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英汉译本中的词汇转换

2018-03-22 12:03常巍郭怡军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学翻译小王子

常巍 郭怡军

摘 要:由于词汇、语法、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转换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词汇、句段甚至语篇的改变。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采用一些翻译策略,比如把英语的词性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改变原文和译文中的主语、增词或者减词和使用一些关系代词,这样译文才能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尤其是在文学文本的翻译中,只有最大限度地符合译入语习惯才能更有效地表达原作者的意图。本文主要选取《小王子》胡雨苏的中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词汇转换现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学翻译 英汉互译 词汇转换 《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用纯净优美的文字、浅显天真的语言提醒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体会那些最简单的快乐和最淳朴的感情,从而教会我们爱和责任的意义。据维基百科的英文资料显示,自1943年发行第一版起,《小王子》在世界各地至少出版了二百五十种语言写成的许多版本,在全世界已销售2亿册,阅读量仅次于《圣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书之一。虽然有很多人对《小王子》这本书做过研究,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小王子》里包含的哲理的分析、以目的论角度进行的分析以及对作者生平的分析。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到的文献包括:《〈小王子〉对人性的唯美描写》《精神生态视域下解读〈小王子〉的艺術价值》《动画剧创作的童话情节——从〈小王子〉热销说起》《〈小王子〉的叙事策略探析》和《永远的童话:有感〈小王子〉》。可见对这一文本的主要分析并没有涉及词汇转换。笔者在高中时期就已经读过该书的中英文版本,在对比几个版本的中文译本之后,对于胡雨苏译本的儿童语气甚为喜爱,因此选择了胡雨苏译本来研究词汇转换。

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同时,英语是静态的语言,汉语是动态的语言。因此,英语语法结构中的各种词汇、时态、虚拟语气等在汉语语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缺现象,但通常这些语法在英语句子结构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而词汇是构成句子、段落的最小单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须涉及词汇的改变和转化。本文将通过列举一些《小王子》胡雨苏译本与原文本中词汇语法转换的实例来分析词汇在文学翻译的英汉互译中的转换过程。

一、《小王子》胡雨苏中文译本中的词汇转换

(一)人称代词的转换

1.人称代词的省略或增补

例1:“It is possible,”said the fox. “On the Earth one sees all sorts of things.”

胡雨苏译本:“这倒有可能,”狐狸说,“在这个地球上,可以说是无奇不有……”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主语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当作必须添加的成分,汉语句子多无主语,但能够表达其中心意义。英语则是注重主语的语言,如果一个句子没有主语则为病句。在原文中,有人称代词“one”做主语,表示“人”,原文意思是说“在地球上,人们什么都看得到”。而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省去了“人们”这一人称代词,从中可见中英文表达方式的不同:英语中重视“人”的作用,而中文则以地球为大。但都表达出了同样的意思:这个地球上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

2.人称代词单复数在中英文中的不同处理

例2:“We are roses,”the roses said.

胡雨苏译本:“我们是玫瑰花呀,”玫瑰花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在汉语表达中,名词没有单复数的概念。在英译汉中,如果句子的复数是具体的数字就直接按照原文翻译。但是名词加“s”表示一种模糊的复数概念,那么在翻译过程中通常就会借助“几”“数”“们”等词汇来翻译。在原文中,出现了两个形式一致的玫瑰花的复数“roses”,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将第一个处理成了“玫瑰花”,也就是单数形式,第二个则处理成了“玫瑰花们”,也就是常用的加“们”的变复数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动词在中英文译本中的时态区别

1.表示过去或者未来的时态

例3:“Tonight,it will be a year...my star,then,can be found right above the place where I came to the Earth,a year ago...”

胡雨苏译本:“到今天晚上就整整一年了。我的星球正好转到去年我落下来的地方……”

在汉语表达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和区别。但在英语中,时态是英语句子中的基本语法,不同的时态在表达句子意思中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译者在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加上一些“时态标志”,比如在表示英文过去时态的时候加上“过去”“从前”等词汇,在表示未来时态的时候加上“将要”。原文中有两个时态标志:“will be”和“came to”分别表示将来和过去时态。胡雨苏在翻译过程中分别用了“到……就……”和“去年”处理原句中的将来和过去。

2.表示虚拟的时态

例4:“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to come back at the same hour,”said the fox.“ If, for example, you come at four o'clock in the afternoon,then at three o'clock I shall begin to be happy. I shall feel happier and happier as the hour advances. At four o'clock,I shall already be worrying and jumping about. I shall show you how happy I am! But if you come at just any time,I shall never know at what hour my heart is to be ready to greet you... One must observe the proper rites...”

胡雨苏译本:“你最好在同一时间来,”狐狸说,“比方说,你下午四点钟来,我从三点就开始感到高兴了。越是接近预定的时间,我心里就越觉得痛快。到了四点,我就激动得坐立不安了;我将发现幸福是有代价的!但是,如果你来的时间没个准儿,我就总也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做好精神准备……这需要养成习惯。”

英语中有一种时态叫“虚拟语气”,虚拟语气通过使用一些助词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全部意思。而在汉语中是没有这种时态标志的,汉语通过使用“如果”“要是……就好了”等词汇来表达英语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原文在很多地方用到了虚拟语气,如“would have been”“I shall”和“But if”。胡雨苏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这些虚拟语气处理成了“最好”“越是……就越……”和“如果……就……”。

(三)词性之间的转换

例5:“I cannot play with you,”the fox said. “I am not tamed.”

