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矛盾视角看杨志理想破灭的哲学必然

2018-03-22 12:03王丽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主要矛盾

王丽

摘 要:运用《矛盾论》中辩证唯物法哲学原理,解读《水浒传》中的矛盾斗争,是一种跳出中文惯常视角而进入哲学视野的有趣尝试。本文试以《水浒传》第十六回为例,从矛盾的基本法则来探讨杨志丢失生辰纲,走上理想幻灭绝境的必然性。

关键词:矛盾的普遍性 内因和外因 对立统一 主要矛盾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人物鲜活,情节完整,矛盾冲突激烈,环境刻画到位,即使抽离出来,也称得上是一篇精致耐读的短篇小说。

本回目,从天时、地利着墨,刻画人物与环境的矛盾;也从敌我双方入手,叙写人与人的矛盾。其中,前者居次,后者为主,但次要矛盾却是主要矛盾尖锐的触发条件,不可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写天时,按时间和天气分别展开

1.写人与时间的矛盾,極为俭省

只用一句:“此时正是五月半……杨志一心要取六月十五生辰,只得在路上趱行。”单把两个时间摆在一起,突出紧迫性。

2.写人与天气的矛盾,不吝笔墨

先看直接描写,形式多样。

简要概括:“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从景写热:“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从人写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从物写热:“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从歌写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再看间接描写,变化多端。

一是借人物之言写热:比如虞侯说“热了行不动”、众军汉说“天气热,晒杀人”、老都管说“热了走不得”、那七人说“当不过这热,待晚凉了行”、挑酒汉子说“热了在此歇凉”。

二是借人物之行写热:“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

三是通过人物的心理写热:“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杨志与厢禁军的冲突起于热,一行人要吃酒,中了计也是起于热。

(二)写地势,通过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直接写:如“一站站都是山路”,点出艰难;“当日行的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暗示凶险。

间接写:借人物之口道出凶险。杨志说:“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地方,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只因道险路难,增添诸般难处,衍生诸多纷争。

毛泽东的《矛盾论》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杨志一行,不得天时,不逢地利,便只得落入矛盾旋涡之中。而杨志并未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精心准备预案。偶有丝毫懈怠,存须臾侥幸,局势就脱离了他的掌控。

恶劣环境制造出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引起读者对故事走向的期待。

人与人的矛盾则复杂多变,不可捉摸,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在各种矛盾中居于主要矛盾的位置。“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加以重点分析。

文中,人与人的矛盾有两方面,一是劫纲的晁盖一方与护纲的杨志一方的矛盾,这属于敌我矛盾、生死矛盾;二是杨志一行的内部矛盾。“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如果仅从事理来推论,后者显然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它原本可以调和,并不像前者那样激烈到必须以命相搏。“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的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杨志一行内部不和,本是非主要方面的矛盾,怎么就转化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确定了杨志的失败呢?作者写杨志一行内部矛盾,按地位高低分三类展开。

(一)众军汉VS杨志

作者写来变化多端,摇曳多姿。请看:

“厢禁军……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只写众军汉挨打,不写反应;不久,杨志仅大骂“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作势要打。众军尚未挨打,已生怨心;之后,“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呐呐地怨怅”,再遭赶打,已然口出怨言;再其后,“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这时,痛打之下,已有个别被动反抗;到后来,杨志喝道:“一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众军汉一齐叫将起来,分明是主动抱团反抗了。喝骂无果,杨志只得调过朴刀杆便打。这次第,从藤条到朴刀杆,武力升级,矛盾再难缓和了。

真是:鲁莽杨志,不恤下情,一味打骂惹众怒;粗野英雄,不顾民意,只知责罚失人心。

(二)两个虞侯VS杨志

因其身份尊于众军汉,所以杨志并无责打,多是喝骂。

从一开始,杨志嗔怪:“你两个好不晓事!……”那虞侯便敢还口:“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恁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到腹诽:“这厮不值得便骂人!”再到告状:“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会做大!”直至怂恿、挑唆: “相公也只是个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到最后,更是对杨志全然不屑:“我见你说好几遍了,只管把这话来惊吓人!”

