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网络教研模式构建

2018-03-26 04:37梁丽芬
新课程(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阶实践性教研

梁丽芬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广东 广州)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教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教师人数很少,校本教研难以落实到本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区域教研能使整个区(县)的信息技术教师联结为一个团队共同发展,是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包括教学法、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等的“理论性知识”;另一种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具体情境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教师教育理念和个人经验的“实践性知识”,对教学效果和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教师实践性知识。[1]区(县)教研主要是面向教师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促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生长是区(县)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由于担任的工作繁杂,信息技术教师难以经常集中开展传统教研活动,网络教研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几乎没有技术屏障,且可以使教师跨越时空限制进行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协作交流等活动,成为信息技术学科区(县)教研的重要补充。笔者所在的区域整合了教育网,并大力推动网络教研的应用。在此背景下,笔者作为区域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负责人,依托教育网的学习元平台搭建了学习社区,进行了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网络教研探索。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要素对构建区域网络教研模式的启示

北师大的陈向明教授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要素做了深入的研究,她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至少有4个基本要素:即教师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和教育信念。[2]这4个基本要素的含义是:①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个性化的知识;②实践性知识在教师面临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情境中体现出来;③教育行动中的反思行为可以促进教师对实践性知识进行调整并将知识显性化;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验证了有效性的实践性知识,有机会提升为教师的“信念”,在今后的教育行为中进行运用。

上述4个基本要素带来的启示是,要促使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可以从教师“个体”和“环境”两方面着手:一是必须让教师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当教师处于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将促发教师使用实践性知识,教师通过自己采取的行动和反馈的效果,获得教育教学的“经验”;二是要设置教学反思环节,以促使教师调整和改进原有的实践性知识。

三、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网络教研模式的构建

良好的网络教研环境、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内容、有效的活动方式是保证网络教研顺利有效开展的三个基本条件。[3]

1.良好的网络教研环境

良好的网络教研环境,应该低成本、方便易用,应该要支持资源的上传、管理和共享,应该能满足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的一般需求。笔者所在区域与北师大合作搭建了学习元平台,每位教师可以通过一键登录直接使用,非常方便。通过学习元平台,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资源并进行分享,不同教师可以对同一篇教学设计、案例或方案进行协同编辑、进行微批注和发表评论,原有作者可以对已上传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学习元可以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发展历程动态地记录下来,并开放分享给其他参与教研的成员。[4]综上所述,学习元平台可以为本区域的网络教研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本研究选择学习元平台作为网络教研的技术支撑。

2.结合实际选取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教研主题。

要使网络教研取得好的效果,要先精心设计好活动主题,好的教研主题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要从教师的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对症下药,通过一定的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5]

在教研主题的选定上,笔者通过日常调研发现学科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思维品质不高、作品质量不高的问题,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教师们在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提取了“信息技术课堂高阶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为教研主题。这样得到的教研主题来自于区域教学实际中的共性问题,能够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3.促进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区域网络教研模式的一般过程

围绕着“信息技术课堂高阶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个教研主题,在学习元平台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网络教研模式探索。根据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要素,将网络教研的过程设置为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协同备课、观摩研讨和总结归纳五大阶段,每个阶段的设置都力求教师将个人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实践性知识生成为核心设计相应的教研活动。[6]如下图所示:

促进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区域网络教研模式图

(1)理论学习阶段:此阶段提供一些如“什么是高阶思维”“培养高阶思维的教学策略”等文献,帮助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建立高阶思维培养的理论框架,提升后续教研中课堂观察的效果。具体做法是组织者利用学习元平台发布跟教研主题相关的理论材料供教师们学习,要求教师阅读后要撰写学习心得并发布到学习元中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以此促进教师对高阶思维培养理论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2)视频案例分析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教学案例积累思维培养的方法。为了将教师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组织者在学习元平台发布包含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的教学案例,要求教师观看教学视频案例、记录学习心得并提交到学习元平台供组内成员相互查看并进行交流。为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反思,提升教学案例分析的效果,组织者要设计一些跟教研主题相关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学设计有哪些亮点?思维培养是如何做的?对你的教学有哪些启示?

(3)协同备课阶段:此阶段组织者定下具体的课题,让每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提交到学习元平台,并且要求教师围绕教研主题对相互之间的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微批注和评论等操作。教师们在协同备课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并修正完善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此阶段能使教师对前期的理论学习进行内化和应用,成果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展现出来,协同备课活动能促进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和集体智慧的提升。

(4)观摩研讨阶段:协同备课阶段完成后,组织开展两次观课议课交流活动,以集中教研的形式进行,参与人员包括一线教师和学科专家。大家针对高阶思维培养策略开展课后研讨交流活动,促使教师在行动中反思。此阶段促使教师们对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进行调整和改进。

(5)总结梳理阶段:教师们亲历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高阶思维培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进一步促使教师的“经验”提升为“信念”,要促使教师及时梳理和总结。此阶段要求每位教师将新的感悟和收获记录在理论学习阶段的学习心得中,并通过协同编辑的方式,总结梳理出小组认可的高阶思维培养的策略,也可以分享比较满意的高阶思维培养的课堂小片段。

四、分析与小结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依托区域教育网提供的学习元平台运行畅顺,功能强大,为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教研的主题来源于教师自身教学实践,教师作为活动中的主体,面对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在实践行动中反思。纵观网络教研的过程,首先让教师们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建立理论框架,观摩分析教学案例促使教师反思;然后在协同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吸收来自拓展资源、骨干教师和学科专家的优秀经验和教学策略,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协同备课的最终方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后,又可以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最后的总结梳理阶段促使教师将实践中的“感悟”和“经验”提升为“信念”。网络教研的环节围绕着实践性知识的4个基本要素来设计,通过这样的网络教研模式,教师既提升了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又从相互之间的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反思,将经验转化为可利用的实践性知识,促进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五、展望

本研究基于区域网络实际,选择学习元平台作为网络教研支持平台,依据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相关要素,构建了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网络教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网络教研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高阶实践性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有限图上高阶Yamabe型方程的非平凡解
高阶各向异性Cahn-Hilliard-Navier-Stokes系统的弱解
滚动轴承寿命高阶计算与应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基于高阶奇异值分解的LPV鲁棒控制器设计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