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解诗,让古代诗歌教学回到原点

2018-03-16 17:43王玉华
关键词:诗歌创作古诗教学

王玉华

摘 要:当前,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往往因为解读过度或者解读琐碎而损害了诗歌原有的诗性美,并制约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诗歌阅读教学中的提升。引导学生自创现代诗歌,辅助解读古代诗歌,对古代诗歌教学回到原点、引领学生真切感受诗性美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意解读;诗歌创作

“原点”之“原”即是“本原”“原初”。诗歌的“本原”在于诗韵、诗意、诗情,诗歌教学的“本原”不仅仅在诗歌的概念,更在于教学的价值和人(学生、教师)。正确地认识这一内涵,是诗歌教学正本清源的前提。

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将古代诗歌教学目标仅仅归位于识记和理解能力层级上。教学时注重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句意思,忽视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融入诗歌情感的体验过程,古诗固有的音韵和谐、意象生动、意蕴深厚等诗性美在教学中得不到體现。笔者以为,这种现状源于教师诗歌“本原”意识的缺位。“以诗解诗”的实践对古诗阅读教学回归“原点”、引领学生真切感受诗性美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笔者所说的“以诗解诗”,不是传统意义上利用现成的诗歌材料而开展的比照解读,而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某一角度出发自创现代诗,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自觉地体会诗歌音韵,领略诗歌意象,走进诗歌意境,感悟诗歌情感。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公开课案例片段来谈谈这一方法的运用。

一、解义:守住古诗音韵美

古诗教学有一个“读懂诗歌”的环节。许多教师往往将这一环节处理成诗句翻译,即逐字逐句将诗歌译成现代文。这种教法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结构美,也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且方法过于呆板,缺少语用的创造性。也有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把诗歌扩写成一篇散文,结果因为加工过度,有些理解背离了文本意思,不能检验学生理解诗意的真实状况。

用现代诗韵译古诗的“以诗解义”方法可以扭转这两种倾向。

所谓“韵译”,就是用韵脚相同或相似的现代诗句解释古诗意思的一种翻译方式。它不仅能准确地传达诗意,同时还能保持诗歌的韵律、节奏等基本特色。这种“意真”“音美”的“解义”方法,使原本琐碎乏味的翻译具有了诗性特征,还原了古诗教学的诗性本色。

比如教杜甫的诗歌《旅夜书怀》,笔者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借助工具书,用现代诗歌韵译这首诗,以了解诗歌意思。第二天检查作业发现,学生对“韵译”理解有些模糊。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呈现了两个学生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不同译法:

【学生一】小草被微风吹动,江岸飘来缕缕清风。直直的桅杆高耸,孤独地立在夜中。

【学生二】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的细草,深夜的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然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哪一位同学译得好?有人认为,第一例字字落实,遵循了原诗的意思,也很有韵律,还是不错的。但有人以为第一例翻译有些呆板,而且不够完整,不如第二例。还有人认为第二例虽然灵活了,但是音律不够和谐,节奏也不够协调。课堂上形成了争议。趁此机会,笔者给学生讲解了“韵译”的要义:韵译不同于直译,也不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来翻译古诗词,而是用现代诗的语言重写古诗词,尽可能地传递出原诗的味道,在再创造中获得美的体验。

讲解之后,笔者让学生修改,形成了新的译句:

微风轻拂江岸,细草如丝般轻颤。深夜,孤舟高耸桅杆。

大家认为,修改后的译句句式灵活且注意到了韵律,产生了现代诗所具备的跳跃性、多重意象组合的新奇效果。

在以上案例中,笔者抓住诗歌“音韵美”的特点,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翻译教学,不仅纠正了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韵译”的基本要领,形成“韵译”的能力。

二、绘境:再现古诗意象美

古代诗歌具有不可或缺的意象美。巧妙解读诗歌意象、领略诗歌意境是古诗教学立足原点的重要路径。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将意象从诗中提取出来,一一解读,形成了古诗教学碎片化、模式化倾向,破坏了诗歌意象的整体美感和意境的立体层次。以自由灵动的现代诗歌解读古诗意象、描绘古诗意境是对古诗意象的创造性呈现,它可以使原来的画面更丰富、更形象,也能让学生深入意境,获得对意象新的美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经典的元曲作品,其显著特点在于九组意象叠加,形成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飘零人心中的孤寂感。第一次教这首诗时,笔者安排了“用现代汉语描述诗的画面”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体味这一特征。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翻译诗句,连一些必要的修饰词语都没有,更别说丰富的想象了。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笔者调整了思路。以下是教学的一个片段:

[课件显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这是大家熟悉的诗句。如果用现代诗描绘又怎样呢?

