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理论的通用技术教学设计初探

2018-03-26 04:36王支勇
新课程(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习者人类

王支勇

(广东省深圳坪山高级中学,广东 深圳)

2018年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针对我国高中教学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的修订恰逢其时。首次把提高学生的技术核心素养作为通用技术课程的主旨,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此次课标的修订必然带来新一轮教学的改革和变化,如何能够把课标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要求落到实处,还需要以课程为载体。而作为一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特点的课程,课程设计中必然穿插各种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探索在活动理论的视角下如何进行通用技术的课程设计。

一、活动理论主要内容

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是当代活动理论的代表人物,它在黑格尔活动思想和进化论基础上,从生物遗传角度分析了人类活动演进过程,进而提出了活动三角模型,如下图所示。活动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真实、非结构、复杂的特点。人类主体的活动一定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的,因此很难理解活动情景外的主体行为。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提出的三角模型描述了活动的主体和共同体成员之间遵守的规则、劳动分工、目的、客体、工具、共同体等要素对活动发生的情景的影响。

图 人类活动的结构

二、活动理论视角下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传授灌输知识、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是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活动理论自产生以来就站在了传统教育的对立面。活动理论是一个描述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教育活动的理论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它很适合用活动理论进行描述和解释。

长期以来,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看作“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条线,经过长期的摸索沉淀,“以教为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通常认为该模式在对行为的矫正、动作技能的学习、客观事实的接受等方面具有优势。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逐渐兴起,它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是它们都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学习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活动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可以把学习者主体与其周围的环境、资源、社会文化等因素联系到一起,这样更加有利于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人类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当今时代要求我们具备对话、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习者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三、案例设计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同时也包括了一些理论课程,相对于实践课程来说,理论课程设计成“活动”不容易。根据活动理论,我们选择《技术的性质》作为主题设计成案例。《技术的性质》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后的第二节内容,学业水平考试中的考查重点,在前面一节的学习中,学生感悟了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对技术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节要学习技术的基本特性。整个课堂“活动”贯穿其中,教师在活动中扮演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活动中充当主体,这样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课堂开始之前,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用课本上的经典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随后巧妙运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手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讨论活动中理解技术的综合性、创新性。最后,播放二战中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之后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感想,让学生在思考中明辨是非,从而在情感上认识到技术的两面性。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学习者人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人类第一杀手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