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肝胆湿热型临床研究

2018-03-22 06:22王丹凤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湿热型龙胆中耳炎

王丹凤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郑州 450007)

分泌性中耳炎又被称为卡他性中耳炎,是一种以听力下降和中耳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多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等。该病的实质是非化脓性中耳炎,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1]。西医临床上主要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生素、鼻减充血剂、抗组胺药物等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会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手术,但是临床效果有限并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耳闭”、“耳胀”范畴,中医认为耳部疾病与肝胆有直接关系,肝胆湿热会直接影响耳部听力。《医方集解》中的名方龙胆泻肝汤可入肝胆膀胱经,可折肝胆实火,还可清下焦湿热,是治疗肝胆湿热型分泌性中耳炎的良方[2]。本研究中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肝胆湿热型临床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8例(98耳),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50耳),男23例、女16例,平均年龄(40.6±1.2)岁,平均病程(32.5±3.5)天。观察组39例(48耳),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5±1.3)岁,平均病程(31.4±2.5)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西医《耳鼻喉学》中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3]。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和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耳表现为听力减弱,随着头位的变动发生改变,并伴有耳部疼痛,耳塞耳闷,伴有耳鸣,周围存在麻木感。经过检查可见鼓膜松弛或内陷,鼓室积液成淡黄色、琥珀色或橙红油亮色,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中肝胆湿热型的诊断标准[4]。闷胀感,听力下降,耳内疼痛,伴有耳鸣,重听,耳中有黄色黏稠积液,口干口苦,胸肋疼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纳入标准:年龄18岁以上,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严重耳外伤、化脓性中耳炎,有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及影响正常药物代谢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鼓膜进行穿刺,抽取积液后中耳腔用曲安奈德20mg,每周1次口服;泼尼松30mg,每天1次口服,连续治疗5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0.25mg,每天3次口服;非索非那60mg,每天2次口服。

观察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柴胡15g,龙胆草12g,车前子10g,泽泻10g,黄芩9g,焦栀子9g,当归9g,细木通6g,生甘草5g。热盛烦躁加蒲公英、金银花。文火煎煮,取药汁200mL,每天早晚各服1次,治疗7天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根据中国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耳胀耳闭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治愈:耳内胀闷感、闭塞感消失,听力检查恢复正常,声阻抗测试结果恢复到“A”波。好转:临床症状耳内胀闷感、闭塞感有所缓解,听力略有恢复,声阻抗测试结果“C”波。未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更加严重。

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对两组起效时间进行记录。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起效时间。观察组平均起效时间(20.7±1.6)h,对照组平均起效时间(30.5±1.9)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5 讨 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的中耳炎类型,多因细菌感染导致,也与上呼吸道感冒或咽部炎症等有直接关系,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相关并发症[5]。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以听觉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临床查体时体温略升高,如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听力。临床上采用西医治疗为主,给予抗生素、抗组胺类药物或激素类药物,但是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影响治疗依从性。

我国传统医学对于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分为外邪致聋学说、运气学说、经络逆乱学说、肺脏失调学说等,涉及到虚、瘀、邪等多种致病因素。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耳闭”、“耳胀”范畴。早在《灵枢》中对其便有记载:“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上到头角,下到耳后,……从耳后入中耳,出耳前,到目锐,……贯隔,络肝属胆”,从经脉理论讲“耳闭”或“耳胀”与肝胆功能损伤有直接关系,肝胆与耳互为表里,肝胆湿热壅盛便会发生耳疾[6]。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方中龙胆草为君药,其性寒味苦,由肝胆膀胱经入,泻肝胆实火,同时可清下焦湿热;栀子、黄芩为苦寒之药,可增强泻肝胆之火的功效;再配以泽泻、木通、车前子有淡渗之功效,有助于君药龙胆草清下焦湿热;柴胡为护肝良药,可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生地黄、当归养血滋阴,对于肝火郁滞,伤阴损液改善症状。诸药合用,可清除肝胆湿热,有利于耳听力功能的恢复。药理研究显示,栀子、当归可改善耳部微循环,促进咽鼓管生理功能的恢复;生地、龙胆草、泽泻、柴胡均有抗菌消炎,抗氧化作用,可对咽鼓管黏膜起到保护作用,减少咽鼓管的炎症反应;黄芩、生地、车前子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和脂质的过氧化作用,阻滞氧自由基损伤耳细胞,起到修复耳膜结构的作用;甘草、当归、泽泻、黄芩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起到抗过敏消除炎症的功效;柴胡、甘草、生地可抗菌消炎,清除内毒素,润肠通便,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

综上所述,龙胆泻肝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1]褚建,刘勇均,张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8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2,4(9):45-46.

[2]黄真荣,清耳通窍汤治疗急性中耳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10):25-26.

[3]王茂衍,综合疗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肝胆湿热型3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4):330-331.

[4]邹苑斌,黄健男,程景荟,等,龙胆泻肝丸干预防治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9):49-50.

[5]文凤妮,黄文柱,陆杨光,等,龙胆泻肝胶囊对肝胆湿热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PAF、ET-1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0):158-159.

[6]陈惠琳,黄瑞静,自拟汤药联合西药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应用及对血清和耳积液多项细胞因子影响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141-142.

猜你喜欢
湿热型龙胆中耳炎
龙胆泻肝汤辅助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
对症灸治,中耳炎不再犯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尖叶假龙胆化学成分的研究
不同厂家龙胆泻肝丸中龙胆苦苷、栀子苷、黄芩苷的溶出度测定和比较
龙胆总苷提取物掩味树脂复合物的制备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