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沙高速某滑坡治理方案的比选与优化

2018-03-21 07:05陈阿凯
福建交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坡体强降雨坡面

■陈阿凯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福州 350004)

1 工程概况

某边坡位于厦沙高速K3+840~K4+070段左侧,原设计为4级边坡,最高约32.3m,原设计主要防护型式:第一阶非预应力锚杆框架,第二阶预应力锚索框架,第三~四阶拱型骨架植草灌。在施工期间,正逢雨季,2016年3月受连续强降雨影响,该边坡第一、二阶坡面开裂,平台局部塌陷,坡顶沿截水沟处开裂、下错,如图1~2所示。

图1 平台局部塌陷

图2 截水沟开裂

2016年8月,因受连续强降雨的影响,在进行锚索试验墩施工时,发现坡顶有细微裂缝且持续发展,第四、第五阶坡面滑塌、平台开裂、坡顶出现沉降裂缝并下错,扩大发展为长约50~60m,纵深约20~30m,高约为25~30m的滑塌体(如图3所示)。滑塌后缘处错落明显,高约1.5~2.0m(如图4所示),坡面形成裂缝,在降雨作用下裂缝不断扩大,坡面及前部产生局部次级滑塌,使坡体有进一步向后缘及两侧发展的趋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图3 边坡失稳滑塌

图4 后缘下错

2 地质概况

据工程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场地上覆残积土(Qel),下伏基岩为(J3n)凝灰熔岩及其风化层。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残积砂质粘性土(Qel5-23):黄褐色,湿,可塑,原岩结构构造已经破坏,岩芯呈土状,手捏易散,遇水易软化崩解。

(2)全风化凝灰熔岩(J3n8-40):黄褐色,原岩结构构造已经破坏,岩芯呈散体状构造,手捏易散,遇水易软化崩解。

(3)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8-41):灰黄色,原岩已基本风化,岩芯呈砂土状,局部见风化岩核,手捏易散,泡水易软化。

(4)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8-42):灰褐色,岩芯呈碎块状,块径3-5cm之间,节理风化裂隙发育,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属软岩。

(5)中风化凝灰熔岩(J3n8-43):浅灰色、深灰色,熔结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体大多较完整,节理、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柱状、块状,RQD值一般为60%~80%,坚硬岩。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测绘,场区未见断裂带发育,亦未见危害已建高速的活动性构造迹象。滑塌区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填土,残积砂质粘性土及基岩全风化层。

场区内发育地下水为残积土及基岩风化带中的孔隙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残积土及强-中风化层中,透水性较差,富水程度相对较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受降雨影响大,山坡、山脚为迳流区,多沿坡向排泄。一般为无压潜水。此类水降雨后地下水垂直径流速度较大,对挖方边坡稳定性影响大。

自然地理条件与气候:原产区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年均气温19.5~21℃,年降水量1000~1800mm,无霜期为268天。区内4~11月为多雨季节。7~9月夏秋之交,常遭台风暴雨袭击。

3 高边坡滑坡成因分析

根据坡体监测资料、边坡地质补勘资料及现场地质调绘成果,对该高边坡发生滑坡的成因进行分析,边坡出现滑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3.1 地质原因

坡体土层饱水增重极易软化,抗剪强度急剧降低,且上部土层有利于降雨入渗,持续强降雨使得风化土层极易饱水软化,强度急剧降低。表层残破积土层为高液限土,日晒易干裂,饱水易软化,裂纹、裂缝必为降雨时的下渗通道,未能起隔水作用。上部风化土层松散地质结构是边坡失稳的地质基础。

3.2 降雨影响

2016年8月份受持续强降雨,大量降雨入渗坡体,且无法及时排出,使上部松散风化层土体迅速饱水软化,土体自重增加,坡体不利荷载下滑力大大增加,同时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同时地下水的水动力作用和潜能作用增强,最后形成土体变形失稳。因此降雨是形成边坡滑塌的外因之一。

从现场施工过程和边坡失稳过程看,本路段由于残积土层和全-强风化凝灰熔岩层为弱含水层,受原有节理及表层微细卸荷裂纹影响,坡体抗冲刷能力弱,在连续强降雨作用下,坡面极易产生水冲沟,部分冲沟在强降雨反复作用下不断深切扩展,导致坡面出现小坍塌,当坡脚处小坍塌的范围、深度变大后,边坡的稳定性就明显下降,由于台风带来的持续强降雨的作用,本路段边坡出现多处坍塌,坡体稳定性进一步下降。

3.3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边坡开挖完成以后,破坏坡体原有的平衡条件,使坡体下方产生临空面,影响坡体稳定性。

4 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滑动面的确定

根据边坡的深孔位移监测资料及补充勘察报告,结合坡体变形裂缝的实测资料,综合确定滑动面。

4.2 稳定性计算分析

(1)滑坡稳定分析时选取K3+920为典型断面。

(2)结合地勘报告试验指标,以滑坡体所处的稳定状态(安全系数1.0左右,如图5所示)反算坡体物理力学参数,各土层力学参数详见表1。

图5 加固前安全系数

图1 土层力学参数表

(3)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路堑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1.2进行加固处理。

