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临终诗研究综述

2018-03-22 12:03彭辉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宋代

彭辉

摘 要:临终,意为将死的意思。临终诗,作为中国诗歌体系中的一类特殊类型的诗歌,是诗人临死前的最后文字表达,也是诗人意识到死亡来临之前的独特心灵对白。历朝历代的临终诗较多,且每一个朝代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宋代就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段高峰,不仅在数量上高于前代临终诗总和,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是独树旗帜,其中临终偈、临刑诗和绝笔诗成为创作的主流。

关键词:宋代 临终诗 临刑诗 临终偈

生死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自古以来,诗人们如何看待死亡,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深刻论题。临终诗记录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生命体验,反映了诗人在生命谢幕前对自身生命历程的回顾和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也折射出具体历史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及哲学思想,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文学意义。历朝历代的临终诗很多,汉魏时期是临终诗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宋代则是继汉魏之后的又一高峰。就研究角度和内容而言,目前学界关于临终诗的研究成果具体情况如下文所示。

一、诗文选本

199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杨光治编著的《历代绝命诗选析》,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临终诗选本。该书收录并简要分析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末的76位诗人的92首临终诗词。2004年,长征出版社又出版了由王健民主编、张学文等评注的《千古绝唱:历代绝笔诗词大观》。此书收录了包括诗、词、曲、联等题材的274首临终诗词,其中收录宋代临终诗47位诗人48首作品。此外,马平安编著的《遗言》(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收有遗诏、遗疏、遗书、遗诗、遗嘱等与死亡有关的诗文,其中39首遗诗均为临终之作。

二、思想主题研究

这是死亡研究中出现成果最多的领域,大量的专著涉及这个问题。如余英时编著的《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讨论了生与不朽、养生长寿、死与神灭三大问题,宏观展现了东汉人的生死观念。《周秦时代生死观研究》(刘明编著,人民出版社,2013)以周秦时代的生死观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对生死的看法。《死亡哲学》(段德志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则指出只有通过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才能达到本体的洞观,天人的契合,人类应当辩证地看待死亡,正视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意识。《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郑晓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亦从哲学角度探讨中华民族的死亡问题,分析生命与死亡之本真、死亡态度、死亡观念及死亡智慧等。此类专著还有郑晓江《感悟生死》(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探索了生死哲学、生命教育、哀伤抚慰、殡葬文化等问题,指出生存本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死亡社会学》(杨鸿台,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则从社会学角度阐释了死亡文化、死亡教育及丧葬礼仪等。钱志熙的《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出版社,1997)介绍了从先秦至魏晋时期人们生命观发展的六大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士人的生命观进行了分析,是从文学角度探索生命的早期代表著作。而李霞的《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论述了道家生命观所表现出的生命本位、自然关怀和超越意向三大思想特征。苟嘉陵的《活着真好:佛教的生命观与生死观》(霍克出版社,2004)则探索了佛教关于生死的一些观念。与上述研究角度不同的则是陆杨的《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及颜翔林的同名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从美学角度揭示死亡的审美价值、美学意义等。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学者佐藤成顺的《中国佛教中关于临终的行仪》(《佛学研究》第12期),指出行仪相当于佛教的法轨,佛教认为临终事态紧迫,不必拘泥于形式,而要注重精神的慰藉,去缓和临终之人对死亡的恐惧。

上述论著,或以历史为线索,或从哲学角度,或从美学角度,或从制度层面,解释了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本质及儒道等家面对死亡的态度等。

三、死亡形式研究

此类研究以邱志诚《宋代官员自杀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为典型代表,文章从宋代自杀官员的分类与自杀原因、宋代官员自杀未遂与救治、宋代官员自杀的文化观照等三个方面对宋代官员自杀进行了研究,指出宋代官员自杀的原因以政治原因居多,且多为尽节。此文虽然不是直接的臨终诗研究,亦从侧面反映了宋代官员对待死亡的态度。

