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2018-03-14 05:42李伟超贾艺玮赵海霞张柳琪
现代情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服务

李伟超 贾艺玮 赵海霞 张柳琪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几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化到来的大背景下,人们也对传统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产生担忧。但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催生了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智慧图书馆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智慧图书馆的早期过程

1.1 智慧图书馆的起源

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学者发表的一篇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会议论文就提出了“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文中指出“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它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图书和相关资料”[1]。这也是国际范围内首篇对“智慧图书馆”进行理论研究的文章,但并未引起业界共鸣。直至2008年IBM提出的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这一新颖概念,才真正引发社会各界对于“智慧”概念的关注,掀起了人们对“智慧”概念研究的热潮,纷纷与各个领域相结合。在智慧地球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概念,“智慧图书馆”才被人们所熟知。但新技术给图书馆所带来的冲击,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猜想,传统的图书馆是否还能继续满足人们的阅读要求,能否实现不同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在国际上,图书馆的存在早就引发了多方质疑,比如最初兰开斯特的“无纸社会”,到“图书馆20年完全消亡论”,再到沙利文的“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等,这些观点无疑都表明了人们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不看好和担忧。在我国,一方面是“智慧”概念的兴起,一方面是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时代所处的尴尬地位,广大学者为谋求图书馆的新发展,提倡图书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图书馆的转型,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将“智慧”与“图书馆”结合起来,展开对智慧图书馆的构想与研究,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1.2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为全面了解我国近十年在智慧图书馆方面的研究情况,笔者于2017年7月13日以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智慧图书馆”为主题词,在“主题”、“篇名”、“关键词”等检索条件下,对我国学者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确检索。笔者根据主题相关度、被引频次等条件,经过对文献的进一步筛选和剔除,最后确定研究样本共计419篇,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博硕士论文、报纸、专利等。现从文献年代分布、期刊来源、作者分析等方面对所搜集到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了解我国目前在智慧图书馆方面的研究现状。

1.2.1 文献年代分布分析

笔者对419篇文献进行了时间归类,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文献年代分布情况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智慧图书馆展开理论研究最早开始于2010年,严栋[2]发表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是我国学者首次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征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学术界正式展开了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2010年之后,我国学者发表的期刊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表现出我国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研究的良好态势,同时也说明智慧图书馆已逐步成为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

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刊登在报纸上的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文章于2016-2017年增长较为明显,表明近两年我国媒体舆论对智慧图书馆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普及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有利于扩大智慧图书馆的受众群。而有关智慧图书馆的专利研究也都集中在近两年申请单位以高校为主,表明我国近两年开始将重心转到智慧图书馆的实际运用中去,但专利数量仍不乐观,也说明我国在智慧图书馆实际应用、操作系统方面还较为薄弱,且起步较晚。

1.2.2 期刊来源分析

笔者对379篇论文的所属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刊登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类期刊的文章有216篇,占总数的57%,如《大学图书馆学报》、《河南图书馆学报》、《兰台世界》、《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现代情报》等。而发表在非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类期刊的数量较少,虽然与前者数量上相差不大,但期刊分布较为分散。由此可知,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阵地还是以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类期刊为主,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部分研究领域出现了与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电信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说明研究内容开始更多的涉足于应用技术方面。

1.2.3 作者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在智慧图书馆方面的学术交流主要以期刊为阵地。因此笔者通过对期刊论文的分析,根据作者已发表的文章数量,大致了解到,目前智慧图书馆这一领域的高产作者有王世伟(6篇)、邵波(5篇)、黄辉(5篇)、吴海茹(4篇)、沈奎林(3篇)等人。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了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大军中,作者之间的合作也明显增多。

总的来说,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刚起步不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但整体在朝着良好的趋势发展。

2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逐步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由最初的基础理论研究逐渐向技术、服务、实践应用等方面拓展。

