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主体 建构语文生本课堂

2018-03-22 11:49张军元
考试周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主体性初中语文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灌输式的教学,将课堂变成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生本课堂。构筑生本课堂的重点包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等。通过这些方法不仅能展现学生的差异性,更能激活学生情感,能有效构筑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主体性;生本课堂;初中语文

生本课堂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氛围的人文课堂,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善待学生,积极组建学习共同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要让教学变得更有效,也要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各种教学措施积极构筑生本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一、 珍视个性体验,尊重差异

体现主体性的生本课堂首先是一个忠实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语文课堂。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珍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学习体验,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谅学生,理解学生,并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展现济南的美景,体现出自己对济南的喜爱之情。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将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个性化体验,谈谈自己认为文章中哪些句子写得最好,为什么好,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如有学生的能力比较强,提出:“我觉得‘卧这个词用得十分好,因为这里用了拟人的方式,写出了人情味。”教师进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个字能给读者怎样的感觉呢?”学生感受后提出能给人安宁、安静的感觉,还能说明雪的量不是很多,所以村庄依然“卧”着,并未完全被覆盖。学生受到了教师的启发,不仅说出了文本的表现手法,而且还谈了阅读感受。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用更明显的语言指导其如何展开鉴赏,如:“大家想一下睡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为何作者将小山比喻成摇篮呢?小山和摇篮有什么共同点?”这样的教学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会更有效。

学者金力东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生本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得当,让学生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发挥和展示,促使各种对立面得到转化。这样学生的学习心理会得到一定的调整,最后日渐趋于平衡发展。这样便能让课堂在展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同时也得以集中,然后再次趋于多元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 开展探究活动,拓宽空间

要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个性化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学习空间得以拓展。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探究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拥有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促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探究。

在学习《散步》一文时,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进行分析,说出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如文章中提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以让学生探究一下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教师让学生首先从文本的角度入手思考,对于作者来说,这样的场景实际上就是整个家庭的象征,作者认为家庭对自己很重要,因此觉得是整个世界。继而教师又引导学生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下去探究。学生在自主阅读了一些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关的文章后提出了自己的探究发现,认为文本中的句子体现了一种家庭的责任感,“我”要赡养老人,也要照顾孩童,这样一个和谐而有序的家庭正是中华儒家文化传统价值观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现之一,而作者的家庭之和谐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这篇散文中隐藏着和中国文化有关的深层次的东西。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使用网络等高科技的渠道,尝试收集更多相关资料,让探究活动变得更加高效。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及时肯定并鼓励学生有创意的探究方案,这样便能培养出更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三、 放飞不羁想象,激活情感

想象是一种十分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了深情的文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思考自己在当时的情境下内心会展现出怎样的变动。教師鼓励学生尝试将自己想象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在此过程中和作者进行情感共鸣。如有学生在想象后以《命运和情感》为题进行创作,写了自己阅读文章后的感觉:“和某些作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相比,作者的内心是真的痛苦,谁能遭受如此的命运而麻木以对呢?更残忍的是,苍天将母亲也从他的身边夺走了。然而,这却让他冷静了下来。冷静而冷漠,从此,面对残酷的世界,他不憎恶,也绝不放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文本有了更多了解。

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多元对话的过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而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最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的思考和剖析更为深入。

学者杨济乾在研究生本教育时提出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全面依靠学生,要在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高度尊重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构筑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济乾.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7(21).

[2]金力东.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本”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作者简介:

张军元,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主体性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