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2018-03-22 12:55王双双
魅力中国 2018年44期
关键词: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王双双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通过我党对社会发展程度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新论断的提出也为以后的发展端正思想认识、指出工作重点、汇聚了人民力量,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判断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个新时代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我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同时,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主要矛盾是我党制定大政方针的主要依据,是以后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指引。新矛盾的提出,指引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探寻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一、新变化新论断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过去五年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的深刻总结,也是对40年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发展突出问题的精准对焦,对人民利益需求的切实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拥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辩证正关系出发,深入分析了社会发展過程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大根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毛泽东也主次矛盾出发,深入阐述和分析了社会矛盾运动思想,写出了经典著作《矛盾论》。这些经典著作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尽管有许多经典著作对社会根本矛盾和主次矛盾有深入的阐述和分析,但目前理论界对社会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却缺乏系统的论述,即没有从理论的层面深入阐述为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却经历过多次变化:1956年党的八大表述“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整个社会主 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1981年又延续36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则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3]因此,作为根本矛盾外化形式的社会主要矛盾,要从根本出发,结合其特定的社会形态,才能分析两者内在的逻辑联系。

1、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人民需求的地位、结构与层次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根本矛盾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转化而外化为社会主要矛盾。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其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讲,两者都是人民的需求与社会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转化就是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讲,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最高目标,就要从人民的需求和社会供给的关系来分析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把促进生产力科学发展从而不断改善供给质量和效益作为根本途径。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克服人民内部矛盾的最高目标这一论断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现实的人。这种现实的人,其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并且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要实现现实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满足其自身需求。其次,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因此,应该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这也是执政党和国家的核心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个体的需求是多元的,在每个单元内又有不同的需求层次。人往往是先追求物质生活,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就人民需求与生产力来讲,生产力即是满足人民需求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新需求产生的重要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民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非精神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时,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以此带来滞后的精神文化需求急需向更高层次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4]

2、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生产与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强调,研究任何问题最重要的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除此之外,还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求侧,另一面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与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矛盾的外化形式,而且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可以说,生产力既是社会根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和文化上的需求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生产和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社会矛盾就得不到化解。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正是造成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除此之外,生产力的发展会刺激人民群众产生新的需求,这些新需求推动着生产力向新的水平层次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此,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5]解决目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克服社会主要矛盾,为促进社会进步找到正确出路。

(二)现实依据

从建国到基本建成小康社会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为我国总体社会生产力较低,其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基本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供给不匹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总体上可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发生率等指标可以看出我国曾经因生产落后而带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将彻底解决。就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位于世界第二,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我国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我们不能只简单的看经济总量,更要关注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从积贫积弱向基本小康的转变,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根据十九大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 以下,我国有望实现到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上实现满足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的目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步入了社会的前列,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早期社会主要矛盾得以化解。

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发展到对美好生活的全面向往,已经从追求物质生活发展到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而目前我国在五大领域之间、城乡发展之间、不同社会阶级之间存在极大的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社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等等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阻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抓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工作难点和重点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社会发展状况、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把握,做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性结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不仅遵循着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同时对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工作方向。

(一)端正了发展道路上的思想认识

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党站在国情、党情的新高度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重大论断。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之前的矛盾完全得到解决。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需求已经发展到法制、民主、公平、正义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出现了更进一步的问题。可以说,旧的发展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已经凸现,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6]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注意基本国情的不变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需要变的时候不能因循守旧,变的同时也应该以不变为基础,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根本国情,否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则会倒行逆施,走向错误的道路。在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这一基础之上提出的主要矛盾转变这一论断,其有效的规避了仅仅强调变和不变这一错误的思想,把握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依据,不断创新。

(二)指出了以后的工作重点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论断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新的社会发展状态、人民需求的转变。首先,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延伸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环境等多个方面,要求的层次也更高、更广。其次,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但却不能满足人民对于品质和精神更高层次的追求。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也是我们当下的工作重点和最重要的任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工作重点要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社会发展中深入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具体实施上就是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向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丫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的大繁荣。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除此之外,还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发展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大力提升效益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广大人民的幸福感。

(三)汇聚了人民力量实现新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我们进行美好生活的建设,正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需求,实现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领域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我们用美好生活这一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方面的概念来诠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加贴切人民的利益诉求。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把人民群众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提升人民对新时代、新发展的向心力。同时,主要矛盾变现出了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完善对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阻碍,其激发了人民认识和改进的决心,彰显了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我党更加能够凝聚人心。除此之外,强调我国基本国情没变,以此提醒人民群众我国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继续发展社会生产、补短板,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活力,为现代化建设增添新动力。

参考文献:

[1][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余源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再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5)

猜你喜欢
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浅谈俄罗斯“茶”文化及其在俄语中的反映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现代汉语外来词的汉化及新变化
亚投行成立与国际关系局势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