2.1 智慧图书馆概念

智慧图书馆作为目前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而关于其概念,国内学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国内最早的提出者严栋认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2],指出了构建一个智慧图书馆所必须的要素。之后,学者们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大多以严栋的观点为基础进行补充,认可智慧图书馆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但与严栋的定义所不同的是,董晓霞等[3]、乌恩[4]、张海萍[5]等人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综合型图书馆,而韩丽[6]、李显志[7]、张振玉[8]等人则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更高一级形态。2015年,孙利芳等人[9]对智慧图书馆进行再定义,从宏观层面出发,多角度、多维度的对智慧图书馆进行剖析,使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更加丰富,提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共享图书馆的观点。综合一些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依托于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对图书馆进行智能化管理,针对用户提供智慧化、个性化服务的一种新的图书馆发展模式。

总之,由于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广大学者都是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结果会有所差异。目前国内研究者们针对智慧图书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笔者相信,随着智慧图书馆在我国发展的不断深入,通过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会赋予智慧图书馆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定位。

2.2 智慧图书馆与智能、数字图书馆

在智慧图书馆的定义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与其相关的概念,比如智能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它们与智慧图书馆之间虽然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区别。笔者根据国内学者在智慧图书馆与智能、数字图书馆的比较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

2.2.1 智慧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

智能图书馆以RFID等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为支撑,能够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盘点、查找、定位、顺架、分拣等一系列工作的图书馆。智能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都是对传统图书馆的创新,都能够达到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这一目标,但区别在于智能图书馆的技术基础是智能感知技术,而智慧图书馆不仅使用智能感知技术,主要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智能图书馆的重点是从建筑和技术领域构建,而智慧图书馆是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物的互通相联。因此,智慧图书馆是比智能图书馆更深层次的图书馆形态。

2.2.2 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

对于数字图书馆,刘炜对其的定义为“数字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基础机构中信息资源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满足分布式面向对象的信息查询的需要”[10]。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者都实现了图书馆的数字化、虚拟化、信息化,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空限制,数字图书馆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为智慧图书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但是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将会更多的使用到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及智慧化设备等,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智慧图书馆是比数字图书馆更高一级的图书馆形态,是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服务方面,近几年数字图书馆更多的关注用户体验,致力于推广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模式,而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智慧型服务,两者的服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智慧图书馆在服务方面更贴近用户,更具智慧化。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方式、信息关联性、信息存储与处理、系统分层构架、使用方式等方面。

2.3 智慧图书馆中的“智慧”

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化主要体现在技术、设备、资源、馆员、服务、管理等方面。技术因素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首要条件,智慧化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和目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近些年有关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技术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

2.3.1 “硬智慧”之智慧图书馆技术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在于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前提。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情报领域近两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技术研究也逐步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领域。本文以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几个关键技术:RFID技术、Zigbee技术、可穿戴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为主要线索,分析发现智慧图书馆技术的主要内容与应用,以便为智慧图书馆研究对智慧图书馆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2.3.1.1 RFID技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11],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感知技术,并不是孤立的,可以通过与互联网、通信等技术的结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12]。RFID技术更多的得到广大图书馆的青睐。台北市立图书馆于2010年采用RFID技术,通过电子闸门和自助借还机的协助,迈出了无人值守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一步[13]。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多以RFID标签的形式,RFID标签主要分为低频段、高频段、超高频段和微波频段,在图书馆领域常用的是优点较为突出的高频和超高频两种,可以帮助图书馆很好地实现部分智慧化功能,比如24小时全天候自助还书、图书的自动分拣、排架和顺架,快速盘点馆藏资源、更高安全系数的智能门禁等功能[14]。

在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技术的研究中,RFID被众多学者提及,乔磊[15]、沈奎林[15]、苏建华[17]、王海树[18]、王黎[19]等学者都对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并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RFID技术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技术,但它并不等同于智慧图书馆。

2.3.1.2 Zigbee技术

Zigbee是一种自组网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速率、低复杂度等特点[20]。远距离身份识别、环境监控以及无线网络定位等方面是Zigbee较为突出的优势,但是与RFID系统相比,其在近距离通讯以及精准身份识别系统等方面的价格和性能则处于弱势[21]。

Zigbee与RFID之间存在明显的优势互补,人们更多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于图书馆的感知网应用系统设计,有利于确保所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