四、临终诗研究

(一)临终诗的起源、发展历史及综合研究

对于临终诗起源的研究,相关专著也较少。胡大雷著《〈文选〉诗研究》(2014),对临终诗的源起及形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对临终诗的抒情指向进行了解读,提出大多数临终诗的意旨即诗人面对人类死亡与个体死亡的情感与态度的矛盾冲突,该著作还对临终诗中的特殊类别——佛教临终偈进行了研究。王朝安、王集门《古代绝命诗辞简说》(《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卷第2期),对绝命词源起进行了追溯。

博士论文: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五章《悼亡的痛楚和自绝的无奈》对先秦及汉代的绝命辞和绝命诗进行了分析。黄莹博士的《先秦至宋代临终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第四章《宋代临终诗研究》对宋代临终诗创作概况、宋代临终诗创作情况论析、临终偈进行研究,论及宋代临终诗的整体创作情况、创作特征,分析了宋代临终诗的创作原因及临终偈的特征,并对宋代临终诗进行了内容分类,颇有见地,对于了解宋代临终诗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硕士论文:需要特别提出的是,2010年,台湾淡江大学的丁国智也对宋代绝命诗做了研究。文章主体部分阐释了宋前绝命诗的文化渊源,从宋代绝命诗的书写情境、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展开论述。其优势在于对典型绝命诗进行了解读,对创作绝命诗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寿绝命诗这一特殊现象,对于绝命诗中的语言意象亦做了初步探讨。不足之处在于并未对宋代临终诗做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对宋代绝命诗的创作概况、呈现出的特点探讨不多。

(二)临终诗的思想内容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主要以单篇论文为主,研究临终诗中死亡意识的,又主要以宋前临终诗为对象居多,通过对代表人物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从而阐释其死亡意识。如张殿芳《论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死亡意识》(《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以西方的死亡观来界定先秦儒家的死亡意识;何维刚《六朝临终诗述论——兼论〈文选〉欧阳建〈临终诗〉的收录因素》(《新竹教育大学人文社会学报》第1期)对欧阳建和谢灵运的临终诗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他们面对死亡时迥异的表现及生死观的差异。章尚正的《古代绝命辞纵览》(《文史知识》1993年第9期)选取了历代具有典型意义的绝命诗,对其一一分析评价,并对绝命诗的内容及意义做了概括和总结。黄莹、胡辉的《汉魏六朝临终诗探微》(《文艺论丛》2011年第5期)重点关注诗人对生命及死亡的看法,即于哀伤中表现出理性的消解甚至超越死亡,文章在论证的同时运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值得借鉴。

研究宋代临终诗的有骆新泉等的《宋代女子绝命诗词分类解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此文分析了四首宋代女性的绝命性质:异族入侵时的殉节和理学观念下的守贞。郁慧娟《以深婉为悲凉:宋末女性诗词的哀音愤志》(《阴山学刊》第24卷第2期),于女性诗人的血泪绝笔诗词中,体会时代精神和民族衰亡。莫砺锋《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通过对陆游诗作的解读阐释了陆游独特的生命意识及不同时间段年龄段对死亡态度的变化。贾喜鹏的《苏轼的生死观略论》(《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分析了苏轼的生死观念及其勇于献身的表现,阐释苏轼旷达与潇洒的人生态度。张文彪《宋明理学的鬼神生死思想探析》(《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以宋明理学为背景,阐释了宋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李术文《生存的困境——论宋代词人的隐逸生存体验》(《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研究了宋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及时间意识等。刘翠玲的《从宋代绝笔诗词看宋代文人的生死观》(《文学界》2010年第1期)分析了宋代绝笔诗词的特点及其种类,并透过绝笔诗分析了宋代文人生死观,最后从儒道文化的生死观来看待宋代文人,材料充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些研究,或视角独特,或阐释充分,有助于我们了解宋前及宋代士人的生死观念及其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思考。

