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伴发腹茧症患者1例报告及护理体会

2018-03-16 23:23李玉芬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流质胃管胃肠功能

李玉芬,蒋 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泌尿外科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患者,男,74岁,主因“发现膀胱多发肿瘤2+月”于2015年5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经当地医院病理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高级别、非浸润型)经我科完善术前检查后于5月28日在全麻下行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术中见肠管粘连紧密,尤其以空回肠为重,请普外科医师手术台上会诊分离肠粘连,取距回盲部15 cm处离断长约45 cm回肠一段,并行吻合,手术顺利,术后安返病房,给予抗炎、止血、抑酸、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安置血浆引流管,回肠膀胱造瘘袋,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均引流通畅,术后3天每日胃管引流均不超过50 ml,患者未诉腹胀不适,遵医嘱予以术后第四天拔除血浆引流管及胃管,停止胃肠减压。术后第十天患者开始出现呕吐,诉腹胀,腹部膨隆明显,行腹部X射线检查后显示肠道积气,遵医嘱再次安置胃管,行持续胃肠减压,胃肠减压两天后症状未缓解,请中西医结合科会诊后予以中药加芒硝灌肠Tid,小茴香热敷腹部,后患者可解数次少许不成形大便,并持续胃肠减压,经上述治疗及护理措施后,术后38天拔除胃管,停止胃肠减压,继续中药灌肠,协助指导患者床旁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继续给与营养支持治疗。术后43天患者开始进食少量流质饮食,维持输液量,逐渐少量多次进食,无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大便成形,于术后49天痊愈出院。出院后三个月、半年、一年随访患者,自诉进食量已至正常,肠道功能正常,回肠造口引流通畅,造口无回缩、狭窄等。

讨论硬化性包裹性腹膜炎(SEP) 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目前病因不明,它表现为包裹于小肠、大肠,甚至胃及肝脏周围的灰白色较厚的被膜[1]。硬化性腹膜炎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硬化性腹膜炎又称为原发性腹茧症(AC),以腹部包块为主要体征,临床症状多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急性或亚急性肠梗阻,病情容易反复且病程长短不一,术前诊断较困难,常在手术中发现。

该患者由于病情需要进行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术前禁食禁饮2日,口服甘露醇溶液诱导腹泻清理肠道,每日静脉输注含钾及复合维生素的葡萄糖平衡溶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及氮平衡;同时辅以抗感染治疗,预防败血症;手术当日给予留置胃管,充分排空胃肠道。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所患疾病为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久,术后排尿方式改变及需终身佩戴引流袋,患者及家属均存在焦虑、紧张及恐惧情绪。因此加强了术前心理疏导,尽量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积极促进术后心理及躯体的康复。患者经过心理安抚,术前情绪平稳,睡眠良好。

AC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复发性肠梗阻[2],虽然本例患者在术中已经对肠道粘连进行了分离,但术后依然出现再次肠梗阻。患者术后4日拔出胃管后,逐渐进食少量流质饮食,术后4~10日有两次暗红色不成形大便。患者于术后第10日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腹部影像学结果示肠管扩张、积气及气液平,怀疑术后再发肠梗阻,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重新安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并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进行术后锻炼,促进肠道蠕动功能恢复;术后38日拔出胃管,于术后43日开始进食少量流质饮食,每次100 ml,每日5次,并给予中药口服合并灌肠等对症治疗后,大便通畅,胃肠功能趋于恢复。有文献报道,中药大承气汤少量频服并保留灌肠,并配合禁食、补液、纠正电解质等治疗手段,对腹茧症术后并发的肠梗阻有很好的效果[3]。

该患者伴有术前肠道粘连,全身营养状况差,因此术后营养支持至关重要。恢复早期以肠外营养为主,遵医嘱输注TPN脂肪乳、氨基酸、电解质及维生素,以维持水、电解质及氮平衡。患者第二次拔除胃管后肠道蠕动功能恢复,开始少量多次进食流质饮食,逐渐加量,于术后45日开始进食半流质及软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为主,避免进食刺激、胀气及高糖饮食,以预防胃肠功能紊乱。

AC较罕见,临床诊断困难,手术后容易导致术后肠梗阻,阻碍胃肠功能恢复,使患者术后恢复期延长。故而术后细致及系统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尤为重要,特别是术前已存在肠道粘连的患者不宜过早进食,术后恢复早期宜进行一些被动及主动的躯体运动,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并避免肠梗阻的发生。

猜你喜欢
流质胃管胃肠功能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买卖型担保中流质条款效力的证成与强化
论流质契约的解禁
论我国流质条款的重构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