2.3.1.3 可穿戴技术

可穿戴技术是一种嵌入式的新兴技术,将物联网、多媒体、RFID、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泛在网络技术嵌人到人们日常的衣着和随身物品中,从而实现人机智能交互,可穿戴设备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打造人、环境和网络的无缝连接,使捕捉到的用户信息更加准确、真实[22-23]。

作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助推器,可穿戴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可以对读者进行多功能导航,提高弱势群体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实现用户个性化知识服务,充分体现了智慧图书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2.3.1.4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是在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兴技术,运用数据挖掘算法,比如KNN、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朴素贝叶斯算法等,在大量数据中搜索出具有利用价值的数据,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应用于各领域。

智慧图书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将图书馆中海量的知识资源动态串联起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以及在智慧图书馆用户行为、知识发展趋势、用户群变化、图书馆发展等预测领域[24],都具有绝对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2.3.1.5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时下最热门的先进技术之一,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系统来进行运作。其包含多个领域的技术,如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机器学习平台、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理念较为契合。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发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但这不代表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建设中运用不到人工智能。随着近两年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科创公司对人工智能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因此笔者推断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成为智慧图书馆技术体系的重要一员,甚至成为核心技术,而对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馆的融合也可能会成为未来学者研究的热点。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个技术外,还有一些应用于智慧图书馆构建的技术。如Wifi、Beacon、NFC等室内定位技术;“3D”虚拟现实技术、二维码等技术,都在智慧图书馆研究中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会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应用到。但任何一个技术都不能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独立的存在,都需要与其他技术相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

2.3.2 “软智慧”之智慧图书馆服务

实现智慧图书馆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图书馆的基础服务问题,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长李嘉华曾经指出“智慧图书馆是基于系统文献资源、智能知识服务和智慧保障支撑的新型知识服务体系,它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种服务形式。”[25]充分体现了智慧图书馆发展中服务至上的观点,也说明构建智慧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根据近十年我国学者对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3.2.1 智慧馆舍和馆藏资源建设

智慧图书馆不是技术与图书馆的简单叠加,需要将两者有效融合起来,激发图书馆的新功能。智慧图书馆馆舍的建设需要以完善的数据中心及应用系统为基础,不仅需要依靠RFID等室内、室外定位技术实现消息推送、馆内导览、读者行为分析、情景式信息素养培训和馆内导航等基于位置的服务[26],而且要更多地引进如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智能化体验,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图书馆的布局、采光、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决定了用户体验的舒适度,因此智慧馆舍还应使图书馆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和利用,并在馆内设施布局等方面考虑到特殊人群的感受,充分体现智慧馆舍的人性化。

馆藏资源决定了能否满足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其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智慧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需要从采购方式、资源管理、保存等方面进行优化,确保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并在利用方面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

2.3.2.2 智慧图书馆员培养

智慧图书馆员是智慧图书馆构建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在智慧服务模式构建中担任重要角色。因此,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对智慧图书馆员的培养。

1)智慧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离不开互联网,而网络环境的瞬息万变,对智慧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智慧图书馆员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应具备信息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面对网络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应具备网络安全洞察和维护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面对飞速发展的知识环境,应具备对新知识快速接收的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27-29],弘扬“智慧工匠精神”[30]。

2)智慧馆员培养方式

针对智慧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对图书馆员进行合理的培养。通过设立严格的智慧图书馆员选拔标准,培养馆员积极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提高智慧馆员整体的岗位意识。提供学术研究环境,完善学科式、嵌入式等智慧馆员培养方式,丰富智慧馆员的知识储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智慧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加强对智慧图书馆员的培训。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提高智慧图书馆员工作的积极性。智慧图书馆还应构建智慧服务平台,提高馆员的实践创新能力[27,29]。

2.3.2.3 用户智慧服务

智慧馆舍、馆藏资源、智慧馆员都是用户智慧服务的重要前提。用户智慧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多种身份认证服务、数据库及挖掘服务、文件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等人性化服务[31-32],服务可采取嵌入式知识服务等方式。

