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微信设计调查报告

2018-03-14 19:59江玲王乐崇李涵思蔡伟玉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8年2期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学生管理高校

江玲+王乐崇+李涵思+蔡伟玉

摘 要:由于微信高度普及,全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已建立了官方微信号。本文将家长,这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引入学生工作微信平台设计中,调查了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对于家校共建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微信平台在内容和模块设计上的意见,并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为平台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有效参考。

关键词:家长;高校;学生管理;管理心理学;微信

中图分类号:C93-05;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3-0068-03

一、引言

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而新兴的公众号平台拥有1000万个[1]。鉴于微信强大的功能和超高的普及率,全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各组织、社团等的公众平台更是不计其数。但是这些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和设计多是以高校为出发点,或是立足于学生需要,较少将学生教育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家长一环考虑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6号文件1)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因此设计一个家校共建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微信公众平台十分有必要。

二、调查数据

美国传播学者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通过媒介上的内容或者信息来达到自身需求的满足,而对于信息的利用会影响到媒介的使用效果[3]。所以为了使本微信平台满足家长、教师、学生三方受众的需求,取得最佳使用效果和体验,特设计了电子调查问卷收集三方对于平台模块和内容的意见。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一共收到了有效問卷428份,有效率100%。其中家长为140位,占32.71%;教师有136名,占31.78%;学生最多,为152人,占35.51%。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随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多元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管理心理学(人本管理)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现象的科学。将其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不仅能发现和解析学生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更可以总结规律,使学生工作走上科学化道路。因此下面将以管理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问卷中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的意见。本问卷除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外,根据高校学生管理日常工作设有三个模块,即学风建设、新闻资讯和便捷查询。

1.三方使用微信的基础

调查显示,87.14%的家长,85.29%的教师和91.45%的学生每天会刷多次微信,而每天都使用微信的频率高达家长92.85%,教师92.64%,学生96.06%,这说明三方基本都掌握了微信的使用方法并且愿意每日接触微信,对微信这个新兴媒介比较满意。按照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如果家校共建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微信公众平台还能在内容上满足三方的需要,就能保证本微信平台拥有足够的关注者。

2.三方对学风建设的态度

本问卷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项目学风建设进行了调查。学风建设分为名人名作,家长园地,奖惩公告,特色学风和国际交流四个部分。结果显示8成或以上的家长对于名人名作、家长园地、奖惩公告和特色学风栏目很感兴趣,这与近八成或者以上的教师一致。学生对于名人名作、奖惩公告和特色学风的兴趣相对低一些,只六成左右。但是对于国际交流这项,七成多的教师和近七成学生都很想了解,但是这一项只受到6.43%的家长欢迎。从上述数据可知最受三方喜爱的栏目是名人名作,奖惩公告和特色学风,而家长园地显然在家长和教师中更得青睐,毕竟选择该项的学生只有两成多。至于国际交流基本被家长所忽视,但是大部分师生却很想了解。

(1)关注名人名作,寻求自我完善

名人名作栏目包含了中外名人介绍或故事,名著推荐以及学生原创作品两个比较受家长、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子项目。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可知人具有不断寻求发展,进行自我完善的特征。因此,约八成的家长、教师和近半大学生也有通过阅读名人故事和名著,获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需要。同时也非常关心自己孩子或者学生发表的作品,渴望通过阅读作品,更深入的了解其所思所想。从近半学生对原创作品的热爱可以推测出两点:①一部分大学生拥有一种创作与表现欲,希望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抒发内心,提升写作水平,获得认可;②大学生希望通过阅读原创作品而了解其他学生的心理,寻求共鸣。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友情的需要。

(2)奖惩公告态度各异,显示尊重需求

八成左右家长和教师以及七成左右的大学生都对奖惩公告栏目中的奖学金公示,院系比赛获奖名单,评优名单三项内容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上课考勤汇总和违纪通告两项,家长中只有5%和4.29%左右进行了勾选。学生对此两项的兴趣也偏低,分别为25.66和18.42%。从中可知,三方对于一些积极正面的奖励鼓励信息特别喜欢。但是家长和学生对于负面消极的消息则兴趣偏低。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家长和孩子也有被尊重的需要,需要维护自己的名誉,上课考勤中旷课迟到等内容和违纪通告无疑是让他们感到羞耻的负面信息,因此对这类信息的公之于众双方的意愿都比较低[4]。而七成左右的教师对这两项更为感兴趣可能是由此可知哪部分同学由于经常旷课而上了违纪通告,有利于维护课堂纪律和秩序。

