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S油田聚合物驱受效井合理井底压力分析

2018-03-19 03:18张维易王锦林于晓涛王晓超李百莹
特种油气藏 2018年1期
关键词:产液界限时机

张维易,王锦林,于晓涛,王晓超,李百莹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2)

0 引 言

S油田位于渤海海域,为普通稠油油藏。地层原油黏度为23.5~452.0 mPa·s,储层平均孔隙度为31%,渗透率为20×10-3~5 000×10-3μm2,原始地层压力为14.28 MPa。2005年,该油田开展聚合物驱井组试验,2008年扩大注聚合物规模,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矿场试验动态表明,注聚合物一般会造成油井产液能力下降,增油幅度降低[1-3]。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进行方案调整,放大生产压差,合理提高产液量,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4-7]。然而,过度降低井底压力会让原油脱气严重,影响生产,需将井底压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海上油田有其特殊性,注聚合物时机较陆上油田要提前[8-13],有必要研究油井的合理井底压力范围,为S油田及其他类似油田提高聚合物驱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1 油井合理井底压力界限

1.1 油井合理井底压力下限

矿场系统试井资料表明,当井底压力降至一定界限以后,地层原油脱气严重,油井产量不再增加,甚至还会减少。油井生产时的井底压力应控制在最低允许流动压力之上[14]。通过调研相关文献[15],得到油井最低允许流动压力计算公式:

(1)

(2)

式中:pwfmin为油井最低允许流动压力,MPa;pb为饱和压力,MPa;pR为地层压力,MPa;α为原油溶解系数,m3/(m3·MPa);T为油层温度,K;fw为油井含水率;Bo为原油体积系数。

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将地层压力保持在饱和压力附近,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开发效果[16]。忽略地层压力的变化,将油井相关参数带入式(1)、(2),得到油井最低允许流动压力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图1)。

图1S油田油井最低允许流动压力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对图1中曲线进行拟合,得到如下关系式:

(3)

式(3)拟合精度为0.99,满足工程计算需求。因此,可将式(3)中油井最低允许流动压力值作为油井合理井底压力下限,如果油井井底压力低于合理井底压力下限值,地层原油将严重脱气,不利于油井生产能力的正常发挥。对于S油田注聚合物区域,若忽略地层压力的变化,影响油井合理井底压力下限的主要因素则为油井含水率。

1.2 油井合理井底压力上限

注入聚合物后,由于驱替相黏度增加,渗流阻力增加,油层导流能力降低,将导致注入能力和生产能力下降。因此,在注聚合物阶段,如果产液水平太低,即使综合含水有所下降,产油量也不能达到水驱产油水平[17]。为保证聚合物驱效果,需放大生产压差,合理提高产液量,确保油井聚合物驱阶段产油量大于转注聚合物时水驱阶段产油量,即:

(4)

式中:J1为转注聚合物时水驱阶段产液指数,t/(d·MPa);J2为聚合物驱阶段产液指数,t/(d·MPa);p1为转注聚合物时水驱阶段油井井底压力,MPa;p2为聚合物驱阶段油井井底压力,MPa;fw1为转注聚合物时水驱阶段含水率(注聚合物时机);fw2为聚合物驱阶段含水率。

引入无因次产液指数概念,对式(4)进行变形,整理得到:

(5)

式中:G为无因次产液指数。

影响无因次产液指数的因素较多[18],通过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进行研究。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8套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注聚合物时机油井无因次产液指数、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考虑到目标区块需分2层注聚合物,故建立的网格模型分为上下2层。设置每个网格的长、宽均为10 m,第1层网格纵向厚度为8 m,第2层网格纵向厚度为12 m。其余模型参数取自油田现场数据(表1)。计算部分结果如图2、3所示。

表1 模型基础参数

由图2、3可知,注聚合物时机越晚,聚合物驱阶段油井无因次产液指数越小,油井含水率越高,含水率降幅越大。无因次产液指数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初期无因次产液指数随采出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油井见效,无因次产液指数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随着注入孔隙体积的增大而减缓;进入后续水驱阶段,无因次产液指数的变化与水驱阶段相似,均随注入孔隙体积的增加而增加。

图2边井无因次产液指数与含水率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变化曲线

图3角井无因次产液指数与含水率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变化曲线

为表述方便,用式(6)代表图2、3中油井无因次产液指数与含水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G=F(fw2)

(6)

联立式(5)、(6),得到油井井底压力的上限:

(7)

式中:pwf1为油井井底压力的上限,MPa。

如果油井井底压力高于合理井底压力上限值,油井聚合物驱阶段产油量将小于水驱阶段产油量。联立式(3)、(7),得到油井合理井底压力界限:

(8)