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更多的强调针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重点是实现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对此,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自己的观点。曾子明等[33]以智慧知识服务的角度,将个性化推荐系统融入智慧服务体系,从用户交互层、智慧服务层、个性化推荐层、知识存储层、传输感知层等对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推荐体系进行构建。陈远等[34]则以用户泛在智慧服务的角度构建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用户、智能场馆层、智能感知层、泛在网络层、大数据处理层、智慧应用服务层等构成。周玲元等[35-36]从情景感知的角度,通过用户、移动智能终端和物理环境情境模型的构建,展开对智慧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研究。虽然我国学者针对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但都如出一辙,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体现智慧服务的泛在性和智慧性,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

2.3.3 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实践研究

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尚处于概念阶段,还未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但许多图书馆积极开展实践,正在朝着智慧图书馆的方向努力着,使各自更具智能化和智慧化。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在空间、馆藏、设备、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多重改造,成功实现从一个传统图书馆到一个“知识桥梁,全人发展”的现代化学习空间的转变[37]。

上海大学图书馆提出了从感知层、计算层和交互层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技术模型,并分别在3个层次的范围内进行实践和规划,如感知层的RFID书籍识别和自动借还书系统;交互层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图书馆和只能座位预订系统,搭建学科化服务平台,促进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打造计算层私有云的规划[38]。

北京大学图书馆针对读者不同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智慧服务,如闭架图书馆在架预约服务,基于Wifi室内定位的“馆内通”服务,梳理学科资源服务等,通过教参管理系统、索书号标签打印系统以及跨部门协作小组的构建实现图书馆的智慧管理[39]。

南京大学图书馆从实体场馆的建设和改造、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智慧型服务的建设三个方面构建智慧型服务体系,展开对智慧图书馆的实践,在2012年开通“智慧图书馆”服务系列,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40]。

苏州市职业大学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实训系统,该系统由柔性工位、服务端和移动端构成。通过柔性工位、服务端和移动端各组成设备和技术的配合,能够以图书馆为背景,综合传感器、Zigbee、.Net、Android技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应用开发中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核心技术,具备物联网应用的实际开发能力[41]。

3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智慧图书馆研究存在的问题

3.1.1 研究内容过于表面化

学者们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概念阶段,使人们在看到“智慧图书馆”这个词后,无法想象出它应有的样子;对于技术的研究多是停留在技术本身的介绍,且不够深入,针对性不强。多数是基于某种技术展开对智慧图书馆的论述,并未体现出技术与图书馆的融合。而且缺少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对智慧馆员培养的研究过于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对智慧图书馆实践应用系统的研究过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3.1.2 研究领域有待拓宽

虽然近些年学者们针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领域由最初的概念、特征发展到技术、服务等方面,但有些在智慧图书馆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及出现的问题尚未得到重视,比如馆藏保护问题、数字资源版权问题、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能力不均衡等,目前国内学者针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甚至尚未涉足。

3.1.3 社会重视度有待提高

智慧图书馆的实践探索多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公共图书馆研究力度不高,而且普遍缺乏与技术研发企业的紧密配合,公众认知度偏低,不利于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普及和长久发展。

3.2 未来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智慧图书馆技术研究的深度,需要图书馆界的权威机构针对相关技术服务制定业内标准,致力于技术体系、行业技术标准、智慧化支撑平台等方面的研究,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技术,加大对其的研究和应用力度;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应秉承“以读者为本”的原则,作为用户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智慧图书馆员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信息知识服务,注重智慧馆员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细化智慧馆员的培养模式。

2)促进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研究者们应该在学术研究之余,更多的参与到智慧图书馆的实际建设中去,积极申请并开展相关项目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总结遇到的问题,有利于使学者丰富智慧图书馆研究内容,进而更好的指导智慧图书馆的实践。

3)各图书馆应积极开展与科技研发企业的合作,引进如智能盘点车、智能书岛、模块化分拣机、24小时还书机、智能门禁、自助借还设备等有价值的设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关于智慧图书馆的交流,积极开展以“智慧图书馆”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议、征文活动等,扩大智慧图书馆理念的社会认知度,吸引更多优秀的研究者投身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研究。

