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思考

2018-03-26 15:41
成功 2018年2期
关键词:信用社农村金融信贷

袁 诚

陕西省信用联社渭南审计中心 陕西渭南 71400

一、面临的形势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重心下沉,重新农村机构设点网点扎根,加之村镇银行、平安银行、淘宝银行、翼龙贷等商业银行、网络金融、民间借贷等对农村金融市场渗透瓜分,失去信贷市场就意味着失去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岌岌可危。农村信用社应该重视发展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精细管理强化风险,加大信贷投放,抢占农村信贷市场,巩固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的领导地位。

二、目前现状及问题

(一)信贷管理水平滞后

1、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信贷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匮乏,业务素质较差,管理水平不高,不能主动了解贷款者的信誉程度、经济实力等关系贷款质量的有关情况。有些信贷人员缺乏吃苦精神,不能深入农村为农户或农村中一些贷款需求客户出谋划策,选择一些好的项目,积极提供有关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贷款的积极投放和存量贷款的有效管理。

2、贷款制度落实不到位。当前农信社在信贷管理制度方面,没有及时有效的构建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对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违规放贷、上级插手信贷、信贷操作“打擦边球”等现象时有发生,进而使其内部管理约束机制未获得有效落实,导致信贷管理氛围逐步恶化。

3、贷后管理普遍缺失。农信社贷款发放之后,通常因为涉及的客户范围广泛,基层信用社和联社内的信贷管理部门均未做好对贷后的严格考核及监督工作,导致相关客户经理缺乏贷款后的监控、监督意识。对贷前调查的工作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简单的认为贷前实施了相应的调查、论证、分析和落实了第二还款的来源之后,其贷款风险必然会由此明显的减少,甚至认为款项贷出后,其资金归为企业或者个人所有,而怎样有效的使用,信用社方面根本无权干涉。尤其是针对那些联社领导所营销的客户,客户经理认为此类客户和自身无关,不敢对其加以管理,导致信贷管理工作的落实不到位。这种重放轻管的理念,成为当下信贷管理薄弱的重要根源所在。

4、办贷手续繁琐,审批流程多。与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或其他网络金融机构比较,农信社办理贷款尤其是质押贷款不但手续繁杂,等待时间长,审批流程多,评估的有效期限与贷款期限难匹配,令很多贷款户望而却步,进而去寻求中介机构办贷。相当部分农户担保贷款由扶贫、粮补等国家政策补贴性质担保,贷款到期由于害怕舆情发生,导致办理贷款时所作的大量担保工作实际成了“无效担保”,众多审批流程由于审批人员多而形成“审批不把关,人多不担责”的尴尬境遇,不禁让人对手续繁琐、审批严是否能有效防范风险提出质疑。

(二)信贷投放“脱实向虚”

当前经济处于下行期,农村经济市场尤其是农户、商户经营困难,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更大,信用社对其投放贷款风险较大,加之贷款问责制度的不切实际,使信贷人员存在“恐贷”和“惧贷”心理,影响了银行对实体企业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一些行社班子认为,个人住房贷款有房屋抵押做保证,贷款期限长,收益稳定,不良率低,风险低,同时,与企业贷款相比额度小、风险分散。出于贷款避险的需要,仍将住房贷款作为营销重点,住房贷款的增长动力未能减少。对农村信贷市场的信心不够,加之近年票据市场的迅猛发展,对传统信贷投放的缩水萎靡无效应对更刺激了一些行社乐此不疲大量投放票据业务的决心,经营管理在方向上脱离了“三农”,“黄金”案的惨痛教训给信用社高管敲了警钟。农村金融市场是信用社长足发展的不竭源泉,长此以往的脱根忘本,会让农村信用社失去原有的农村金融领导地位。

(三)高压问责、低效激励机制导致“畏贷”、“惜贷”

