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带村:旅游扶贫富一方群众

2018-03-25 06:16方亚丽
当代贵州 2018年42期
关键词:梵净山侗寨土家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方亚丽

江口县依托梵净山优质旅游资源,通过抓好景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村寨脱贫致富奔小康,走出了一条“景区带村”的旅游扶贫新路。

唱起土家的放牛歌,跳起土家的摆手舞,喝起土家的铛铛酒……10月12日,记者走进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游人如织。随着夜幕降临,村子里文化展示广场上燃起篝火,一场土家文化的歌舞再一次上演。

近年来,江口县依托梵净山优质旅游资源,坚持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按照“建一个景区、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通过抓好景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村寨脱贫致富奔小康,走出了一条“景区带村”的旅游扶贫新路。

引一批企业 破 “山上热, 山下冷”

江口县境内梵净山脚下,寨抱村村民沿太平河两岸居住,行驶在这条约10公里长的通村公路上,一栋栋整洁的侗家小楼错落有致地立于道路两旁,像在对来往的游人列队欢迎。

“原来多数村民都住在山里,直到金奥公司来开发亚木沟,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大家搬出来,一起发展乡村旅游业,才有现在美丽的村寨。”寨抱村村支书李世久说,寨抱村内的亚木沟峡谷总长50公里,是探险、觅奇、寻幽及休闲养生的绝佳之地,一旦开发便能与梵净山相呼应,更加丰富江口的旅游线路。

近年来,为解决梵净山旅游线路内容单调、方式陈旧以及周边群众分散建房等问题,江口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开发新景区景点,以此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业。而李支书口中的金奥公司正是其中一家旅游开发企业。

金奥公司,全称是江口金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营旅游景区开发及管理、餐饮、中药材种植及销售、民俗文化展示及表演、旅游纪念品销售。

“2011年正式签约动工,分三期建设。2015年就被评为4A级景区,凭这里生态资源优势,我们是很有信心的。”金奥公司董事长董富元说,在旅游建设上有效地让当地群众参与进来既降低运营成本又能改善当地经济,不失为双赢的选择。

“村寨美了,游客多了,农家乐火了,日子越来越好了。”李世久告诉记者,在亚木沟景区项目的带动下,目前全村发展农家乐共66户,从业人员200余人。

江口县采取“以企带户”“以景带村”的模式,以梵净山景区为龙头,按照“旅游企业+村两委+农户”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创办餐饮住宿、文化展演、乡旅体验等旅游服务项目,带动当地整村发展,打破了曾经的“山上热,山下冷”“旅游火,群众穷”的窘境。2016年,梵净山景区成功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特色乡村游 活一带经济

距离江口县城4公里的云舍村,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土家族聚居地,素有云中仙舍之称。近来年,江口县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目标,按照留旧修旧的原则,不断完善村中基础设施,充分挖掘村内神龙潭、云岩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和土家筒子屋、古法造纸坊、云舍土家民俗风情表演等特色旅游文化,着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

如今,在云舍,村民除开民宿农家乐外,还将自己熟悉的古法造纸、民俗歌舞表演融入其中,同时销售土家风味美食以及土家的手工艺品,以此带活当地经济。

江口县依托梵净山的旅游资源,在境内高起点打造了寨沙侗寨、云舍等一批乡村旅游扶贫试点,以典型引领乡村旅游扶贫,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图为云舍风光。(江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天演出了三场。过去,没有演出的时候就带着妇女们做手工,没想到自己平时做衣服的腰带也能挣钱。”曾金钗是云中仙舍演出队长,她说组建演出队十多年,最大的感受是妇女的地位在提高,素质在提高,对文化的理解在提高。现在,她们20人的演出团队除了在村里固定演出外,还时常被邀请到周边各大景区进行演出。

旅游一直是江口县的龙头产业。当前,江口县全面发展以梵净山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高标准编制《全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50余个特色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优秀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把更多的游客留在江口,带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带活地方经济,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走上致富路。

截至2017年年底,江口县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2个;乡村旅游接待475万人次,收入6.76亿元;旅游产业覆盖7207户25554名农村人口,带动人均增收4380元。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农村脱贫的重要产业。

精品农家乐 富一方群众

在距离云舍村13公里的寨沙侗寨,刚下过雨,四周云雾飘渺,青山绿水间木楼错落有致,一条弯弯的小溪穿寨子而过,犹如一幅世外桃源山水画。

“这两天稍微人少点,可以睡到早上7点再去买菜。”47岁的杨元菊在寨子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自家后院为今天的客人备菜。

杨元菊的农家乐是一个两层带院子的小楼,餐饮可以同时摆十桌。她告诉记者,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她每天凌晨4点就要去买菜,还要再请6个工人。

随着梵净山申遗成功,旅游更加火爆。寨沙侗寨75户农家乐床位、餐饮几乎天天爆满。

而在十年前,这些敞亮温馨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楼庭院,都曾是一个个黑黑的小木屋。“里面黑乎乎的,全村寨人都是住着这样的黑木屋子。”在杨元菊家长期帮工的夏用发回忆说,当时一家4口人挤在一间破烂木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还会为了吃饭发愁。

2011年,江口县决定利用寨沙侗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高起点打造乡村旅游扶贫试点,以典型引领乡村旅游扶贫,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由此,寨沙乡村旅游开发正式启动。

如今,寨沙侗寨内设有2500平方米的大型文化广场、民族风情表演场、侗家钟鼓楼、民族博物馆、侗家食坊、1500米长和3米宽的流水景观、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每日可接待800余名游客吃、住。通过发展侗族文化旅游产业,侗寨群众可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近年来,江口县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在旅游景区景点周边发展精品民俗、乡村旅馆和农家乐,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品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2014年以来,江口县农家乐从190家发展到318家,乡村旅游户均年收入从3.2万元提高到10万元以上,带动贫困人口5649人,辐射带动2万多人增收致富。

猜你喜欢
梵净山侗寨土家
大自然的魅力:贵州梵净山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侗乡端午粽飘香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世界只有一座梵净山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侗寨春晓》创作浅谈
铜仁:“世界公园梵净山”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风情风光都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