4)建议各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盲目跟风,要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有步骤地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图书馆”。

4 结 语

我国目前针对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建设尚处于探索及初步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虽然引起了各界对智慧图书馆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多数仅在做一些前期基础工作,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国广大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在未来的发展中,智慧图书馆依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我国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也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引进并合理运用先进技术,使这些技术能够应用到本馆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中,真正将技术转变为服务生产力[42]。在学术研究领域,虽然国内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加入到智慧图书馆研究的队伍中来,不断完善智慧图书馆研究体系,拓宽研究领域,提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逐步走向世界先进行列。

[1]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2]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32(7):8-10.

[3]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4]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5]张海萍.智慧图书馆构建初探[J].图书馆研究,2014,44(2):16-18.

[6]韩丽.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现代情报,2012,32(5):48-50,54.

[7]李显志,邵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13,(8):12-17.

[8]张振玉.简述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图书馆学刊,2014,36(3):14-16.

[9]孙利芳,乌恩,刘伊敏.再论智慧图书馆定义[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17-19.

[10]于沛.基于情景信息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

[11]李宇.智慧化服务更需要用户的参与和体验[N].新华书目报,2017-06-02.

[12]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54-58.

[13]孙涛.让“硬智慧”和“软智慧”共同推动“智慧图书馆”发展[N].新华书目报,2017-06-30.

[14]王苑,王岚.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和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3,35(12):98-100.

[15]乔磊,白玫,王蕊.国家图书馆智慧型RFID文献管理系统扩展应用[J].情报探索,2013,(9):77-80.

[16]沈奎林,邵波,陈力军,等.基于超高频RFID的图书盘点机器人的设计和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6,(7):24-28.

[17]苏建华.图书馆RFID建设的新思路——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15):41-43.

[18]王海树.我国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9]王黎.基于纳米印制工艺的超高频RFID标签及其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4,(2):52-55.

[20]秦格辉.Zigbee与RFID整合应用研究-智慧图书馆感知网组网设计[J].图书馆论坛,2014,(5):86-91.

[21]石繁荣.基于RFID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研究与设计[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2.

[22]刘喜球,王灿荣.可穿戴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助推器[J].图书馆论坛,2015,(6):105-108.

[23]芦晓红.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10):114-117.

[24]储节旺,李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对技术和馆员的要求[J].图书情报工作,2015,(15):27-34.

[25]李嘉华.智慧图书馆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种服务形式[N].新华书目报,2017-06-02.

[26]孙婷婷,颜凯,董茜.基于Beacon的图书馆LBS应用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S1):162-166.

[27]邱圣晖,谭伟贞,曾智华,等.智慧图书馆环境下智慧馆员的培养[J].兰台世界,2016,(12):77-79.

[28]侯明艳.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馆员的角色转变[J].现代情报,2015,(5):165-167.

[29]甯佐斌.智慧图书馆员素质培养浅析[J].山西档案,2015,(6):48-50.

[30]王世伟.图书馆应当弘扬“智慧工匠精神”[J].图书馆论坛,2017,(3):51-56.

[31]谢芳.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6):15-20.

[32]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

[33]曾子明,金鹏.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及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12):16-22.

[34]陈远,许亮.面向用户泛在智慧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构建[J].图书馆杂志,2015,(8):4-9.

[35]周玲元.图书馆移动服务情境本体设计研究[J].现代情报,2015,(11):69-73.

[36]周玲元,段隆振.基于情境感知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7):71-74.

[37]刘景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的理念、智慧与服务[J].图书馆,2013,(6):122-125.

[38]康晓丹.构建第三代图书馆的技术思考-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78-82.

[39]刘彦丽.泛在信息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7):67-69.

[40]沈奎林,邵波.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5,(7):24-28.

[41]李璐.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实训系统:CN105551317A[P]. 2016-05-04.

[42]管红星.以人为本就是以“慧”为本[N].新华书目报,2017-06-30.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