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2018-03-15 16:41韩顺成
时代金融 2017年33期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

韩顺成

[摘要]对于一个正常发展的经济体来说,进行合理的金融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近几年,正直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利率市场化经过了20余年的改革进程,伴随着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管制逐一放开,标志着目前我国已经达到了利率的市场化。对于我国而言,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行业的顶梁柱银行业产生了积极以及消极的影响,并且伴随着短、中、长期的各种影响。我国银行也将面临行业内部竞争加大,利差收入缩水,信用风险增大等风险。本文将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我国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蓬勃腾飞的阶段,近几年,正直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利率市场化经过了20余年的改革进程,伴随着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管制逐一放开,标志着目前我国已经达到了利率的市场化。以完善健全金融市场。结合实际来说,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上的货币价值也就是利率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摆脱了一直以来我国政府一刀切的利率管制模式。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市场自主选择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长期处于管制之下的银行业来说,其将会面临不断加剧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虽然银行业逐渐认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管理工作仍需从内部、外部两方面进行开展,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外部监管不力等等,目前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绝大部分的金融资产都跟银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倘若不认真对待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将会对整个金融业甚至国家带来危机。

二、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竞争性

在利率管制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条例,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受到相应程度的管制,商业银行没有权利为产品和服务进行定价,也不能随意调整存贷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定价,适当的调整利率,这将导致一直以存贷利息差收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的银行业的利润慢慢缩水。

科学合理的促进银行业内部之间的竞争,可以保证银行业健康的发展。若商业银行规划出的金融产品,在价格上缺乏很强的竞争力,那么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丧失。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优化银行内部的管理机制、降低银行运营成本,使其在与外资银行和其它商业金融机构竞争时更具有竞争优势。

(二)有利于规范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

当前,存款规模和贷款的质量是商业银行相互竞争的焦点,丧失了价格因素的优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该方面的竞争压力将会逐步增加。随着目前的金融市场中的利率管制逐步放开,市场监管力疲軟逐渐浮出水面。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可能会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吸存放贷,来达到盈利乃至存活的目的,道德风险也会在商业银行间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逐步推进全球一体化战略,我国的商业银行将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状态,改革必定会带来一定的收益,同时也将会有一定的弊端。伴随着国外金融企业直接竞争的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将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获得很多发展并壮大的机会。商业银行获得利率浮动权,强化了竞争的公平性。因此哪家商业银行能够最先成功实现管理转型、业务转型,未来其将会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发展促使金融市场不断提升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金融市场。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创新研究

回首历史,我国利率长期处于严格管控之下,商业银行没有浮动存贷利率、改变产品和服务定价的权利。商业银行只能严格执行中央银行发布的基准利率,在这种利率严格管制的市场环境下,抑制了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给予商业银行更加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自主创新,研究新兴产品及服务。不能浮动的利率阻碍了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可以更加自由、自主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分析成功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并且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更加健康的个发展。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有利于其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因为,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为了满足更复杂更苛刻的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必须做到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及产品的创新这两点。通过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及产品的创新,以达到保持并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企业利润的目标。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商业银行须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否则固守陈旧银行必定会遭到市场的淘汰。

三、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银行的利差收入缩水

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放贷竞争压力,一般情况下初期其不能迅速找到合理的应对方法,贷款利率会一定范围内趋于下行,且下行空间十分有限,在短期内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正在平稳的进行转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将会保持平稳,对利率不敏感,这也限制了贷款利率下降。以下以上市银行为例说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差收入及净利润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的潜在信用风险增大

信用风险在金融行业众多防范的风险中,防范必要性名列前茅。信用风险在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路径中,一直是受到众多学者追捧的研究方向。历史上也有许多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例如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事件,这些案例让人们对信用风险的防范越来越重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建设了金融信用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尽管我国建立了良好金融信用体系,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信用评级体系仍尚显不足。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变动也呈现出周期性的特征。风险偏好者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他们会无视利率的上涨,继续进行扩资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因素,商业银行无法准确的区分风险偏好者与风险规避者,潜在的增大了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使信用风险的增长;并且由于商业银行无法区分二者,只能将资金需求者都视为高风险经济个体,产生“逆向选择”,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行为又加重了经济个体的“道德风险”,最终增加了信贷资金的违约风险。

