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CT诊断价值及影像特征分析*

2018-03-18 11:48罗雪莲吴成声朱治文
关键词:脾脏淀粉酶脂肪肝

罗雪莲 吴成声 朱治文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铜陵市立医院影像科,安徽 铜陵 244000)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多为胰酶消化胰腺组织引发的化学性炎症反应,重症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需临床紧急救治。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急性上腹疼痛、发热、呕吐、血尿淀粉酶升高,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脂肪肝是因各种因素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而引发的病变。CT是临床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重要发现,大量实践表明,急性胰腺炎腹部多存在肝脏密度降低,该症状是脂肪肝的主要表现,因此急性胰腺炎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在铜陵市立医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铜陵市立医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女性98例,男性52例,年龄在28~69岁之间,平均(50.06±6.37)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黄疸、呕吐、恶心、发热、腹胀等症状,检查患者血淀粉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经腹部CT检查符合急性胰腺炎改变。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CT检查,选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螺旋CT扫描仪,扫描部位主要有肝、胰腺、胆,扫描范围从肝上缘至胰腺钩突下方,层厚与间距均为5 mm,螺距为5 mm。其中有86例患者接受了增强扫描,有64例患者接受常规扫描。应用SOMOGYI进行血尿淀粉酶测定,应用滴定法测定血清脂肪,酶法测定HDL、LDL、TG、TC。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T检测与实验室检测,将出现脂肪肝样改变的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脂肪肝样改变与急性胰腺炎之间存在的关联。

1.3 观察指标

TG(甘油三酯)正常值为0.45~1.69 mmol/L,TC(血清总胆固醇)正常值为2.33~5.70 mmol/L,LDL正常值为2.70~3.10 mmol/L,HDL正常值为1.03~1.55 mmol/L。脂肪肝诊断标准为脾脏值≥肝脏值,并对肝脏值/脾脏值的比值分级,比值≤1为轻度脂肪肝,比值≤0.7为中度脂肪肝,比值≤0.5为重度脂肪肝。

2 结 果

有141(94.00%)例患者胰腺CT体积增大,128(85.33%)例患者密度减低,150(100.00%)例患者肝脏CT密度减低,包含103(68.67%)例弥漫性减低,47(31.33%)例局限性减低。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复查,136(90.67%)例患者肝脏密度恢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甘油三酯与胆固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尿淀粉酶升高至1210~8976 U/L,血尿淀粉酶升高至503~1305 U/L,患者中性粒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均出现增多,其中白细胞值达到(10~20)×109/L,有明显的白细胞左移现象。部分患者出现血糖升高,病情重这出现了蛋白尿、血尿与管型尿症状,治疗后改善明显。

3 讨 论

急性胰腺炎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胰腺内胰酶被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出血、水肿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有血胰酶升高、上腹疼痛、呕吐、恶心等,病变程度存在差异,病变较轻的患者多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较为多见,病情多由自限性,预后良好,部分重症患者胰腺出血坏死,易发生继发感染、休克与腹膜炎,病死率高。从病理较多出发临床将急性胰腺炎分为出血坏死型与水肿型两类。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主要表现症状为发热、恶心、腹痛、呕吐,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可出现高热、黄疸、休克,腹胀致肠麻痹、腹膜刺激征与皮下瘀血斑等。腹痛是急性胰腺炎早期症状,多在极度疲劳或暴饮暴食后发生,大部分是突然发作,多位于上腹正中部位或微偏左部位。疼痛呈持续进行性加重,疼痛向肋、背部放射,若是出血坏死型,发病短时间内会表现为全腹痛、急剧腹胀,并且会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呕吐、恶心症状发作频繁,开始多为食物胆汁样物体,随着病情加重会进入肠麻痹,吐出物似粪样;黄疸在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中较为多见,水肿型胰腺炎出现该症状的较少。脱水主要因为患者频繁呕吐所致,重症胰腺炎患者短时间会出现严重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因胰腺大量炎性渗出,导致胰腺局限性脓肿或坏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体温上升,轻度患者一般体温在39 ℃内,重度患者的体温多在39~40 ℃之间,并伴有谵妄、脓毒血症症状。少部分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胰液、坏死溶解组织等到达皮下,并溶解皮下脂肪,导致毛细血管受损出血,因此患者会表现为局部皮肤为青紫色[1]。此外由于渗出液炎性刺激,易出现胸腔反应性积液,多为左侧,可引起肺不张,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

脂肪肝是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内堆积脂肪过多的病变,是常见肝脏病理改变,脂肪性肝病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近几年发病率明显升高,并趋于年轻化。正常人肝组织中存在少量脂肪,例如: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糖脂等,约占肝重量的3%~5%,若肝内脂肪量堆积过多,超出5%时便可称之为脂肪肝[2]。脂肪肝是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能恢复正常。肝脏是机体脂质代谢中心器官,外周脂肪组织与食物是肝内脂肪的主要来源,导致脂质在肝细胞沉积代谢异常的机制至今还不明确,目前认为脂肪肝的形成与肥胖、酒精、快速减肥、营养不良、糖尿病、药物、妊娠以及其他疾病有关[3]。

胰腺炎的CT表现主要有:边缘模糊;胰腺体积增大。增强CT是进行胰腺坏死诊断的最佳方法,实施增强扫描后坏死区域表现为低密度影,出血区域表现为高密度影;胰腺包膜表现为增厚掀起[4];当CT值低于20 HU时是胰腺假性囊肿;当病灶内存在液体、气体,增强扫描后脓肿壁呈环形强化为胰腺脓肿;存在脾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部分患者存在胆道结石,胰管扩张直径大于3 mm[5]。正常肝CT值差异较大,但总比脾脏CT值高,脾脏CT值相对稳定,若肝脏CT值低于脾脏CT值,便可诊断为脂肪肝[6]。实施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肝脏密度低于脾脏密度,对于肝脏密度降低,CT值轻微低于脾脏,比值低于1.0的诊断为轻度脂肪肝;比值低于0.7,肝内血管显示模糊为中度脂肪肝;比值低于0.5,肝内血管清晰可见的为重度脂肪肝。实施CT检查能明确胰腺炎范围、严重度与并发症[7]。CT增强扫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对怀疑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应尽早实施增强CT检查,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CT检查有助于手术时机的选择。CT检查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患者在经检查、治疗后进行复查,脂肪肝、胰周积液、胰腺炎等均显著改善,对于胰腺脓肿患者需及时进行手术引流,对于急性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应进行随访观察,若囊肿体积增大,可先试试经皮穿刺引流术,若发生继发感染则需试试外引流术。

急性胰腺炎患者甘油三酯浓度高于正常范围时,肝脏便会出现脂肪肝样变化,表现为胰腺高分泌状态,引发胰岛素抵抗[8]。对脂肪肝患者实施实验室检测,尿淀粉酶与血尿淀粉酶分别升高至1210~8976 U/L、503~1305 U/L,中性粒细胞数量与白细胞数量均增多,且白细胞核存在明显的左移现象,检查患者部分出现血糖升高,病情重者甚至出现蛋白尿、血尿以及管型尿。

综上所述,CT检查不仅能明显胰腺炎范围、程度和并发症,同时也能明确诊断脂肪肝,增强扫描对重型急性胰腺炎诊断、治疗与预后用重要意义。急性胰腺炎患者多伴有脂肪肝,尽早确诊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脾脏淀粉酶脂肪肝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澳新拟批准一种β-淀粉酶作为加工助剂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犬脾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报告》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