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的知识创新过程实证研究
——以新浪微博为例

2018-03-14 05:42
现代情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外化升华研究

盛 宇 李 红

(1.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2.上海政法学院计算机教学部,上海 201701)

随着科技发展,网上知识交流增多,微博凭借其快捷、易用、注重时效等特点迅速成长。尽管单条博文很微小,但是加工整理后可成为知识创新的来源,对个体知识管理产生影响,进而促进企业和社会进步。目前对微博知识创新的研究还较为少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微博知识创新机制展开研究。

1 微博知识管理相关研究现状

微博进入快速发展后,有关微博知识管理研究也引起学界重视,如李士平等构建了基于微博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管理模型[1];李晋元分析了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管理工具对读者的个人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2];冯世朋等以新浪微博为例,对在微博中进行知识管理的每个阶段以及知识传播中的社交关系进行了研究[3]。此外对微博知识生产、知识共享、知识交流也取得一定成果,如微博知识生产模型研究(周婷等、刘锐)[4-5],微博知识生产的影响因素(席彩丽)[6],微博知识共享过程研究(席利霞)[7]、微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吴强)[8]、微博信息交流机制(袁红等、袁毅等)[9-10]、微博学术信息交流(毕强等、盛宇)[11-12]、基于SECI模型的微博知识增值研究(崔登赢)[13]。国外对类似微博的社交媒体研究更注重联系实际,多从知识资源角度和工具角度进行阐述,前者是将社交媒体作为一种资源[14-16],后者是将社交媒体作为创新的工具[17-21]。

综上所述,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微博资源的重要性,但以往利用微博进行知识创新的研究还较为少见。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最后一步,也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以往成果将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

2 基于微博的知识创新过程模型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是“一套有意义的信息,包含被证明是正确的信念及具体化的技能”,其提出的SECI模型是目前为止对企业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的最深入的探究[22]。模型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指出两种知识相互转化的4个阶段: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考虑微博同企业知识场有很大不同,根据研究目的,将微博中的“知识”定义为“由主体独创或经主体加工后外化于微博平台,且有意义的多媒体信息”。有学者认为,知识创新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两步骤[23]。结合以往研究和对微博观察,本文将微博中知识创新过程分为微博知识创造、微博知识升华、微博知识吸收和微博知识创新四个步骤,并根据SECI模型,构建基于微博的知识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微博知识创新过程模型

首先,微博知识创新起始于外部知识源,个体将外部获得的隐形知识带入微博知识场,并外化成微博知识,这是知识创造的过程;其次,外化后的微博知识经个体交互形成对知识的升华;再次,升华后的微博知识通过内隐化被个体吸收,重构个体知识结构;最后,个体利用吸收后的微博知识应用到微博平台或用于外部形成知识创新。

为了解微博知识创造、微博知识升华、微博知识吸收和微博知识创新的情况和作用机理,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研究框架:

表1 微博知识创新研究框架

根据表1提出的研究框架,将微博知识创新中的拟解决关键问题具体化为特征指标和问题表述,并计划选择合适研究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微博知识创新的特征指标或问题表述

3 微博知识创新机制实证研究

3.1 数据采集和初步统计

数据采集使用观察法、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方法。首先,新浪微博是一个开放平台,对微博知识的外在化和交互化过程可采用观察法获得数据;其次,难以直接观察得到的数据采用问卷调查,并对其中需要深入了解的问题采用焦点小组的方式。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完成后先小面积发放,由在校博士生检测其内容效度,并进行修改。2016年8月1~31日,在问卷星平台正式发布,共回收有效问卷533份。对问卷进行整体信度检测,其Alpha值为0.84,显示问卷信度良好。结果显示大学生是微博的主力军,2017年11月30日采用焦点小组研究方法,选择六位经常发布微博且彼此之间互不相识的本科生作为焦点小组成员进行为时1.5小时座谈。座谈主要对微博外在化和内隐化过程进行深入探讨。

问卷调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3:

表3 问卷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3显示,此次问卷调查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的人群,符合微博使用者的实际年龄情况;从学历来看,以本科生为主且多接受过高等教育;从职业看,各行业均有涉及。综上,结合知识创新的主体应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人群,调查覆盖知识创新的主要群体。

3.2 微博知识创新机制实证分析

3.2.1 微博知识外在化

微博知识外在化指主体将隐形知识采取适合方式发布在微博上,主要是博文形式,外化是微博知识创造过程。本文从外化形式、外化内容、外化绩效和外化影响因素四方面研究:

1)微博知识外化形式。微博外化会受到平台限制,想要提高知识外化绩效,须采取一定策略。以博文为例,采用观察法总结微博知识外化方式,如表4所示:

表4 微博常见知识外化方式

常用外化方式包括:总结式、问答式、标题式、多媒体式和综合式。总结式多以列举法呈现问题、理由和结论等,条例清楚,言简意赅;问答式以反问或自问自答引起人们的探究心理,再加以解答;标题式多使用突出符号“【】”以最少字数概括博文内容;多媒体式采用图片、视频和超链接形式打破字数限制,扩大信息含量;综合式则混合使用以上几种形式。微博外化技巧符合碎片化浏览习惯,将有效表达隐性知识,易于后续知识交互和吸收。

2)微博外化知识内容。首先,从平台角度以新浪微博为例,外化内容可以分为49类,见表5所示:

表5 新浪微博分类目录

其次,从个体微观角度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了解微博外化内容包括:①感悟。感悟通常都是偶然发生的,例如对热点事件、阅读、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易触发个体的思考,产生感想并有外化为微博的冲动;②长期思考总结。通常和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相关,是个体以往知识长期积累,比如有受访者分享对图片后期制作的知识、网球知识等,这些知识都是其以往长期经验的累积;③互动中外化知识。当主体有某种信息需求,需要在微博中同他人进行互动,进而通过互动产生知识外化。例如有受访者曾经对法律中“善意第三人”划定区间不理解,通过微博求助的方式解决问题,或有受访者响应百万晨读挑战而定期发布微博等。

从宏观看,微博知识内容类型丰富,涵盖现实生活方方面面;从微观看,感悟、总结和互动是个体贡献知识的主要形式。微博外化知识内容是后续过程的基础。

3)微博知识外化绩效。外化绩效揭示微博中有用信息的含量和知识的新颖性,知识含量高和具有新颖性会给知识创新带来更多帮助。通过问卷和焦点小组对比,结果如下:

表6 微博外在化知识情况

从表6可知微博知识比重结果,问卷调研与焦点小组结果基本吻合,知识的比重以30%~50%区段最多,考虑微博人数基数,微博知识总量可观,庞大的知识量是创新的基础;从新颖性看,焦点小组的知识首发情况要高于问卷调研,这与焦点小组成员选择有关(即由经常创作微博的人组成),调查问卷超过一半以上的知识是首次在微博发布的,而对于访谈中经常原创微博的主体来说,提到“在发布信息之前就会想好,是要在哪个社交平台发布,在微博上发的就只会在微博上发”,“微博上多数是不认识的人,这里发的信息不想给熟人看”,所以5人都选择全部是首发,只有1人表示“深有感悟的东西,希望所有人看到,不一定是首发微博,会转发所有平台”。总体结果显示微博知识具有很强的新颖性能够满足知识创新前沿性要求。

4)微博知识外化的原因。什么原因促使个体进行微博创作,通过焦点小组总结如下:①微博中社会弱联系让表达更自由。与微信和QQ空间等平台不同,微博中的人际关系属于弱联系,即人与人之间现实中不相识,受访者表示“微信中认识的人太多,有些内容不想让他们知道”,“朋友圈有家人,QQ空间有朋友,在微博中不用顾及太多”,面对陌生人,有些在熟人圈中不愿发布的内容找到了合适地点。②将微博作为记录工具。受访者表示“笔记本等实物不可能随身携带,微博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记录想法的工具,且定期可以翻阅”。③取得广泛的认同感。微博中可以接触到的人更广泛,层次更丰富,发布内容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感。多个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有感而发,希望获得认同”,并表示“如果发布的东西想让更多人看见,就会选择微博”。④互惠心理。由于在微博中受到他人帮助,而产生帮助他人的想法,最常见的就是回答他人的提问。

3.2.2 微博知识交互化

微博知识交互化是对外化后的微博知识展开讨论,使原主题得到深化。交互化是微博知识由显性到显性的升华过程。宏观看,微博知识交互化形式主要有:关注、点赞、转发、收藏、评论。其中评论是知识交互升华的主要过程,而转发则是微博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

1)微博知识传播。传播是交互的前奏,微博知识传播主要依靠转发形成知识扩散,让更多人接触参与到互动中来。通过焦点小组了解转发的原因有:①内容有新意。微博最大特点就是更新快,聚焦热点,有新意的内容更易得到转发。②内容有共鸣。微博内容或者评论(尤其是第一条评论)引起共鸣,如“看到和我爱好相关的微博”、“我喜欢的图片、影视剧”等则会转发。③内容有价值。当微博内容知识含量比较高,被认为“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觉得自己今后会用到”时会被转发。