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亏损加剧,信用社的经营举步维艰,黄金惨案的东窗事发在原本严峻的经营环境上雪上加霜,如此艰难的经营状况使信用社在选择新的贷款对象时慎之又慎,唯恐出现新的不良。为防止出现新的贷款风险,信用社在贷款管理上出台了一些制度措施。如贷款责任追究制,增加抵押、质押贷款额度和比例等。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增强了信贷人员的放贷责任感,有效遏制了超权、超范围和人情放贷的发生,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贷款激励机制,使信贷人员产生了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的“惧贷”思想,消极防范信贷风险。随着新增不良贷款“零容忍”政策的执行,责任贷款追究力度不断加大,部分信贷人员对于没有十足把握的贷款、或者稍有风险隐患的贷款坚决不予投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贷款的投放。

(四)国内总体经济形势下行,经济市场发展不活跃

全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与产能相对过剩的现状使金融机构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信贷资产收益率下滑,不良贷款规模攀升,加上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强力冲击,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经营状态受到一定影响。各金融机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削弱了金融支农优惠政策的吸引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步伐仍显迟缓。

(五)多元化金融主体及“互联网+”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客户分流

受经济下行影响,同各金融机构相似,信用社贷款客户违约率普遍提高,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优质客户,尤其是一些重信誉、讲诚信客户的营销,通过简化贷款流程、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加大营销力度,信贷资源在同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部分地区的信贷需求被分流。以陕西省为例,部分国有股份制银行不断在地市及县域设点,逐步下放贷款权限,对当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民间金融发展迅猛,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涉农资金。据调查,目前民间借贷十分活跃,其主要对象是农民经纪人、中小企业主、信誉较好的经济大户,由于民间融资具有借贷期限灵活和手续简便等优势,已逐渐成为农户借款的主体。

(六)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政策不完善,农村信用环境亟待优化

农村信用环境仍需净化。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信用知识匮乏、信用观念不强的问题。同时,农村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农村信用中介机构与农村信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进一步助长了农业经营主体失信状况的恶化。农村信用体系的缺失扩大了金融机构的“惜贷”空间,影响着金融支农的规模与质量。农村金融法律环境仍需改善。

促进农村金融改革一直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央不断出台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调动了金融机构涉农的积极性,但也存在政策补贴标准单一化、数额分散化、金融服务“三农”政策落地性差等现象,影响资金的灵活与汇集作用的发挥。在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等金融生态方面,支持政策明显不足,甚至出现缺失现象。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但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农村法制环境不佳的现状。一是是司法环境较差。农村金融案件立案难,诉讼周期较长,行政干预较多,受村规民约等因素影响,执行效率低,这些现象较为普遍,增大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挫伤了金融机构贷款支农的积极性。二是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效率不高。缺乏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来确保农村金融监管的效率和维护农村金融适度、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导致农村金融监管效率低下、农村金融业务“劣币驱良币”现象的发生。此外,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的良性互动平台与常态化、制度化的农民多元化培训机制的缺失等因素,也影响着农村金融良好外部环境的形成。

三、应对措施的思考

(一)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一是信用社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完善信贷激励机制,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增加效益的关系,变消极放贷为积极寻找贷款目标,使信贷人员克服消极防范的“恐贷”心理。二是加强培训,提高信用社员工的政治、业务素质,以适应市场竞争和开拓新业务的需要。信贷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农村,主动上门服务,了解农民的信贷需求,踏踏实实帮助农民致富办实事,不断拓展支农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

(二)回归本源,专注主业

由于农信社所处县域,自身品牌、产品、服务理念与国有和股份制银行差距甚大,中间业务是个短板,在当前和相当长时期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经营模式不会改变,在利率市场化渐进、存款可以议价的情形下,寻找安全、效益良好的资金运用途径将是农信社的主要工作。因此,在当下收入来源渠道单一的背景下,要将信贷投放(含质量控制)作为机构自身的生命工程和吃饭工程,全员要提高对信贷投放的认识。要以“助推脱贫攻坚战略”为契机,以开展“双基联动”工作为有力抓手,深耕当地信贷市场,做实信贷基础管理工作。要摒弃“等客上门”的思想,牢固树立“信贷为本”的经营理念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三)改善和优化“四个机制”

