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工科类高校毕业生在辽高质量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8-03-26 15:41宋克勇曹岩龙
成功 2018年2期
关键词:辽宁毕业生岗位

宋克勇 曹岩龙 吴 松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一、辽宁经济振兴的形势需要大量人才

沈阳是东北第一大城市,曾经入围中国最有实力的十大城市。2016年末沈阳常住人口829.2万人,其中在校大中小学生118万,再加上学龄前儿童和退休人员,劳动人口仅为600万左右。当前,全国各省市都在争夺人才,如杭州、武汉、西安等等。2018年沈阳出台“人才新政24条”,大学生毕业5年内首次购房,可获得最高6万元补贴;引进高层次人才,最高获得50万元奖励;高层次人才在沈就医,可在10家三甲医院走“绿色通道”……省内其他各地市也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人才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吸纳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创业就像在辽宁的大地上埋下一颗颗种子,它也许不会马上破土而出,但一定会在辽宁生根发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成长成才、开花结果,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影响工科类毕业生在辽就业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是企业岗位需求相对较少。辽宁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工业基础雄厚。振兴东北,工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产品、提升核心技术、去过剩产能。对我们来说是劣势,一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门槛较高,大部分企业只招收985、211院校毕业生,第二方面这类企业人才流动性差,员工工作稳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很少。二是目前薪资待遇相对不高。高校本科毕业生工资普遍在3500-4500区间,相对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薪资水平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三是非私营经济占比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少,经济活力不足。2016年末,沈阳市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同比下降了11.9%,为129.3万人,约占整个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四是毕业生择业观念问题。目前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多为95后,其父母是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一代,相对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父母普遍希望孩子能够获得一份较高收入的工作,能够到一线城市就业,不愿意到基层和二线城市就业。省内除沈阳和大连外,其他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三、促进工科类高校毕业生在辽高质量就业的措施

1、积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根据高校自身学科优势,结合辽宁经济振兴的形势,围绕“一带五基地”“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

2、围绕企业需求,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掌握毕业生的流向、薪资待遇、工作岗位和发展情况。建立毕业生就业数据库和毕业生企业数据库。根据企业以及毕业生的反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计划,增加企业需求集中的课程和内容。

3、发挥科研优势,吸引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项目丰富,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通过科研促进学生就业。从在研的项目和课题中,筛选适合学生参与的课题和项目,设置科研助理岗位,提供就业岗位。

4、充分利用政策,积极促进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降低学生就业的期望值,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转变学生的陈旧就业观念;鼓励学生报名到村任职,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辽西北计划和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等,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加强考研指导,提高考研报名率,考研上线率和录取率;做好就业服务,举办专场招聘活动,邀请省内优质企业到校招聘;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与省内优质企业联系,建立就业、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省内就业的岗位和实习、实践机会。

5、全面了解毕业生情况,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全面掌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心理状况,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困难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建立毕业生就业台账,及时掌握学生就业情况;建立网络就业交流平台,通过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渠道,随时发布就业信息;就业过程中,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办理手续提供方便,随时接受毕业生就业咨询;实行离校未就业登记制度,促进毕业生在离校后进一步充分就业。

6、关注特殊群体,强化就业帮扶。对就业困难、心理困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台账上的学生重点加强关注,组织党政领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结对子,进行个性化指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教师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充分就业。

猜你喜欢
辽宁毕业生岗位
辽宁之光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辽宁舰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