“Ah! Please excuse me,”said the little prince.

But,after some thought,he added:

“What does that mean——‘tame?”

胡雨苏译本:“我可不能跟你一起玩,”狐狸说,“我还不是你驯养的呢。”“啊!对不起。”小王子说。他想了一想又问道:“什么叫‘驯养啊?”

例6:“Just that,”said the fox.“To me,you are still nothing more than a little boy who is just like a hundred thousand other little boys. And I have no need of you. And you,on your part,have no need of me...”

胡雨蘇译本:“就是呀,”狐狸说,“对我来说,你和成千上万的小男孩一模一样。所以我不需要你,你呢,也不需要我……”

英文是静态的语言,倾向于少用动词。而汉语是动态的语言,则喜好多用动词。英译汉中应该变静为动。例5中“after some thought”,在英文表达中使用的是“思考”的名词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处理成了“想了一想”,是“思考”的动词义。例6中“have no need of”,同样在英文表达中是“需要”的名词义,在汉语翻译中则处理成了“不需要”,是“需要”的动词义。可见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把静态处理成动态才是最大限度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做法。

(四)汉译中省词和增词现象

例7:“I am very fond of sunsets. Come,let us go look at a sunset now.”

“But we must wait...”I said.

“Wait? For what?”

“For the sunset. We must wait until it is time.”

胡雨苏译本:“我很喜欢看晚霞,我们一起去看日落……”“那得等一等……”“还等什么呀?”“等太阳落山啊!”

原文在第一句中只有“sunsets”部分,而胡雨苏在译本中增译了“晚霞”,译者认为,看日落的时候,一定会有很美的晚霞,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按照译者自己的理解增添了“晚霞”。因为生活背景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译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增加了译文原有的内容。这样的增词现象对于译入语读者更好理解,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思维。

例8:“It was not such a heavy body... and at night I love to listen to the stars. It is like five hundred million little bells...”

胡雨苏译本:“他的躯体并不很重……从此我就喜欢在夜间倾听星星们的笑声。就像听五亿只小铃铛的响声……”

原文是“listen to the stars”,胡雨苏在翻译过程中将其处理成“星星的笑声”。原文中作者多次提到小王子的笑声,显然星星是不能够被听到的,所以听到的应该是在星星上居住的小王子的笑声,为了能够让译入语读者更加清晰,译者选择了弥补原文本的空缺,增加了“笑声”这个词语。在“five hundred million little bells”的翻译中,胡雨苏同样地译成了“五亿只小铃铛的响声”,把“小铃铛”弥补其语义为“小铃铛的响声”。根据前一句的“星星的笑声”,后文提到“像……”,当然是声音和声音相似,这个地方不进行弥补的处理就显得不那么清晰,甚至有语病了。由此可见,对原文的弥补和增译在使文意更清晰和更加符合译入语习惯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文学翻译中词汇转换策略的总结

本文以《小王子》胡雨苏译本为例,分析了文学文本中的词汇转换策略。笔者主要举例说明了该文本在英译汉过程中的人称代词的转换、动词时态表达的转换和省词、增词。由于该小说的主要读者群是儿童,所以在中文译本中译者尽量将文本转化得口语化,语体贴近儿童的交流方式。比如“我们是玫瑰花呀”,原文是“We are roses”。在原文中这句话并没有任何的情感色彩,但在译文中则处理成口语化的方式,一方面是为了让年纪较小的读者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吸引这一群体的注意力。这里的名词翻译处理就体现出了文学文本在针对不同读者时对词汇的处理。对于文学文本的处理,一方面要考虑到对于原文本的“信”,另一方面要处理不同语言中词汇的转换,针对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词汇处理方式。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对于词汇的处理是极为重要的。

三、结语

词汇转换是英汉翻译的必要环节。由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习惯的不同,英汉词汇并不能实现完全的一一对应。这时候译者翻译出来的文章就会跟原文有出入,但通过对词汇转换的研究,在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之后我们可以最大可能地还原原文的意思,或者能够在最大限度地忠于原文的前提下译出符合译入语的要求和读者习惯。笔者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了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转换、动词时态表达的转换和省词、增词的重要性,另外,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比如由于不同语体的要求对于词汇翻译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 陈莉.《小王子》的叙事策略探析[J].名作欣赏,2011(27).

[2] 潘博雅.《小王子》,一部写给大人的童话[J].小作家选刊,2015(15).

[3] 王筱竹.动画剧创作的童话情节——从《小王子》热销说起[J].中国出版,2012(13).

[4] 熊苏春,吴怡.永远的童话:有感《小王子》[J].电影文学,2010(7).

[5] 叶贝贝.论翻译中的词汇语法转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6).

猜你喜欢
英汉互译文学翻译小王子
小王子
小王子的圣诞节
从民族特性看“狗”与“dog”的英汉互译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浅议科技术语英汉互译中的几个问题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