式中:pwf2为油井合理井底压力界限,MPa。

对于S油田注聚合物区域,排除储层物性、流体性质、聚合物性质的影响,油井合理井底压力界限主要受地层压力、转注聚合物时油井井底压力、转注聚合物时油井含水率(注聚合物时机)以及聚合物驱阶段含水率的影响。

2 现场应用及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若不考虑地层压力、转聚合物驱时油井井底压力的影响,则反九点井网条件下,聚合物驱受效井合理井底压力界限由注聚合物时机、含水率变化决定。聚合物驱阶段,含水率的变化受注聚合物时机的影响。注聚合物时机越早,油井含水率越低,聚合物驱后含水率的降幅越小。因此,注聚合物时机决定了油井合理井底压力界限。由式(8)计算得到不同注聚合物时机油井合理井底压力界限(表2)。

由表2可知,注聚合物时机越早,合理井底压力界限的下限值越高,上限值越低,越需加强对油井井底压力的控制。这是因为注聚合物时机越早,油井含水率越低,油井最低允许流动压力也就越低,为防止地层原油脱气,需维持井底压力在较高的水平。同时,由于注聚合物时机较早,聚合物驱后含水率降幅较低,为保证增油效果,需较大幅度地放大油井生产压差,提高产液量。

表2 不同注聚合物时机油井合理井底压力界限

统计了S油田反九点井网条件下,部分聚合物驱受效井生产动态(表3)。

由表3可知,井底压力位于合理范围内的油井,聚合物驱效果较好。过低或者过高的井底压力均不利于油井的正常生产。对于井底压力较高的油井,应加强生产管理,适时提液,合理放大生产压差,促使聚合物驱见效;对于井底压力较低的油井,可通过注采井网调整、酸化解堵、井下降黏等措施,提高地层压力,释放油井产能。

3 结 论

(1) 聚合物驱生产中,为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既需放大生产压差,合理提高产液量,又应控制井底压力在最低允许流动压力之上,防止地层原油脱气。

(2) 反九点井网内,聚合物驱受效井的合理井底压力界限受注聚合物时机的影响。注聚合物时机越早,越应加强对油井井底压力的控制,并结合油田生产动态及时采取提液、注采井网调整、酸化解堵、井下降黏等措施。

(3) 反九点井网内,注聚合物阶段井底压力位于合理范围内的采油井,聚合物驱效果较好。过低或者过高的井底压力均不利于聚合物驱见效。

表3 S油田部分聚合物驱受效井生产动态

注:效果评价一栏中,“好”为聚合物驱阶段日产油高于水驱阶段日产油,“差”为聚合物驱阶段日产油低于水驱阶段日产油。

[1] 刘歆,周凤军,张迎春,等.海上油田稀井网大井距聚合物驱应用与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2,19(3):104-107.

[2] 隋军,廖广志,牛金刚.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动态特征及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18(5):17-20.

[3] 韩光明,代兆国,方圆,等.聚合物驱油井产能规律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15,37(3):93-97.

[4] 綦红芳.胜坨油田一区沙二段1~3单元聚合物驱扩大试验区合理提液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5):84-86.

[5] 刘义坤,王立均,杨晶,等.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合理提液的影响因素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23(2):20-22.

[6] 陆先亮,周洪钟,徐东萍,等.聚合物驱提液与控制含水的关系[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3):24-26.

[7] 刘文业.聚合物驱油井产出液中聚合物浓度的准确测定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2):91-92.

[8] 谢晓庆,冯国智,张贤松.海上油田早期注聚提液技术政策界限研究——以渤海A油田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1,23(1):36-39.

[9] 唐恩高,杨俊茹,张贤松.海上油田早期聚合物驱历史拟和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2):55-57.

[10] 刘睿,姜汉桥,张贤松,等.海上中低黏度油藏早期注聚合物见效特征研究[J].石油学报,2010,3(2):280-282.

[11] 郑浩,张迎春,王惠芝,等.海上中低黏度油田早期聚合物驱开采特征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1):48-50.

[12] 姜汉桥,郑伟,张贤松,等.渤海油田早期聚合物驱动态规律及见效时间判断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35(6):96-98.

[13] 张凤义,张言辉,张宏友,等.一种早期注聚效果评价新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2015,6(3):73-77.

[14] 王俊魁,李艳华,赵贵仁.油井流入动态曲线与合理井底压力的确定[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5):414-416.

[15] 王俊魁,王春瑞,方量.采油井合理井底压力界限的确定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18(5):21-22.

[16] 郭敏.聚合物驱后油藏合理产液水平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

[17] 王友启,王军志,王庆红,等.聚合物驱生产规律初步分析[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7(3):5-8.

[18] 谷建伟,孔令瑾,刘志宏,等.考虑流体分布差异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J].特种油气藏,2015,22(2):78-80.

猜你喜欢
产液界限时机
界限
疏松砂岩油井合理产液量算法研究及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间隙
P油田油井产液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过去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产液剖面测井技术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破次元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师生互动4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