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2018-03-23 11:55阎岩
文教资料 2018年31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阎岩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方式进行了变革性重组。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些大学生,他们个性鲜明张扬,被互联网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面对如此不一样的教育对象,高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辩证地看待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与冲突,寻找切入点将两者更好地契合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建立“学校—社会—政府”三级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大思政格局。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大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一种思维范式的革新。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他们的行为习惯、认知模式被完全颠覆。“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当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结缘时,我们要主动迎上,适应新常态,将互联网思维和规则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优化教育理念与方法,赢得思想引领的主动权。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带来冲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互联网思维不断进行碰撞。1994年—1999年的初步探索阶段,人们对互联网持有保守回避和观望态度,更多地关注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2000年—2004年的快速成长阶段,人们开始正视并积极应对,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刘梅首次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复旦大学包涵创新方式方法,以网络周记形式对话大学生。2004年至今的全面深入阶段,人们已经适应互联网思维,在学科构建方面的理论探索不断深入,在重大实践问题的有效解决上不断突破。2009年微博出现,2011年微信诞生,2012年“慕课”上线,2013年来APP爆发式增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与变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和网络宣传思想工作,下发了一系列文件。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并建立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现阶段,各高校主动占领微阵地,比如人民大学创立“别笑我是思修课”微信公众号,燕山大学开展“红色旋律”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學,上海交通大学建立22个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室,华南师范大学成立“青网工作坊”、“易班推广计划”等,用网络语言平等对话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逐渐趋于成熟。

二、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突与融合

(一)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新特点。

1.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认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并开展相互交流,这使得以往的、统一的思想教育方式面临新问题。当代大学生更在乎良好的个人体验,他们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展开学习和生活,在线上表现得十分活跃。教育主体不单纯依靠高校教师,各级各类的媒体平台也参与其中,教育形式更是从传统的“一对一”变成“多对一”或“多对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实现了良性的互动。

2.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凸显权威意识,社会精英、领袖人物、专家学者等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以往的时空局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尊重客户体验,注重情感诉求,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提倡创新性思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思维的关系。

1.网络的工具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之间的矛盾辩证统一。网络本身不具有意识形态,但会被各大利益群体操控利用以达到意识形态输出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两者之间既矛盾又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网络技术是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2.大学生的碎片化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统一。网络的即时性与便捷性,使得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往往首选的是网络搜索,这种微阅读模式带来的是碎片化的认知,缺乏动态的、全面的分析,影响大学生的整体认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趋利避害,利用大数据对思想政治进行量化分析,形成新的“思想政治镜像世界”。

三、培育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态

互联网思维,即“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来进行思考创新的思维方式”①。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已经普遍形成了互联网思维,教育工作者在一定意义上讲还处在“前互联网时代”,这就难免发生错位和偏差。如何以互联网思维改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代需要,适应学生特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全民“互联网+”思维,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等教育培养新时代人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生产关系的改变则需要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购物无时无刻不依靠网络平台,他们更愿意在虚拟的第二空间述说情感,发表意见。“青年的价值取向确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历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争夺对象,谁抓住了青年学生,谁就把握了未来的主导权”②。大学生正处在豆蔻年华,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一些人容易受到多元价值和负面新闻的迷惑,如果缺乏科学的、主流的价值观引导,就会出现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判断模糊、功利主义倾向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善用互联网思维和精神,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准确掌握“互联网思维化”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开放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讲述通俗易懂的故事,把高深理论转变为“具体案例”,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坚持交流互动的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心入脑”。

(二)加强顶层设计,打好组合拳,形成“学校—社会—政府”三级联动的协同育人大格局。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类社会正在步入协同共享、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杭州“城市大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打破条款分割,集小智为众智,然后由众智变为智慧,小聪明才能变成大智慧,城市大脑正是给各个数据之间建构起信息传递的桥梁,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流动。同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也是一样,多方主体各自为政,信息流动不充分,数据掌握不全面,协同性、一体化的格局尚未完全建立。

1.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挥网络育人功能。要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实现互联互通;积极引导师生参与网络文件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规律和技术的学习,实现同向同行。以此为基础,笔者认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党委要肩负起领导责任,切实形成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教师积极参与的局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建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平台,提供互动交流和碰撞思想的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度;打通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建设两条线,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提升高校教师网络专业素养,运用“众筹”理念推动高校辅导员或学生工作微信联盟的建立,等等。

2.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全民“互联网+”思想,主动研究青年关心的问题和诉求,加强社会研究机构与高校的合作,运用大数据等智能化分析手段,建立高端、完备的高校思想工作大数据资源,实时关注、监测学生思想动态,撰写专业性的研判报告,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教育。

3.政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和顶层设计者。政府要建立健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网络内容的审查力度;加强舆情监控和引导,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开设政府公众号,搭建交流平台,将党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政策和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三)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自互联网接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二十多年来,学术界的态度从回避到观望再到主动迎上,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已经建立起一支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呈现出了富有生命力的发展态势。现阶段,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更加紧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更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阶段,为学科化建设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同时,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向学科层次提升和发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共同心愿。

注释:

①黄相怀.善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中国政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6).

②苏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报,2015(2).

参考文献;

[1]龚小平,黄洪雷.近年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2]白洁.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2).

[3]陈华栋.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2).

[4]王学俭,冯东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挑战·保障[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5]卢秀峰.大学生碎片化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及化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

[6]马林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与辅导员核心能力的提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0).

[7]刘超.运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8]孙兰英,陈嘉楠.互联网思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此文为校级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13-08)。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