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坑,我们这样玩!

2018-03-25 01:52四川省乐山市实验幼儿园徐会容
学前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呼啦圈水坑滑梯

□ 四川省乐山市实验幼儿园 徐会容

雨后清晨,清新的空气弥漫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昨夜的一场雨让操场的一角囤积了几汪清澈的水坑,这些小水坑恰恰在我们早操场地旁。不知道小朋友们会和它们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案例1小水坑里“踩高跷”

早操的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果然发现了这里的水坑,围在水坑旁跃跃欲试,准备往水里踩。我连忙过去,惊讶地说:“孩子们,我看到你们准备踏进水里。”彤彤说:“对,我们想踩水。”旁边的馨锐说:“可是这样鞋子会打湿的。”这时大家停了下来,只是用脚尖小心地沾了沾水。我说:“你们很想踩一踩水,踏一踏水花,可是又担心鞋子会湿掉。”大家点了点头,没有往水坑里踩,而是陆续走开了。

没过多久,我发现水坑边又热闹了起来,原来是孩子们在水坑里玩起来了,气氛很是热烈。我走过去一看,他们把操场边的体育器械——高跷踩到脚下,在小水坑里走了起来,这样既可以下水,又不会打湿鞋子。这真是个好办法!大家七嘴八舌地告诉我说,这是子于的主意。我赞赏地说:“哇,我看到你们踩着高跷在水里走!”子于说:“对,这样我们的鞋子就不会打湿了,因为脚被抬高了!”

案例2水里的圆圈圈

孩子们踩着高跷在水坑里走来走去,大家随着踩水的节奏欢快地喊着:“圆圈圈、圆圈圈、圆圈圈……”我走近一看,只见大家轻轻一踩,水面就荡出一圈圈波纹。于是我也踩着高跷和他们一起走、一起喊。忽然,一涵停了下来,指着我的圆圈和她的圆圈说:“徐老师,你看!它们碰到一起了!”我说:“我也看到啦,我的圆圈碰到了你的圆圈。”一一接着说:“可是后来圆圈都不见了。”我说:“是的,它们碰到一起后就慢慢消失了。”一一说:“因为它们变得很大很大了,就看不见了。”

讨论中,好几个孩子都对水里的圆圈产生了兴趣,大家尝试变化位置和方向,观察水里的圆圈会有什么变化,还尝试用力踩水,看会不会让圆圈变得更大……

案例3体育器材下水啦

小泽将球丢进了水里,大家踩着高跷在水里踢球。“我看到你们把其他体育器械放进了水里玩。”我说。一会儿后,贵姐姐和欣彤将呼啦圈也摆在水里,大家踩着高跷在呼啦圈里跨进跨出;噜噜把呼啦圈立在水里转动,给大家来了个水上转圈表演。

为水坑“加点料”的活动越来越热烈,有小朋友把梯子抬过来放进了水里。浩轩说:“我们在水上搭一座桥吧!”“你想搭一座桥,要用什么来搭呢?”我问。他说:“我要用轮胎和梯子,还有跨栏。”“你想搭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我接着问。准备和浩轩一起搭桥的垄嘉说:“我们要搭一座很长的桥,一直通往滑梯,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从桥上爬上滑梯了。”我总结了他们说的话:“你们要用轮胎、梯子和跨栏在水上搭一座直接通往滑梯的桥,我真期待这座桥!”

大家行动起来,一会儿建桥的“工程”便完成了,孩子们小心地从桥上通过,一直到滑梯上。大家开心地说:“这真是一座水上乐园!”