(三)临终诗的风格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并不多,并无专著出现,主要也是以单篇论文为主。如王立《惜生恋世的生命悲歌——略论中国古代的自挽与临终诗》(《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分析中国古代自挽与临终诗的审美价值及人物性格刻画。王立的另外一篇文章《中国古代自挽自悼诗文及审美价值》(《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则对自挽、自悼及临终诗文进行了界定及分类,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分析了自挽自悼及临终诗文的美。李盼的《试论汉末魏晋南北朝临终诗文的艺术特色》(《唐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从情感、语言、理性、典故四个方面进行艺术分析。研究宋代临终诗风格的只有一篇论文:黄莹《宋代临终诗创作特征论析》(《文化与传播》2012年第5期)。此文通过将宋代临终诗置于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分析,集中阐释了宋代临终诗的特点、宋代临终诗的原因、创作体式等。

(四)临终诗个案研究

对于临终诗的个案研究,以宋前临终诗个案研究为最多,而研究内容上又呈现出以单篇临终诗的思想内容研究居多。钟树青《论曹操的〈龟虽寿〉和孔融的〈临终诗〉》(《思想战线》1976年第1期),从政治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郑伟《唐前嵇康现象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从谢灵运《临终诗》嵇公注文谈起,讨论了嵇康与六朝临终文的关系;宋展云《孔融临终诗解读》(《名作欣赏》2011年第4期),从身份与阶层的角度对孔融临终诗的创作背景展开论述,阐释了孔融临终诗是生死之际最后箴言,进而从文学角度进行评价;郑伟《谢灵运临终诗轶文注文辩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9期),对谢灵运临终诗轶文进行考辨;张静妙《谢灵运山水诗新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从山水诗的角度分析谢灵运《临终诗》中的情结,窥视谢灵运的一生;周懋昌《伟大诗人的最后闪光——读李、杜、苏、陆绝笔诗》(《扬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分析了唐宋四位诗人李白、杜甫、苏轼以及陆游的绝笔诗,指出他们巨大的人格力量和獨特的艺术特色。

关于宋代临终诗的研究则有以下成果:

硕士论文:李芬芳《苏轼的死亡意识研究》(暨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以苏轼的思想、文化品格为背景,以苏轼的诗文创作为内容,阐释了苏轼的死亡意识、死亡观及人生观。

单篇论文:来可泓《南宋来廷绍轶诗祗园临终诗》(《文献》1990年第2期),分析了南宋来廷绍轶诗《园临终诗》的史料价值。

其他单篇论文,或选择代表人物的临终诗进行鉴赏分析,或通过对临终诗赏析,阐述作者的生死观和死亡意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江立中《论离骚是屈原的绝笔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指出《离骚》是屈原述志毕词的绝笔之作;赵琨《陶渊明诗文中的死亡意识》(《文学纵横》2013年第3期),通过对陶渊明诗歌分析,概括出其向死而生的生死观;陈龙《评陶渊明的自祭自挽》(《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分析了陶渊明的自寄文及自挽诗三首,读出了文章背后的独特深情;张浩逊《古代绝笔诗漫谈》(《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3期)涉及宋代陆游绝笔诗《示儿》;王春瑜《读古人临终诗词》(《博览群书》1995年11月)讨论了北宋蔡京的《临终诗》1首;林雁《绕墓梅开有子孙——八论林逋与梅花》(《历史与文化》2008年第4期),围绕林逋《临终诗》、林逋墓及凭吊林逋墓的诗歌展开论述,归结于梅妻鹤子的隐逸与千古绝唱的咏梅;周懋昌《赏读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二十四字生平论》(《名作欣赏》1993年第3期),认为其不仅展示了苏轼一生仕宦生涯的轨迹,亦体现了诗人执着追求的艺术风格。《宋诗鉴赏辞典》对袁陟《临终作》进行分析,并与秦观《自作挽词》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思想、艺术上的不同。这类研究应该是临终诗研究中成果最多的一类。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官员履历造假缘何屡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