5 治理方案设计

由于该边坡地质条件复杂,上覆残积砂质粘性土较厚,其下为凝灰熔岩风化层,地下水丰富。结合地质勘察资料以及现场踏勘情况,根据坡体变形情况,对该工点进行治理方案设计。

5.1 方案一:支挡工程+锚索抗滑桩

(1)对坡面进行适当修坡卸载

按8m一阶刷坡,刷方后边坡高为6级。第一阶坡率1∶1.0,第二~六级坡率 1∶1.25。

(2)支档工程

第一级坡脚设置C15片石砼A型半挡墙(高8m)。

(3)防护加固工程

第三阶平台K3+897~K3+957段增设11根锚索抗滑桩,锚索抗滑桩截面尺寸2×2.5m,桩间距6m,桩头设置3根锚索孔,锚索设计拉力700kN,桩间距6m,设计要求桩底进入中风化凝灰熔岩层不小于10.0m。

第二级边坡设置4孔8m×8m锚索框架,设计拉力700kN,锚索锚固段进入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层不小于12m。因坡体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坡体上部土体地质较差,坡面较松散,存在从桩头越顶的风险,考虑第四、五级边坡设置低吨位锚索框架,框架尺寸为4孔8m×8m(其中第四级框架锚索设计拉力550kN,第五级框架锚索设计拉力400kN),同时第四、五、六阶坡面设置小导管注浆支护,小导管钻孔孔径Φ90mm,Φ50mm无缝钢管,间距:1.5m×1.5m,L=9.0m。加固后安全系数为1.239,如图6所示。

图6 方案一加固后安全系数

(4)绿化及截排水工程

坡面以拱型骨架植草灌为主绿化防护,坡顶设置截水沟,第一、二、三阶坡脚打设排水平孔,第三阶坡面设置支撑渗沟,支撑渗沟宽2m,间距6m。

图7 方案一典型断面设计示意图

5.2 方案二:支挡工程+锚索框架

(1)对坡面进行适当刷坡卸载

按8m一阶刷坡,刷方后边坡高为6级。第一阶坡率1∶1.0,第二~六级坡率 1∶1.25。

(2)支档工程

第一级坡脚设置C15片石砼A型半挡墙(高8m)。

(3)防护加固工程

第二~三级边坡设置预应力锚索框架,框架尺寸为6孔8m×8m,设计拉力700kN,第四~五级边坡设置6孔8m×8m预应力锚索框架,其中第四级锚索设计拉力550kN,第五级锚索设计拉力400kN,同时第四、五、六阶坡面设置小导管注浆支护,小导管钻孔孔径Φ90mm,Φ50mm无缝钢管,间距:1.5m×1.5m,L=9.0m。加固后安全系数为1.230,如图8所示。

图8 方案二加固后安全系数

(4)绿化及截排水工程

坡面以拱型骨架植草灌为主绿化防护,坡顶设置截水沟,第一、二、三阶坡脚打设排水平孔,第三阶坡面设置支撑渗沟,支撑渗沟宽2m,间距6m。

6 方案比选与优化

6.1 方案一

优点:锚固工程量较少,主要依靠抗滑桩进行支挡,加固效果有保证。

缺点:造价高,抗滑桩施工周期较长,人工挖桩过程风险较高。

6.2 方案二

优点:造价较低,施工周期较短。

缺点:锚固工程量大,边坡地质复杂,夹杂大量风化岩核,地下水丰富,锚索施工难度较大。

7 方案比选与优化

通过两个方案比选,初始我们是考虑选择方案二的,一方面是由于造价因素,另一方面是考虑施工安全性。但根据深孔位移监测情况,发现第四~六级边坡存在浅层变形迹象且该滑坡体可能存在多道滑动面,若贸然进行锚索施工,并不能有效快速地抑制坡体上部的变形,为此,我们对方案一进行了优化。将原2×2.5m的方桩改成直径Φ2200mm的机械成孔桩,提高工期的同时也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同时桩身顶部4m伸出第三阶坡面平台做成2.2m×2.2m弯头方桩,沿着坡面施做,桩间设置护脚挡墙,桩顶优化成一排预应力锚索,有效抑制了坡体上部的变形。在施工期间,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方案进行了施工,顺利完成了该高边坡滑坡的工程治理 (如图10所示)。

图9 方案二典型断面设计示意图

图10 优化后方案一典型断面设计示意图

8 结语

目前,厦沙高速已通车运营,从该边坡的治理效果看,治理非常成功。坡体绿化与自然想融合,怡然绿色公路的点缀。通过该工点的设计,在进行高边坡的工程治理设计时,很有必要进行方案的比选。应积极收集监测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动态设计,同时在方案的比选的过程中能有更好的设计思路,让我们的设计方案安全、经济、合理。

[1]JTG 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2]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3]CECS22:200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S].

[4]GB50086-2015,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S].

[5]JTG 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猜你喜欢
坡体强降雨坡面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降雨对库区边坡入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乌弄龙水电站库区拉金神谷坡体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不同开采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超音速流越过弯曲坡面的反问题
Overview of Urban PM 2.5 Numerical Forecast Models in China
浙江经受第五轮强降雨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