(三)贷款投放冲动加大,总体贷款增速下降

商业银行可能会扩大高风险,高收益的信贷资产从而信贷投放规模,以对利差收窄的压力。但从我国未来的经济金融发展态势来看,这种“以价补量”的策略难以成功,总体贷款增速趋于下降。一方面,我国目前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未来5年GDP增速将保六争七,有研究表明GDP增速与贷款需求增速成正比。因此银行在实体经济整体信贷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扩大贷款投放的意图难以实现。尽管银行的风险偏好会有所上升,但对于这类风险已经开始暴露且未来盈利前景下降的行业,预计银行将谨慎放贷。

(四)业务压力陡增,转型发展困难重重

在业务模式方面,银行业不得不将业务中心从利息差收入转向零售业务、中间业务。但各种类业务的投入产出及成本收益需要有机平衡。首先,消费信贷、小企业贷款、零售理财等业务的增加值都高于传统对公业务,表明这些新型业务值得深入拓展,可以作为银行转型的选择方向;其次,尽管消费贷款、小企业贷款的利差较高、资本占用也不大,但是,其信用成本和成本收入比较高,这意味着以这类业务作为转型重点需要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作保障,否则难以成功;再次零售理财和综合经营有利于带动各类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但其成本收入比较高,意味着需要在人才、管理方式建设会有较大的投入。最后,尽管交易业务具有较低的资本占用、成本收入比、信用成本等优点,但其净利差较低,增加值不高,通过大力发展交易业务来提升盈利能力并不容易。另外,银行业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业务将面临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经营转型的压力。

四、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措施

(一)加大利率风险监管力度

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有关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为了有效防范存贷款性金融机构的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监管部门应重点加大对利率风险的监管强度。一方面,央行为了充分发挥对市場利率的作用,应该实行基准利率的弹性调控,此外还应该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利率调整体系,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对利率波动的预测,减少利率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监管机构还应该加强对银行业财务报告等公开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及时性。另一方面,除了现有巴塞尔协议规定衡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指标外,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衡量的指标体系,更加及时全面地对商业银行进行监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在利率市场化推行中,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存贷利差缩水,利率风险逐渐增大。但目前央行未能建立相关利率风险预警系统和指标体系。

(二)转变经营理念,强化以利润为核心

经营理念是经营行为的先导。商业银行推动转型发展,首先,应转变在利率受保护时的规模越大,所带来的利益越好的经营理念,逐步转向以利润为主导的经营理念。以利润为主导的是指以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科学管理技术和手段,对资源进行有效集中和配置利用,提高经营效益,开辟新的发展之路。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中,商业银行单纯扩张存贷规模已经不能维持较好的利润增长率。商业银行盲目扩张存贷规模,可能会因为定价水平的不足,从而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全面转变经营观念,强化以利润为主导的的经营理念。

(三)进行业务改革。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

银行业还应该努力优化盈利结构,拓展新型业务模式。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般银行总收益的30%~40%是中间业务收入带来的,而我国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盈利还是以利息差收入为主。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加快针对不同客户种群的新型业务的创新发展,从而加大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以此为契机形成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降低对单一存贷业务收益的依赖,从而优化盈利结构,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从发展路径来看,首先,短期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拓展支付结算和代理业务,以及占用资金较少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服务、财富顾问、现金管理、贷款担保等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益。其次,长期看来,商业银行应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进行发展,可以将零售业务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来发展,特别应充分重视风险较低的住房按揭、汽车贷款、代理、咨询、投资顾问和私人理财等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再次,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融资提供承销等投资银行服务,连通股票、基金、债权等多种投资市场,为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

猜你喜欢
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