2)微博知识交互基本情况。从整体出发,对以评论为例的微博知识交互整体化情况进行调研,以了解微博知识升华过程,结论如表7所示。

调查分为微博评论基本情况、激励作用和评论知识含量三部分:①基本情况包括使用者和发布者的评论及回复频率、评论的形式和引发评论原因。互动频率越高可能带来的知识量就越多,就越可能碰撞出创新思想,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主体都会参与互动,证明互动是微博中的常态;本文通过观察法将评论内容分为点赞式、提问式、感慨式和点评式,其中点评式(37.89%)和提问式(24.2%)的知识含量较多,较有可能带来创新思想;哪些微博更易引发评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激发主体互动的关注点,结果发现由兴趣爱好引发的评论最多,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主体对微博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参与并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因此微博中这种以兴趣出发的互动将会为知识创新带来积极意义;其次对学习工作相关(占39.96%)引发的评论互动最易产生社会价值,值得关注。②激励作用包括评论与回复可以激发发布者的创作热情和使用者互动热情。有时评论内容中或许不直接带有创新知识,但是评论所带来的激励作用,可能会激发主体进一步的创作或互动欲望,从而带来创新可能。调查显示,分别有97.75%和96.25%的发布者和使用者认为评论有助激发创作和互动的热情,良好的互动氛围可以带动更多的创新知识出现。③知识含量。即评论中是否蕴含知识,知识含量越高,主体可获得的知识越多。结果显示,认为评论中蕴含大量知识的占27.2%,认为部分含有知识的占54.97%,两者加起来共占82.17%,因此绝大多数主体认为评论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知识,因此可以认为评论和博文一样可以成为创新知识的来源。

表7 基于评论的微博知识交互

3)微博知识升华过程(评论微观视角)。微博交互中,评论形式最易产生新知识使主题升华,想要了解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本文采用观察法,获得一个典型评论如图2所示。

如图2,评论包括单向评论和双向互动(“使用者——使用者”或“使用者——发布者”)两种形式。图2显示一条有关“Google有关基于八层LSTM神经网络翻译算法”的博文,在评论中包含有对该主题进行验证(评论2)、对主题深入剖析(评论4)、对主题疑问进行回答(评论3)、提出运用到实际(评论1)。从图2可以看出评论者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讨论,这种思想的碰撞可以深化主题,使知识升华。

通过评论和转发的微博交互过程使得原主题从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延伸,是微博知识升华重要过程。

3.2.3 微博知识内隐化

内隐化是将微博知识吸收并转化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吸收后的知识可以重建主体的知识结构。内隐化是一种主观行为,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其过程。

1)通过问卷调查,对微博知识获取和吸收情况进行了解,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微博知识吸收情况

表8显示,从微博知识吸收角度看,82.36%的主体表示曾经在微博中获得过工作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认为微博中有用信息含量很高或较高的占46.71%,可见微博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中常见信息来源。

2)通过焦点小组得知微博知识吸收过程有两种:①通过浏览微博吸收知识。浏览方式通常不带有特定的目的,偶然发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我经常在浏览微博时,无意中发现以后可能有用的东西,有了印象,下次要用的时候就去搜索”,“有些知名博主发的微博,我会经常浏览,可能就会获得需要的知识”,“我会浏览评论,可以接触很多不同观点”这种方式缺乏目的性,吸收的知识比较零散,但往往得到意外的收获。②有目的查找知识。主体有着明确的信息需求,通过添加相关博主或者关键字检索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比如“高考参加模拟辅导时,添加了一个主编的微博,以了解高考相关”,“有时候我需要些图片,我会用关键字在微博搜索”。这种带有目的性的知识获取,吸收的知识多数能和自己原有知识结构比较接近,能够很好地嫁接融合。

图2 典型微博评论交互模式举例(节选)

3.2.4 微博知识创新

知识应用是实现知识创造向知识创新转化的关键。微博知识应用包括微博外部应用和微博平台应用两种形式,外部应用时将微博知识应用于微博平台之外,对外部环境带来改进;内部应用即将微博知识经应用到微博平台,成为下一阶段微博知识创新的基础。

1)问卷调研。想要了解吸收知识是否提升了主体知识结构,并得到了创新应用,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微博知识应用情况

结果显示,微博知识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帮助的主体占44.65%,从微博中获得新想法的占78.61%,可见微博不仅给主体工作学习带来帮助,更会进一步激发新思路和新想法。同时,通过主观题征求被访者对微博知识应用场景意见,共收到答复238人次,结果显示微博知识常被应用于写作(如论文、诗歌、案例编撰)、解决技术难题、创造发明、企业产品营销等多个方面。