真是:奸佞小人,惯能拖人后腿;狭隘之徒,喜作挑拨离间。

(三)老都管VS杨志

一开始,这老奴还顾及相公吩咐,隐忍着不和杨志翻脸;之后,遭杨志抢白:“你也没分晓了!……”他就言语示威:“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直接端起架子,用行动违拗;后来,干脆撕破脸皮,直接开骂:“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

真是:托大奴才,狐假虎威,常怀二心难成事;肖小鼠辈,狗仗人势,定坏一致岂作为。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杨志的阵营从内部分裂之后,就彻底失去了抵御能力。原本势均力敌的双方就呈现出一面倒的态势。

仔细分析杨志一行的构成,可以料知其分崩离析势在必然。杨志是此行全权责任人,按理说从众都得以其马首是瞻,但实情却全非如此。

因为多了老都管和虞侯,杨志在行使权力时颇受掣肘。金圣叹评点这一回书时说:“夫一夫专制,可以将千军;两人牵羊,未有不僵于路者也。”事实证明果不其然。

如果杨志善于玩弄权术,自会将老都管抬举起来,假其口行己令。但杨志空有过人之勇,却无用人之智。他天真地将梁中书的交待奉为令箭,一路上全凭自己行走江湖的经验安排行止,从不和老都管有半句商量征询。

从杨志来说,这一行干系全在己身,他这么做理所当然。但对于久侍权贵、狐假虎威的老奴才,杨志便是做大,自然会“看他不得”。

起始阶段,老都管尚能隐忍不发。当两个虞侯受了杨志的责辱向他投诉,众军汉受不住楊志的逼打向他叹苦,这个早就心怀不忿的老奴就撕破伪装跳出来干涉杨志了。奸猾的老奴说话行事不仅不替杨志出力,还拉拢余众。不说早就跟他狼狈为奸的两个虞候,就是众军汉也从他对杨志的掣肘中寻得了胆量,违抗、顶撞不断升级。发展到后来,老都管更是干脆和杨志撕破脸皮,声色俱厉地斥责杨志是个“遭死的军人”,是得相公抬举的“芥菜子大小的官”,怎敢在他这个原先“太师府的奶公”,如今“相公家的都管”面前“恁地逞能”?

当这个跳梁小丑从幕后跳到台前,杨志的领导权已告名存实亡,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杨志并非有勇无谋的莽夫,这从他处处提防、时时谨慎可以看出。但他为何处理不好与手下这一行人的关系呢?这与他的遭遇不无关系。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一心想报效朝廷,以博取封妻荫子,但误失花石纲后,又怒杀了牛二,吃了官司,发配大名府,被别有用心的梁中书利用,不仅免于刑罚,而且当上了提辖,还得了梁中书“太师跟前重重保你”的许诺,失意的杨志于是重新找到了得志的希望。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杨志一心要完成梁中书的托付,以图东山再起。但他急功近利,做事从自身立场出发,对手下理不理解、支不支持全然不顾。勇武之人必有粗鄙之处,最终,他被完全孤立。

本文围绕生辰纲叙写双方的智斗。晁盖等人主攻,杨志一行主守。交战双方,要想取胜,天时、地利、人和都应详加考虑。

从杨志来看,天时不利,地势不利,更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和,其败局不言而喻。而从晁盖方来看,敢冒杀头之罪的他们定然团结一心,人和在握。对杨志不利的天时、地势则全是他们计策得以实施的有利凭靠。这样一来,斗争结果哪里还有悬念?

按照传统小说花开两枝、各表一朵的写法,作者应该平均笔力,分别交待。反观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避开斗争焦点、矛盾中心,用大量篇幅单写护送一方的行程作为,而矛盾对立面的夺纲一方,直到故事叙述过半才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出现。如果不是文末补叙,读者甚至不知道夺纲者谁,用计者何。读后掩卷,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他用最简省的笔墨揭示了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读者却唯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得不服!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施耐庵.水浒传[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主要矛盾
巧抓主要矛盾,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正确处理关键与次要间关系是确保航天装备质量的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