[课件显示:床前的那片清冷/是不请自来,翩然入户的月光/她如此洁白/好似薄凉的夜里,透着秋意的寒霜。]

生1:画面感很强,也很丰富。语言形式很自由。

生2:“清冷”“不请自来”多有情趣啊,也抓住了原来诗歌的意境特点。

师:对,这就是现代诗的妙处。它打破了格律限制,形式自由,意象组合更灵活,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是我们领会古诗意象美的一种好的形式。现在我们也尝试用现代诗描绘《天净沙·秋思》中九组意象表现出来的画面。

[学生写作。教师挑选优秀作品展示:夕阳在用落叶绘出飘零的色彩/枯藤和老树已经浸染四季愁颜/历史是一段小令/开始了沧桑的呻吟/如鸦哀鸣于黄昏/马萧萧于古道/我的目光看瘦了村口的板桥/也看瘦了西风的影子/思念昏黄/注定要流浪千年/天涯人的流水/只有在泛白的幻想中/安详一季。]

师:诗作重新组合了九组意象,借修饰词语与动词丰富了画面,体现了现代诗自由灵活的语言特色。诗里写现实中的流水是别人的,而诗人的流水只存在于自己的幻想中。幻想的色彩很苍茫,即使如此,诗人也要借来温暖自己。这种无奈正是原诗的意味,而且最后几句诗中的色彩,将诗人的情绪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笔者改变了常用的用现代汉语描绘意境的做法,抓住现代诗的特点,“以诗绘境”,让现代诗和古诗的意象形成美的呼应。这是跳出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学生在新诗创作中领略诗歌意象美的一次快乐体验。

三、述情:深悟古诗意蕴美

“述情”是心理学上的词语,意思是表达自己的情感。阅读古诗,不仅要理解诗歌本身的主旨,还要表达出自己阅读以后的感受或启发,以此深化对诗歌意旨的理解。这是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述情”能力。传统的古诗教学在检查学生对诗歌形象和主旨的理解时常采用自由言说的形式,过分注重思想,失却了美的意蕴。以自创的现代诗歌来表达对古诗意旨的理解,不仅能使“述情”具有美的特征,而且能使原诗的意蕴美得到彰显。在古诗阅读教学中,笔者常常组织开展现代诗创写活动,让学生诗意表达自己阅读作品的感受。请看《木兰诗》教学片段:

师:花木兰无疑为古代妇女奏响了最强音,她的光芒不仅光耀中国史册,还照耀着整个世界,现在我们一起用几句现代诗表达一下对她的景仰和热爱。

[课件示例:木兰/心是雪的洁白/有着雨的灵犀/而征途又是云的跌宕/对敌人是霜的冷漠/最后还是归于水的平凡和宁静。]

师:这几句诗以“雪”“雨”“云”“霜”“水”等意象诠释了木兰的形象内涵,丰富了对木兰形象特征的理解。那么,在你的心里木兰形象又是怎样的呢?能仿照示例用现代诗句写出来吗?

[学生自主写作。教师投影优秀诗作交流。]

生1:一捧清泉,照射出你的淳朴善良/一杯烈酒,烘托出你的勇猛刚强/一次征战,使木兰花开放/你那博大的胸怀,像大海汹涌,似天空浩瀚。

生2:总是面对大海,赞颂它的浩瀚无垠/却不知道你的心胸,比大海更加宽广/总是触摸钢铁,感叹它的坚韧不拔/却不知道你的意志,比钢铁更加坚强/总是向往太阳,向往它的万丈光芒/却不知道你的精神,比太阳更加明亮。

以现代诗创写表达对古代诗歌形象和主旨的认识,传达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是教学中的拓展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解古诗内容之后。这一课例中,笔者以预设的诗句,激发了学生思维,生成了课堂上诗意拓展的情境,升华了对木兰形象的情感认识。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文本對话,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入诗意表达之中,产生了对木兰形象如清泉、烈酒,胜似大海、钢铁、太阳等新的感受。这是现代诗歌创写给古诗阅读带来的更丰富的意蕴。

朱光潜在他的“谈读书”中说过,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确切的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基于这样的观点,古代诗歌教学可通过“以诗解诗”的有效实践,培养学生以诗歌的方式与文本对话,让古诗阅读回到音韵美、意象美、意蕴美的特征上来,让学生的语文生活具有诗歌的灵性与神韵。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古诗教学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苏轼诗歌创作对陶渊明理念的渗透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响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