“边架艇”的可能。人类对舟船的发现路径,最早是木筏或竹筏;其后是独木舟,在独木舟后期,又发明了“独木舟+边架艇”,就是在单艘独木舟上加装木架,有一侧的单架或两侧的双架,以增加独木舟的浮力和稳定性,其原理如当代的双体船或三体船,如遇风浪,也不易倾覆。在“独木舟+边架艇”之后,人类才开始向制造木板船发展。如果当时先民确实在修缮独木舟并加装边架艇,那么不排除这艘独木舟还有出入近海的可能。

[1]吴汝祚.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在浙江史前史上的贡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蒋乐平,朱倩,郑建明,施加农.跨湖桥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独木舟[N].中国文物报,2003(3)。

猜你喜欢
遗址加工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一种新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滚道加工方法
辽上京遗址
铣刀盘的5轴数控加工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辽上京宫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