一是改善贷款公开受理机制。通过设立专用受理电话,不断扩宽互联网、手机、电话、微信等服务受理渠道,实行限时办理和反馈,使客户非常方便就可以提交信贷需求,以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使用粘性。二是优化贷款绩效考核机制。要体现权责利的对等,要让勇于付出、踏实肯干、精耕细作当地信贷市场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围绕对辖内农户、个体工商户、公职人员、小微企业的数据收集、评级授信、用信,申贷率、获得率,贷款质量、收息水平等建立一套客户经理绩效考核系统,使客户经理、基层信用社主任按贡献取酬、按工作量拿工资。三是完善容错和尽职免责机制。要体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机构自身的人文关怀,既不能打击信贷人员投放的积极性,也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对每位客户经理的资格、上岗条件作出要求,建立客户经理信息系统,对每位客户经理的基本情况、任职经历、所经手的信贷工作详细记录在案,终身可查,并以此作为以后本人工作调动、评级晋升、追责惩罚的重要依据。四是打造不良贷款处置和追责机制。要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好的做法,尽快完善本机构的不良贷款处置办法,迅速打开不良贷款化解的困境。要建立分级监控、严格追究、经济行政双重追究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有关信贷从业人员不想、不愿、不敢、不能违规,塑造良性的信贷文化,为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建立并完善两个系统

加快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和客户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在“互联网+”时代,科技系统的支撑对于企业竞争的成败尤为重要。制约或者说阻碍信贷管理水平提升的一个方面就是信贷资产与风险系统不能适应新时期信贷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加快信贷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要严格按照贷款相关规定,对贷款的整个流程,按照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实施全流程系统控制,坚决杜绝人情贷款、违规贷款现象的发生。目前,部分机构贷款的追责遭遇瓶颈和阻力,主要还是因为权责不清。由于部分责任贷款时间较长,受管户信贷人员多次变更等因素影响,责任追究往往不能对责任主体进行量化处理,使得一些责任贷款在追责时草率处理甚至出现责任悬空。为此,只有通过重建和完善信贷资产及风险管理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农信社特别明显的一个短板,就是客户数据分析能力。农信社掌握“三农”、小微企业的数据更加详实和丰富,但是仅仅是做了信息的收集工作,也是最原始、最低级的工作,而没有利用自身的人缘、地缘优势,对掌握的客户信息加以分析和利用,没有根据掌握客户的数据对客户行为加以预判,分析客户的需求,取得客户的信赖。因此,要积极打造客户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动态分析和掌握客户的行为及需求,并加以有效运用,这样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树立营销理念,强化营销培训

农信社必须建立一套反映灵敏、策略灵活、运转高效、城乡联动的市场营销体系。推行全员闯市场的经营模式,有效运用信息资源,科学测算市场需求,及时推出个性化、人性化的金融“套餐”,为目标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应以小额农贷为中心,兼顾满足个体工商户、种养业户、优秀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客户对信用社贷款营销活动的参与意识。提高员工营销技能,深化对营销内涵的认识,真正把营销贷款与发放贷款区别开来,变等客上门为主动上门,变坐商为行商。使营销行为得到客户的认可并创造营销价值。

(六)持续净化农村信贷环境

要认真学习并切实掌握国家有关信贷支农政策,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支农措施,提供好服务,创造好环境,体现出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切实为农民着想;要注意培养农民的还款意识和信用观念,对守信用、按期还贷者,在贷款额度、利率上给予优惠;正确处理风险防范和合理放贷的关系。

猜你喜欢
信用社农村金融信贷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2020年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利润表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