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的疗效观察

2018-03-23 02:04陈圣丽黄兹高
西南国防医药 2018年3期
关键词:利培强迫症治疗师

陈圣丽,黄兹高,洪 亮,林 荫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高且病程长,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OCD相关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由于OCD临床症状多变,并且病理生理机制不明,其疗效受到一定的限制[1-2]。利培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之一,并且能够增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OCD的疗效[3-4]。本研究探讨了利培酮联合CBT联合治疗与单纯CBT治疗OCD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OCD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 2016年中国 OCD 防治指南中OCD诊断标准[5];(3)治疗及随访依从性好,能够配合完成评定量表;(4)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96例入组,根据患者入组时间先后依次编号,采用奇偶数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5~78(57.8±20.8)岁;OCD 病程 6 个月~6 年,平均(3.6±2.2)年。联合组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6~78(58.5±20.2)岁;OCD 病程 6 个月~8 年,平均(3.8±2.6)年。两组年龄、性别、治疗前耶鲁-布朗OCD量表(Y-BOCS)评分、OCD病程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由精神科医生担任治疗师,采用医患一对一方式给予CBT治疗,60 min/次,2次/w,疗程12 w。CBT主要内容包括:(1)心理疏导:治疗师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的不适,熟悉每位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可能原因,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理解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培养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认知治疗[2]:治疗师了解患者的强迫观念,主要包括完美主义、对危险的过度估计及无法承受、夸大的责任感、过分控制思维等,引领患者发现产生强迫观念的原因,帮助其识别并矫正对强迫观念的认知歪曲,达到重新认知、改善行为的目的;(3)暴露与反应预防[2]:治疗师首先了解引发患者强迫症状的场景,使患者真实或想象暴露于这些场景中而避免产生强迫行为,使患者逐步适应这种场景,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联合组在上述CBT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培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09)口服治疗,起始剂量1 mg,2次/d;第2 d增加至2 mg,2次/d;如能耐受,第 3 d增加至 3 mg,2次/d;此后维持此剂量,直到疗程结束。

1.3 疗效评定标准[6]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12 w 时,测定患者 Y-BOCS 评分[6],Y-BOCS 得分<8分为治愈;较治疗前得分降低>50%,但未达到治愈标准为显效;降低25%~50%为有效;<25%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均完成为期12 w的疗程。治疗后4、8、12 w,联合组治愈率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1)。

2.2 利培酮不良反应 联合组48例均能够耐受3mg/次,2次/d的剂量。服药期间,有8例出现失眠,6例出现头痛,2例出现焦虑,1例出现恶心,所有不良反应均呈一过性,可自行缓解,不影响继续用药。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CBT是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他人和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来改变患者不合理认知的心理治疗方法,具有短程有效、结构化和操作性强等优势。含暴露与反应预防法的CBT治疗,是目前治疗OCD的常用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7-9]。本研究CBT是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应用认知疗法改善和矫正OCD患者的强迫观念,同时采用暴露与反应预防缓解患者的强迫行为。结果显示,单纯CBT治疗OCD12 w后,有效率达87.5%,与文献报道相近[10],但其治愈率和显效率均不太理想,分别为12.5%和29.2%。可见,CBT治疗OCD的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利培酮作为苯并异恶唑衍生物,与5-羟色胺-2受体及多巴胺D2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利培酮能够增强舍曲林、帕罗西汀等抗OCD药物的疗效[11-12]。本研究结果发现,利培酮联合CBT治疗OCD的治愈率和显效率均较单纯CBT治疗显著升高,表明利培酮可提高CBT治疗OCD的疗效。

利培酮的主要副作用包括失眠、焦虑、头痛、口干等,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疲劳、注意力下降、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性功能障碍等,还可出现椎体外系症状、体重增加、肝酶升高等。本组资料显示,OCD患者对利培酮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且均为一过性,表明利培酮联合CBT治疗OCD安全可行。

[1]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2016(精编版)[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49(6):353-366.

[2] 王渊,王振,肖泽萍.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11):1044-1047.

[3] Hegde A,Kalyani BG,Arumugham SS,et al.Effectiveness of risperidone augmenta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experience from a specialty clinic in India [J].J Clin Psychopharmacol,2016,36(4):381-384.

[4] Foa EB,Simpson HB,Rosenfield D,et al.Six-month outcome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augmenting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with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or risperidone in adul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JClin Psychiatry,2015,76(4):440-446.

[5]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59-63.

[6] 王斌,卢庆华.舍曲林合并利培酮治疗强迫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0(28):88-89.

[7] 李杰.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强迫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42-44.

[8] Vyskocilova J,Prasko J,Sipek J.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pharmacoresistant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J].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16,12:625-639.

[9] 陈晓慧,孙海莲,苗文哲,等.认知行为治疗改善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4):314-316.

[10] 佟歌.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8):120-121.

[11] 刘松华.舍曲林联合利培酮治疗老年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158-159.

[12] 徐瑞华,张爽,黄小振.帕罗西汀联合利培酮治疗强迫症临床对照观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4):148-149.

猜你喜欢
利培强迫症治疗师
2022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火热招生中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2019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沙盘游戏治疗师的成长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
认知行为与利培酮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22例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