2)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微博知识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应用于微博平台。将获得的微博知识通过发博文或评论的方式直接反馈到微博平台。例如“我阅读博文后,为了要上热评,我会用心编写我的评论”,“我会整理在微博中的有用知识,写成博文分享给需要的人”等,这属于微博内流,是微博知识创新的内循环。②应用于微博平台之外,正如前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微博知识被用于个体写作、发明等外部活动。例如被访者谈到“学法律有时候需要案例,我会看下微博,别人评价也看下,然后再写”,“我收藏了一篇关于李鸿章的文章,某次写论文评价一位历史人物,这篇文章给我很大启发”,“看微博,对我画画有很大灵感启发”,“做策划思路枯竭,我会搜索微博,启发下灵感,会发现很多和我一样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综上,目前微博知识已经突破平台限制,不仅仅在虚拟世界中,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也产生诸多影响。

4 结论和不足

本文在SECI模型基础上,结合微博特征,提出微博知识创新过程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

4.1 微博知识创造

目前在微博中的知识创造呈现出外化手段多样、外化内容丰富、外化深度表达、外化知识数量庞大和外化知识新颖等特点,而微博中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作为记录工具、获取认同感和互惠心里则是个体进行微博知识创造的主要原因。

4.2 微博知识升华

互动使知识升华,转发和评论是最重要的微博互动形式。转发让更多人参与到互动中来,而评论则让主题升华。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揭示了微博知识升华的过程。

4.3 微博知识吸收

目前人们从微博中吸取知识已是常态,主要通过浏览和有目的查找两种方式获取微博知识,前者吸收的知识比较零散,但往往得到意外的收获,后者吸收的知识多数和自己原有知识结构比较接近,能够很好地嫁接融合。

4.4 微博知识创新

通过将吸收的微博知识应用到内部和外部,实现知识创造向知识创新的转变。结果显示微博知识常被应用于写作、解决技术难题、创造发明、企业产品营销等多个方面。微博中的知识正在由“虚”变“实”。

同时,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微博数据取样的不足。微博中信息数量庞大,类型丰富,本文仅对小部分微博信息进行了观测,未来若能进行大数据分析,则结论会更精确;其次是焦点小组人员结构单一。尽管大学生是微博中的主要群体,也是知识创新活跃群体,但不可否认微博中还存在各行各业的人群,未来如果能按行业组织访谈,将对微博知识创新了解更全面。厘清了微博知识创新机制后,未来还可对微博知识创新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随着时代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微博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无论网络信息资源如何变化,只要具有短文本、实时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就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因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框架基础和实证依据。

[1]李士平,刘佳,昌小楠.基于微博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管理研究[J].软件导刊,2014,(6):42-44.

[2]李晋元.微博在促进读者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231.

[3]冯世朋,王媛媛.基于微博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4):154-157.

[4]周婷,邓胜利.社交网站用户知识贡献行为机理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5):28-32.

[5]刘锐.从差序格局到团体互动:新浪微博空间中的知识生产与机会流动[C]//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22-132.

[6]席彩丽.基于社会—技术方法的社交网络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7):32-37.

[7]席利霞.个体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基于微博平台的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2,(3):25-27.

[8]吴强.基于社交媒体的知识共享氛围营造[J].江苏商论,2012,(12):153-155.

[9]袁红,赵磊.微博社区信息交流网络结构与交流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2,(9):48-52.

[10]袁毅,杨成明.微博客用户交流的机制、结构及特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6):82-86.

[11]毕强,赵夷平,贯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9):26-34,45.

[12]盛宇.基于微博的学术信息交流机制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14):62-66.

[13]崔登赢.微博的知识增值功能解释[J].新世纪图书馆,2012,(8):34-35.

[14]PALACIOS-MARQUÉS D,MERIGJ M,SOTO-ACOSTA P.Online Social Networks as an Enabler of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Management Decision,2015,53(9):1906-1920.

[15]A LANGAROODI T A.The Impact of the Knowledge Acquired from Social Media 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J].I J A B E R,2015,13(6):3459-3470.

[16]RAM J,LIU Si-qi,KORONOIS A.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The Case of Chinese Social Media[J].Data Mining and Big Data,2016,9714:381-390.

[17]JESPERSEN L M,HANSEN J P,BRUNORI G,et al.ICT and Social Media as Drivers of Multi-Actor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Barriers,Recommendations and Potentials[R].2015.

[18]MATTHEW MOUNT M M.Social Media:A TOOL FOR OPEN INNOV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4,56(4):124-143.

[19]SINGH P.Social Media Crowdsourcing:Supporting User-Driven Innovation by Generating Idea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line Marketing,2014,4(2):1-14.

[20]BRINK T.Social Media Application on Innovation in B2B SMEs[C]// Budapest,Hungary,2015:1-22.

[21]CHRISTOPH K,KAPPLER K E,PELKA B,et al.Challeng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Innovation:A Manifesto[J].Challenge Social Innovation,2012:277-292.

[22]王彦博.基于知识创新的跨组织网络的微观层面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23]樊治平,李慎杰.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内涵及相互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03-105.

猜你喜欢
外化升华研究
贪吃蛇升华记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