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0例

2018-03-19 08:22苟娟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筋脉拇指瓣膜

苟娟平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 of Lower Extremities,VVLE)是指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使静脉内血液倒流,远端静脉瘀滞,继而病变静脉壁扩张、变性,出现不规则膨出和扭曲的疾病[1]。多见于长久站立人群,其较常人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几率高60%[2]。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用排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VVLE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3~75岁,病程1~8年。临床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扩张、隆起、迂曲,并伴随患肢感觉异常。

诊断标准:①有长期站立及能够导致腹压增高的病史(妊娠及盆腔肿瘤史、慢性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等),多有下肢静脉曲张的家族病史;②下肢静脉明显迂曲扩张,站立时更为明显;常伴有血栓性浅静脉炎,至晚期可发生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纤维化、溃疡等; ③深静脉通畅试验表明深静脉通畅,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表明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有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④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⑤静脉造影显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大于18岁或小于80岁;③可正常交流及沟通;④能够接受以及坚持针刺治疗。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任何1项;②无法接受针刺治疗;③有严重心血管、脑、肾等脏器疾患,病情控制不佳,预后不良;④由肿瘤压迫致静脉功能不全,伴浅静脉曲张;⑤伴深静脉血栓形成;⑥静脉曲张局部伴严重感染,如丹毒;⑦有精神类疾患;⑧血友病;⑨糖尿病患者伴皮肤破溃久治不愈;⑩孕期3个月及以上的孕妇。

2 治疗方法

针刺:选阿是穴,在曲张的静脉丛处排列成行的部位选取,视静脉曲张以及充盈的程度取3~5个。选用1.5~2.0寸“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将所有针具及穴位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在曲张的静脉丛局部阿是穴针刺,直刺1.0~1.5寸,视部位大小每针间隔一定的距离,形成排状,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捻转泻法2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推拿:针刺结束后在曲张的静脉丛处沿着静脉走行方向用拇指推法5~10min。施术者需放松肩关节同时微屈肘关节,然后使腕关节悬屈,手指自然伸直,以大拇指罗纹面着力,其余四指置于其前外方协助拇指发力,最后拇指用力沿着患肢曲张的静脉走行方向缓慢向前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需注意的是拇指应作单方向轻快的直线推动,频率1min200~240次,手法应柔和、均匀,不宜猛然发力,操作力度以患者耐受同时施术局部皮肤不变形、不发红为度。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下肢迂曲或膨胀的浅静脉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显效:下肢静脉曲张部分消失。无效:下肢浅静脉曲张情况未改变或复发。

4 治疗结果

痊愈12例,显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5 典型病例

于某,男,75岁。左下肢静脉曲张近5年。左下肢内侧有蚯蚓状隆起弯曲的静脉凸起,病变部皮肤发黑,并伴有肢体的困重感,遇冷或劳累加重,抬高下肢休息后可缓解,曾间断进行治疗无显著效果。症见左下肢脉络曲张,局部皮肤呈暗褐色,患肢怕冷,伴乏力、纳差,舌淡苔微腻,脉细。用排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1个疗程后,左下肢困重感消失,脉络曲张稍有改善。治疗3个疗程后患肢迂曲静脉明显消失,能持久站立,肤色接近常色。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6 讨 论

下肢静脉曲张属中医“筋瘤”范畴。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长时间从事站立负重的工作,过度劳累,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下肢静脉血液能对抗重力作用向心回流的原因之一就是小腿肌肉泵的功能。有学者提到针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理论机理有以下几点:①针刺对下肢肌肉泵有调节作用,可以改善疲劳肌肉的收缩功能,提高肌肉泵的作用,从而缓解静脉高压;②针刺可以调节血液及其流变性效应,减少自细胞的浸润,缓解因自细胞激活后引发的血管壁重塑而造成的下肢静脉曲张产生的疼痛和肿胀感,针刺还能改善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能力,从而改善血管扩张迂曲;③针刺调节胶原纤维重组,针刺局部静脉丛可使毛细血管快速长入肌肉受损区域,为新生肌纤维提供所需营养,使不规则胶原和弹力纤维的结构重新排列,从而减轻静脉扩张迂曲[4]。

排刺法是针灸治疗方法的一种,最早见于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后世医家总结前人经验同时根据治疗需要,将其演变为在人体某一病变局部或某一条经脉上采用多针排列成行刺入施术部位的方法。韩景献教授根据针刺深度的不同将排刺分为3种,即皮部排刺、经筋排刺和经脉排刺[5]。认为在静脉曲张显露部位的局部进行针刺可以起到疏通局部经络气血,疏散停滞于血脉的瘀滞,从而达到行气活血、迅速止痛和缓解症状等效果。同时,由于针刺范围较集中,刺激量大,可以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推拿手法在静脉曲张显露部位从足端向近心端进行拇指平推法可以推动远端血流向近心端,纠正逆向血液流动。观察证明,针刺配合推拿手法可以有效的缓解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下肢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能防止并发症,可有效改善下肢迂曲或浅静脉的膨胀。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9.

[2]蒋米尔,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50.

[3]姜斌贤.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2):184-185.

[4]万欢、黎波、蔡综国.针刺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述要[J].河南中医,2014,31(1):15-16.

[5]王涛.韩景献教授针灸排刺三法[J].中国针灸,2012,32(7):635-638.

猜你喜欢
筋脉拇指瓣膜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知足常乐
降落伞(翻绳)
绿拇指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拇指姑娘
“烂”在心里
有趣的拇偶
一统天下(龙首)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