(3)学风建设三方差异点,彰显需求分化

学风建设模块中最大的差别在于73.53%的教师和65.13%的学生都关注的国际交流项目只有6.43%的家长感兴趣。其实这从家长的角度也可以理解。第一,一部分的家庭毕竟还不具备将小孩送出国外的经济实力。第二,本校地处广东东莞,本校就读的学生八成多来自当地。当地的习俗是希望孩子在本市或者广东省内大学毕业后即回家找工作,就业地点离家越近越好。家长相对不喜孩子离开身边,担心孩子在外吃苦受累。然而近7成大学生与家长不同,他们思维活跃,意气风发,十分向往外出学习锻炼。而作为关注学生未来教育成长的教师,自然也对国际交流非常感兴趣。一来可以解答学生对于国际交流项目的疑问;二来我校也定期选派教师对外交流学习,这对于教师本身的发展十分有益。身份不同,三方的需求也不同,动机也各异,导致了三方选择行为上的迥异。

另一处差异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家长园地一块的选择差别。学生只有两成多对家长园地感兴趣,这很好理解,该项目的内容设置对于家长更合适,因此8成多家长对此表示了关注,而教师中大部分也已经或者未来不久就会成为家长,因此近8成的教师也很喜欢家长园地方面的内容。家长和教师都有相同的需求,同样的动机,一致的选择,但是还是大学生身份的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还没有对于家长这重进行了解的强烈需求,进而显示了不同的意见。学风建设上三方的显著差异也正印证了他们的不同需求。

3.三方对新闻资讯的关注度

三方对于新闻资讯模块的喜好基本一致。新闻资讯包括院新闻、系新闻、班级通知、招生就业。八成左右的家长、教师和约七成的学生都对院、系新闻以及班级通知非常关注。由此可知,三方对于新闻资讯的兴趣很浓厚,从院到班的层面都非常关心,毕竟获取新闻消息了解学生所处环境十分重要。在招生就业方面,三方的选择差异比较明显。例如85%的家长和六成多学生很关注招生就业方面的消息,但是教师在此项上的关注度只有33.09%。这大概是由于本院对于教师没有招生和就业的任务要求。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爱德温·洛克提出目标设定理论中认为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教师没有这方面的目标所以关注度较低。但是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憧憬着能顺利毕业兼就业,在这个一致的目标下,他们中大部分都选择关注招生就业方面的信息。

在具体的新闻内容中,比赛信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八成多家長和教师以及七成左右学生的关注。而对于讲座信息受到了近八成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但是只有两成多的学生选择该项。这源于两点,第一,讲座的内容本身不吸引学生。第二,本学院为保证讲座观众数目,对于讲座实行各系各班分配法,对于一些学生并不感兴趣的讲座,必须按照分配的名额安排观众,导致不少学生对于讲座的反感情绪增加。正如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提出的横山法则中所表达的观点,自发的才是最有效的,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强制学生参与讲座的结果便是心生抵触逆反情绪。此外,关于志愿活动这项,只有8.57%的家长关注,这和八成多教师以及近七成学生的高关注度不同。其实,不少家长还不了解志愿活动,志愿活动在90年代后期才开始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对家长来说相对陌生。同时家长往往认为志愿活动与孩子的成长成才关系不大,毕竟在读大学前的应试教育不需要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因此家长较容易忽略该项。最后,考级考证一项受到八成家长和七成多学生的关注,但是教师对此的关注度不到四成。在大学考级考证是学业的检测方式和就业的敲门砖之一,自然受到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但是我院教师对于学生的考级考证率并没有指标,这与教师不太关注招生就业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体现了上述的目标设定理论。

4.三方对便捷查询的意见

最后一个调查的模块是便捷查询,分为成绩课表、学校黄页、交通地图、办事流程子项目。首先最受三方关心的栏目是成绩课表,选择率达到了八成以上。毕竟家长、教师和学生自己都对于成绩和教学十分在意,学习成绩的查询让三方能直观地获取教学效果。而课表如果随时可查,就能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知道上课时间地点,对于教学十分方便,而家长也能了解孩子在校都学习了哪些科目,何时在上课,何时有空闲时间,方便掌握孩子在校的动向。此外,在办事流程上八成多的教师和七成多的学生都表示了关注,但是该项只有7.14%的家长选择。本项包含了请假流程,宿舍保修流程,申请课室,在读证明等,这些信息对于在校的师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学和生活中不时就需要用到,但是对于不在学校居住和教学的家长而言显然没有可用之地,所以吸引力相对就要低得多。所以,这正证明了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引起行为。没有需求,自然无法引起相应的行为。

四、结束语

从上文可知,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这三种角色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微信平台的设计上相同的兴趣点较多,但是差异也明显存在。这与三者的身份、年龄以及所处环境息息相关。为了打造一个满足三者需要的学生管理工作微信平台,必须从三方的需求出发,立足调查,从而吸引三方进入到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增强家长、高校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关注,最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微信平台这个新媒体,真正实现在家校共建模式下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惊梦.2017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8.89亿月活跃用户 1000万公众号[DB/OL].http://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170424-8f9569e1.html, 2017-07-30.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 1408/200703/20566.html, 2017-07-30.

[3]沈敏善.基于“使用——满足”理论的微信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0):22-23.

[4]钟睿.管理心理学理论与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刍议[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3):24-26.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管理心理学学生管理高校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浅谈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