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规划引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03-25 11:14
山西建筑 2018年34期
关键词:规划农村建设

李 亚 春

(沁水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山西 沁水 0482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本人结合城乡规划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相关调研,利用“城乡融合”这个新的抓手,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沁水县城乡发展现状

近年来,沁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一个统领三五支撑”总思路,围绕“2017年贫困县摘帽、2018年整体脱贫”既定目标,以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脱贫增收、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示范县”“2018年最美百佳小城”等荣誉称号。

1.1 城乡规划体系日臻完善

依托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先后编制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十四个乡镇总体规划,完成端氏、嘉峰、中村、郑庄等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以及152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形成了以城镇总体规划为龙头,中心村发展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

1.2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成垃圾堆放场75个,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11座,创建省级达标村251个;继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完成8个行政村实用性规划;集中打赢农村环境整治攻坚仗,推动了全县农村环境大改观大变样。

1.3 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大力推进“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农村人居改善工程,实施18处饮水安全巩固工程,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施清洁能源供暖和改造,完成煤层气入户;完成桃园小区、教育园区保障性住房。

1.4 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迅猛

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以产业带动人口、三产服务业等要素向城镇集聚,进一步稳定煤炭基本面,打造煤层气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历山、柳氏民居、湘峪三都古城等景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肉鸡养殖等特色产业。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无论是县城,还是重点镇,总体上还是规模小、人口少、功能差,辐射带动和吸纳聚集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根据《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年—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以上,2017年实际城镇化率仅为42.85%,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难度较大。

2.2 镇村规划相对薄弱

美丽乡村建设缺少规划依据和支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刻不容缓,村庄风貌和村民住房风貌比较单调。个别乡镇缺乏规划引领,在建设过程中无规划、乱规划、随意调整规划的现象突出,城镇管理权限配置与现实管理需求不相符。

2.3 基础设施欠账不小

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下,农村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仍较突出。

2.4 产城融合仍待加强

对于涉及小城镇土地保障、财政扶持、户籍管理、设施配套等政策力度还不够,在发挥聚焦人口和产业作用方面受到影响,大多数乡村还没有支柱产业,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发展整体后劲不足。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建议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必须要在补齐乡村建设的“短板”上下功夫。

3.1 打基础,抓好城乡规划管理

1)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规划是乡村建设的蓝图,是农村成长的“坐标”,要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山西省2016年—2020年乡村规划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县乡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迅速启动《全县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搞好规划调研、资料收集、编制工作。

2)优化城乡规划体系。以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域乡村规划为指导,对县城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搞好县城交通、排水等近期规划设计,加快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补充完善实用性村庄专项规划,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3)加强乡村风貌管控。严格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各乡镇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集镇、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建筑风貌整治,以公路沿线、中心村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示范点、示范区。

3.2 抓重点,打造特色镇和美丽乡村

1)积极培育特色小镇。紧紧围绕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确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思路,破解“千镇一面”困境,以打造端氏商贸重镇、嘉峰工业强镇、中村旅游名镇、郑村幸福小镇为重点,其他乡镇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实现城镇化。

2)努力打造美丽乡村。按照“一城一带一圈一区”战略布局,加大撤乡并村的工作力度,鼓励向县城、集镇和中心村移民,重点建设“一城四镇”和“30个中心村”,辐射带动沿河沿路132个行政村,确保资金向重点镇、中心村集中。

3)抓好传统村落保护。对已完成的传统古村落项目进行“回头看”,不断完善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开展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完成郭北、窦庄村等保护项目,启动郭南、西文兴村等项目实施,进一步修复传统村落格局和肌理,加强传统建筑改造和利用,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3.3 补短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1)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启动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和治理试点县建设,完成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2016年—2030年),进一步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垃圾治理PPP项目实施,开工建设垃圾中转站,完成标准化垃圾填埋场,投产1个垃圾全资源化处理项目,到2020年,基本建立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

2)实施农村污水处理。深化“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推进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认真开展好乡镇污水管网建设情况摸底调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考虑建制镇驻村地,对于一些人口密集、污水量大的乡镇,建议实施工程式、集中式污水处理,对于一些人口分散、偏远的乡镇,提倡联合建设污水处理厂(站),真正实现区域统筹、共建共享。

3)实施村通提质项目。以“一横六纵三高四循环九外联”公路网骨架为布局,以提升公路技术等级为目标,着力推进县域农村公路路网建设,狠抓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完善提质、窄路基路面加宽、水毁公路修复、危桥加固等工程,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公共交通均等化。

4)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新建县级大水源和管网工程,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工作,利用现有较大规模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尽可能向周边农村延伸供水,加强老化失修村级管网的改造,实现一乡或多乡、一村或多村联合供水。

3.4 惠民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推进农村安居工程。扎实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工作,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把四类重点对象放在农村危房改造的优先位置,做好改造农户信息录入,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到2020年,基本解决困难家庭住房安全问题。

2)开展环境整治工程。集中精力打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持久战,以农村地区“三环三沿”(环城镇、环村、环景点,沿路、沿河、沿沟)为重点目标,以“拆、清、治、整、建”为主攻方向,有效解决违章建筑、乱搭乱建、厕所改造等突出问题,实现城乡面貌大改观、人居环境大变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施气化农村工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建制镇驻村地、中心村、移民搬迁村为重点,加快实施“气化”建设,推进燃气管网进村入户,推广太阳能、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冬季清洁取暖和能源改造,确保在全省率先完成煤层气综合利用城乡全覆盖。

3.5 谋发展,推动产城融合联动

1)促进三产融合。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建制镇为支点、一村一品为抓手,发展中小微企业,着力破解融资、用地等方面问题,搭建起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

2)促进提质增效。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重点培养和引进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重要的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基地。

3)促进产城融合。在培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给予土地指标、金融支持等政策倾斜,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升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工业园、物流园、创业园等产业片区,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聚集、人口集中、要素集约。

猜你喜欢
规划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