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道德共同体:高校德育生存状态的转向

2018-03-19 00:57李慧玲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学术道德

李慧玲,孟 亚

(1.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科技处,重庆 401520;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问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当今社会,面对年轻的“90后”“00后”大学生,高校德育工作如何转向,如何与时俱进,成为许多高校亟待破解的难题。对高校来说,需要反思的是: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才有说服力,才能让学生信服?我们认为,高校必须构建一个道德共同体,以规范高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更有说服力,更有实效。高校育人,强调的是系统育人、协同育人。2017年底,教育部下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从深层来说,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其核心要义在于一个“全”字,在于通过“共同整合”的方式育人。这就要求高校作为一个育人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必须整合所有的育人要素和育人资源, 实现“一体育人”。

一、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今,一些高校教职员工“失德”“失范”的现象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学术不端、行为不检、不专注于教学、名利思想重,育人意识不强等现象曝光后,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大学生对德育不“感冒”,甚至反感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有研究者说的那样,“痛击大学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十分流行的室内运动”[1]。实际上,批评不只是来自媒体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在高校内部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对这些“失德”“失范”的现象多有关注和担忧。比如,刘道玉先生指出:“大学原本是圣洁的地方,是最美丽的神圣事业,现在也变得不美了,甚至是丑陋的了。”[2]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教授更是直白地指出:“我感觉这些年大学的道德和精神是有点缺失。”[3]更有论者直接表达出“大学的道德资本已经日益耗尽”,“大学已最终将人性化的道德规范逐出大学场域”[4]等观点。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出,一些高校存在的“失德”“失范”现象值得高度重视,否则就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带来重大的损失。

概括起来,这些“失德”“失范”现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就学校层面而言,一些高校在办学中出现了定位偏差和价值偏差。例如,国内某高校将培养出了多少千万富翁作为办学成就来宣扬,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引起了一些争议。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及办学层次较低的高校,目前已经处于靠聘请在读硕士生甚至本科生维持开课的困境,但仍对盲目扩招“痴心不改”,过于看重经济收益。就学者层面而言,目前个别专家教授在言行方面也不是很谨慎。如上海某大学教师宣称“没有iPad的学生就不用来上我的课”、北京某大学著名教授用排比粗口骂记者,等等。就学生而言,媒体也时常报道一些大学生的出格举动。就学风方面而言,高校中诚信缺失、抄袭剽窃、搭车签名、冒名盗用等学术不端行为也时常出现。

二、“失德”“失范”现象产生原因剖析

这些道德“乱相”,虽然还可能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但绝不意味着所有高校及高校育人共同体中的人都道德败坏。在人们的认识中,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正因其自带道德的光环,远有“象牙塔”之喻,近有精神高地之定位。因此,出现这些“失德”“失范”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最终都会投射在大学身上。高校里的所有人,包括师生在内,在本质上都是社会人,都会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分享着人类社会的缺陷,像懒惰、妒忌、怨恨和玩忽职守等。”[5]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中的正能量在不断增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些领域中,“道德危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风气对高校师生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当前,对道德危机表示忧虑的呼声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不断触及道德底线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从来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今天凡社会其他领域可能出现或业已出现的道德问题,也有可能在高校里发生。

2.制度的桎梏以及利益的驱动。对高校来说,“种种丑事的出现虽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但是主要源于学术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内部学术精神的消解”[6]。而学术精神的消解,又与相关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的高校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行政化的色彩,推进高校全方位的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攻坚克难、不断努力。有学者指出,中国高校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之所以和国际上的高水平大学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还是因为在办学体制、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术腐败的产生,虽与利益驱动下的得利者或不得利者的学者个体直接相关,但也与不健全、不完善的科研评价、职称评定等体制机制有一定的联系。制度是固化的“指挥棒”,制度会对人的行为发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失德”“失范”现象的产生。

3.个别高校教职员工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起根本作用的最终还是人自身。当前高校存在的一些 “失德”“失范”的问题,虽然与当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有关系,但究其根本,还是与一些教师师德意识不强,立身修德的意识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学者们也会被世风流俗所裹挟,被污泥浊浪所席卷;……也会被泡沫的学术异化为学术掮客或科学骗子;或被时尚文化异化为学术的玩偶或文化小丑。”[7]也就是说,个别高校教师一旦失去了对学术的信仰、对崇高价值的追求、对基本道德的坚守,就必然会出现“失德”“失范”的现象。

三、构筑高校道德共同体

作为曾经的“道德高地”和“社会灯塔”,曾经的“象牙塔”和“精神家园”,高校有必要和义务为社会的道德建设贡献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往往被人们视为是道德的一面旗帜,高校中如果出现了“失德”“失范”的现象,往往被整个社会极度关注,不仅会严重损害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学术声誉,阻碍学术创新和进步,更会在深层次上对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和道德生态造成严重的伤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高校应该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其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基本保持一致。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应符合大学道德、大学精神。高校可以通过春风化雨的感化方式促使学生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心悦诚服、入脑入心。德育即育德。道德是教育的生命,没有道德的教育是具有严重缺陷的教育。“大学的生命,在于它的日新之德。”徐显明教授曾有过一段精彩表述:“大学之德不同于世俗者,首在所明之德要为天下储人才,要为国家图富强,要在义利上为社会所崇范。大学失德,首先失在功利与世俗上,失德的大学是无法受人尊重的。”[8]退一万步讲,大学即使不再崇高,但起码也要守住道德底线。正如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所言,大学必须作为一个精神家园,成为维护道德的最后防线,“如果大学都不能守住底线,整个大学群、整个社会都将会堕落”[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虽古之“大学”,非今日之“大学”,但无论古今,“大学”都强调明其德,求至善,造“新民”。所谓明德、至善,在今天这个背景下指的就是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0]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正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内化,文化传承道德本务的不断深入,厚植中国传统的根基。学校是人生中最大的道德场域,大学及其骨子里的大学文化对社会成员道德观念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一旦滑坡或弱化,学校特别是大学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构建道德共同体应该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

大学的立校之本,就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先天具有道德基因,自始至终饱含道德意蕴,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高校办学中的重要内在要求。就内容而言,高校道德共同体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学校层面的道德、教师层面的道德和学生层面的道德,三者互为因果,密不可分。高校作为道德共同体,应有一种道德的担当,自觉做社会的楷模、公民的表率、学生的导师。换句话说,如果高校德育工作想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目的,那么高校工作就必须首先合乎道德,高校本身的运行管理、教育教学,教师的言行举止等等,都应该合乎道德规范。一句话,高校在整体上必须是“道德性”的机构。正如复旦大学杜作润教授所言:“自身有德有行,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动员。”[11]否则,高校的德育工作就不会有说服力,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

参考文献:

[1]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M].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7.

[2]刘道玉.中国高校之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

[3]杨玉良.大学天生是永远高扬的道德旗帜[N].文汇报,2009-03-19(6).

[4]王建华.高等教育中的道德危机[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40-44.

[5]弗兰克·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功用[M].王晓阳,蓝劲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84.

[6]杨玉良.大学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N].中国教育报,2010-07-19(5).

[7]李醒民.科学家的品德和秉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1):5.

[8]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43.

[9]张炯强.大学应成为维护道德的最后防线[N].新民晚报,2008-05-12(A13).

[10]“平语”近人——习近平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29395314.htm.

[11]杜作润.大学教育“德育为先”学、思录[J].大学教育科学,2011(5):4.

猜你喜欢
共同体学术道德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