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湾底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8-03-15 09:33浙江省宁波市农办315000王德平
新农村(浙江) 2018年3期
关键词:桑果融合农业

浙江省宁波市农办 (315000) 王德平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位于该区中心区东,距宁波市区5公里,区域面积1 600亩,耕地700亩,在册户数400户,人口1 080人,劳动力332人,外来人口1 800人。过去,湾底村以种植水稻为主。2000年开始,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商贸旅游带来的收益。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路上,湾底村走在了前列。

1.从种植收环节向融合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1)规模扩大了 湾底村推动农业生产由单一水稻种植向多元化的综合农业转换,2000年试种成功50亩桑果,2004年与浙江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成立果桑研究开发中心,进行桑果栽培、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研究,村内现有桑果、葡萄、蓝莓、草莓、蜜梨、七彩番茄等果品种植基地400亩,含笑、海枣、银杏等花木培育基地300亩,村外桑果种植基地15 000多亩。2005年引进国际先进的列管式超高温瞬间灭菌机、红酒酿造设备、意大利进口全自动果酒灌装生产线、真空气囊压榨机,专用发酵罐、储存罐、8 000多立方米的冷库等,年生产能力25 000吨,灌装生产线每小时能灌装5 000瓶果酒。

(2)产业延伸了 湾底村重点推动桑果产业向纵深发展,2001年,湾底村投资兴建桑果深加工基地——宁波天宫庄园果酒果汁有限公司,延长果桑产业链,研发桑果饮料、桑果酒、桑果酱、桑果醋、桑叶茶等多种桑果系列产品,自主品牌“宁波红”“健桑红”“天宫庄园”“体验江南”等荣获浙江省及宁波市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通过绿色食品证书,2012年获“宁波市科技创新型企业”称号,在北京等地成立5家分公司,在宁波铺设500多个销售网点,还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同时,推动产业横向联动发展,建成水果采摘园400亩,打造天宫庄园、植物餐厅、婚庆基地、天宫城堡等乡村旅游业。

(3)利润增加了 将桑果加工成果酒果汁,桑叶用来养蚕或加工成具有药用价值的桑叶茶,桑枝条加工成食草动物的饲料、温室大棚供暖燃料,或风干、粉碎后用来作为培植食用菌的基料,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桑园养殖土鸡,下半年套种蔬菜,发展循环经济,另外果酒果汁、桑叶茶、鸡、香菇和蔬菜等直接销售农家乐或游客,价格比市场收购价翻了2倍多,桑园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2012年对天宫庄园果酒果汁有限公司70%股权进行了转让,转让值3 187.72万元,壮大了村级经济。

(4)带动作用更明显了

湾底村与周边果桑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由湾底村技术指导,桑果包价包收,惠及余姚、奉化、宁海等周边县市15个乡镇,成为全国最大的果桑基地,带动3 500户农民就业增收。桑果产业链的延伸,湾底人乘势而上,重点建设乡村旅游业,形成以蚕桑文化、红酒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特色的集农林观光、科普教育、乡村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湾底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国家4A级旅游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2.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启示

(1)调整结构是搭建产业融合载体的根本途径 湾底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为产业融合发展搭建了一个个载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实现不同产业间的有效“链接”及共生共赢。

(2)循环发展是拓展产业融合空间的重要方式 目前,湾底村产业融合主体已形成相互支撑、链式相接,循环发展的大空间。具体表现为:第一板块为第二、三板块提供农家接待服务,而又是第二板块产品的直接采购方;第二、三板块是第一板块客源的供给方,同时也是原生态无公害原料(果酒果汁、土鸡、蔬菜、水果)的供应商。第二板块在内部实现产加销一体产业链;第三块属于市场多元需求和产业链的延伸区,成为融合发展、旅游规模和产业链拓展的空间。

(3)适度规模经营是扩大产业融合效益的必要条件 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既要从比较效益出发,把握规模经营的适度性,又要从农产品和农业的多样化特性出发,注重农业规模经营的多样性,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适度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湾底村土地流转率为100%,土地由村经济合作社公司化经营,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职业农民或进入二三产业,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为二三产业的发展输出了人才,该村各类经营主体目前已有10多个,本地农民实现100%就业,吸纳外来务工人员300多人,农业生产从单一型向规模多类型经营转变,农民收入由单一种植收入增加为土地入股分红和工资性收入。

(4)利益共享是创新产业融合模式的有效形式 湾底村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方式,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了农民增收新模式。如,在桑果种植以及加工销售上按照出资比例(入社时土地租金、加工设备投资比例)分别对桑果果实收入和销售收入进行分红。对基地的种植户采取保底(包产量)保价收购政策,即产量高出保底(承包产量)部分,10%按市场收购价计算归种植户,90%按合同结算价计入总收入,农资、技术服务等由合作社统一提供,人工管理、运输等费用计入成本费用,净收入按比例分成。对于种植户进行土地租金入股二次利润分配。合作社通过统一良种、科学管理、农资补贴、加工销售利润返还,社员每亩可增收300多元。

3.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1)坚持三业并举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一要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二要壮大乡村旅游,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以田园景观化为目标,重点打造一批旅游乡村,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开发乡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三要创新发展新业态,将“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向农业渗透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农村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食品短链、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方式,全面促进农村各产业的渗透融合和交叉重组。

(2)强化一体引领 三产融合不能就农村论农村,而是农业产业间的融合,也是产城乡三者间的要素融合。既要盯住产业纬度,更要放眼空间区域纬度。一要强化产空一体引领,做到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机统一,实现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使分散经营的农户在产供销环节有了依靠,有利于解决政府部门“包不了”、集体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二要强化产城一体引领,强化城乡统筹理念,加快构建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六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联动、互相促进,吸引现代要素“反哺”农业农村。三要强化产村一体引领,将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新经营方式,搭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不同的经营主体在共同参与产业融合发展中互惠共赢,分享产业融合的红利,解决农民增收空间被压缩的问题。

(3)重抓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抓住最重要的方面。一要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要指导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调结构的本领,积极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家乐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强化新型主体在科技成果运用、标准化建设、绿色化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功能,充分发挥经营主体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二要注重产业化集群支撑。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以产业链为纽带、上下游关联、相互配合、分工协作、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产业组织形式,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壮大形成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三要注重融合方式创新。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农业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让更多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共享产业融合成果。

(4)形成支持合力 产业融合,涵盖三大产业,涉及城乡,惠及“三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部门间共同发力。一是政策激励支持。进一步整合和统筹财政涉农资金,不断加大对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投入,重点扶持产村融合、乡村休闲旅游、互联网+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和农村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等。二是规模化经营支持。推进土地流转进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分享收益,以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行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三是金融支持。研究设立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率先试点,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产业链融资、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互助)、PPP融资项目等的试点,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等,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猜你喜欢
桑果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着生母枝节位对桑果梢及桑果性状指标的影响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摘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