通常情况下,出于对孩子安全和健康的考虑,老师会让孩子们避开活动场地里出现的小水坑。但这次,我没有阻碍小朋友们对水坑的探索,而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采取了一些支持策略,让孩子们能主动找到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利用身边的材料自主生成游戏。孩子们在对小水坑的欢乐探索中实现了主动学习。在活动中,我采取了以下几项支持策略。

策略1“描述”事实,“重述”问题

当孩子们发现水坑,准备踏进水坑时,我并没有马上阻止,而是描述了他们的行为“我看到你们准备踏进水里”,给了孩子们诉说自己想法的机会“想踩水,但会打湿鞋子。”面对矛盾的孩子们,我重述整理了他们的问题:“想踩水,但又怕打湿鞋子。”背后隐藏着“那该怎么办呢”的问题,激发孩子进一步思考。结果证明即使没有老师的帮助,孩子们也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描述性的语言能自然地把谈话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减轻了“我问你答”带来的压迫感,在这样的语境中,孩子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任何意图。比如,在发现孩子们使用高跷时,我再次描述事实:“我看到你踩着高跷在水里走。”顺着我的话语,孩子们非常自然地解释了行为背后的原因。

策略2用“平行游戏”自然融入幼儿

看到孩子们兴奋地踩着水并喊着“圆圈”时,我选择了以“平行游戏”的方式加入到他们中间,和他们做同样的事情。这一方面能成为他们的玩伴,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式不会干扰他们,能让他们对游戏本身持续保持关注。随着游戏的进行,他们自然、主动地和我交流活动中的发现,并进一步关注到圆圈碰到圆圈后发生的变化。

孩子很专注时,教师最好不要因为着急“传输知识”而打扰他们,而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们遇到问题后主动与教师交流。“平行游戏”让幼儿将老师当做伙伴,主动发起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策略3给予幼儿自由游戏的空间

在帮助孩子们明确游戏意图、支持游戏向更丰富深入发展的时候,教师需要给予幼儿自由游戏的空间,并使用开放性的语言来提示幼儿。比如,有小朋友把球丢进水里玩时,我使用了开放性的语言“我看到你把其他体育器械放了水里”进行提示,把孩子放进来的东西归入了一个大类,激发他们产生联想。此时,我没有为孩子们的游戏设限,提示性的语言暗示了他们还有更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果然,有了这个提示,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利用呼啦圈、梯子等其他材料和器械来生成新游戏。

策略4通过提问丰富计划

游戏中,有孩子提出要搭一座桥,这是一个简单的游戏意图,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帮助他丰富想法、支持并延伸游戏计划呢?我通过“用什么材料搭”和“搭什么样的桥”两个问题来支持他。通过提问,孩子说出了搭桥要使用的材料及桥的最大特征。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孩子捋清了思路,将简单的游戏意图转化为了可实践操作的游戏实施计划,为搭桥游戏能够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这些思考和计划,孩子们才能在短时间内搭建完成直通往滑梯的桥。

孩子们天生热爱自然,乐于亲近自然,小水坑从来都是孩子们嬉戏、探索的乐园。在他们享受水坑嬉戏的乐趣时,作为教师,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阻碍孩子享受快乐的“恶老师”,而能够借助这一系列有效的师幼互动政策,成为孩子游戏的伙伴、观察者和支持者,让他们能够从容自如地游戏,并在游戏中享受主动学习的乐趣。

钱洪来

海森高教育资深导师

海森高国家级课题专家组专家美籍幼教培训专家

老师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支持了孩子的意图,围绕“小水坑”生成了一系列由孩子主导的主题游戏。“小水坑里‘踩高跷’”“水里的圆圈圈”“水上建大桥”等所有的游戏都是孩子们在与水的互动中即兴发起的。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们首先收获的是快乐,其次,不同的游戏情境也为孩子提供了社交、语言、问题解决、科学探索等各领域发展的契机。

在这样的一个主题游戏里,孩子们是导演和主角,老师是配角和道具师。正如老师自己在分析中提到的那样,使用海森高的支持策略,教师不需要挖空心思策划游戏主题、游戏内容和游戏流程,只需要观察幼儿,在恰当的时机以重复、平行游戏、开放性的提问等方式来延伸幼儿的游戏意图,鼓励幼儿自己积极思考与实践,他们在游戏中就能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老师们有了这些策略作为“小帮手”,才能更好地从忙乱中解放出来,从而真正地观察孩子、研究孩子,有效地支持孩子发展。■

猜你喜欢
呼啦圈水坑滑梯
拍拍城市里的小水坑
彩虹
山的呼啦圈
跳水坑
I Like Rainy Days
暑假就像爬滑梯
路上的水坑
系外行星那些事——“呼啦圈”法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