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美的境界 实施审美熏陶
——以《明天,我们毕业》为例谈抒情散文教学之策略

2018-03-26 15:41
成功 2018年2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毕业美的

陈 朋

邳州市邢楼镇中心小学 江苏徐州 221300

入选苏教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诸如诗歌、寓言、童话、成语故事、说明文、议论文及以写人或叙事为主的记叙文,等等。而抒情散文这一体裁在教材中却不多见,六年级第12册最后一篇处于“压轴”地位的课文《明天,我们毕业》恰属于此类体裁。教学此篇课文,笔者认为教师要在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徜徉美的境界,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以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之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语言是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工具。文章不是无情物,抒情散文更是如此。《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情与事、情与景、情与人,相互融合,达到了水乳交融之地步。文章夹叙夹议,一唱三叹,将对母校和老师的眷恋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呢?

首先,要通过“读”来实现这一目的。阅读教学应该“读”占鳌头,教学抒情散文更应当如此。读,可以赋予无声的语言以富有个性的声音,使其从缄默状态变得生动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对于《明天,我们毕业》这篇抒情色彩尤为浓厚的课文,在第一课时导入课文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读。这样能够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意境。在学生欣赏了优美的课文朗诵录音之后,便安排学生自由练读。此时,学生自然会去模仿刚才听到的录音,尽力地去读好课文。接下来,还可以安排展示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议。当然,教师也要适时地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与朗读水平。在第二课时教学完课文之后,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朗读设计成“男领”、“女领”、“男合”、“女合”等形式。这样,学生会读得更加起劲,情感的体验当然也会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其次,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加以欣赏、玩味,体会这样表达情感的好处。再次,要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仿说或仿写,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感悟抒情散文的情感之美,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阅读课堂上,教师要遵循“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练读、配乐赏读、展示朗读、集体诵读等方式,流连于优美的字里行间,读中回忆、读中想象、读中共鸣,感受充溢于其中的美好情感,进而陶冶情操,熏染心灵,达成人文性的育人目标。

《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流淌着深深的情意,满载着美好的憧憬。有对母校的眷恋,有对恩师的感激,有对新生活的向往,有渴望成长的心声……这些情感的表达完全融入到了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因此,导读过程中教师不能架空分析或将自己的感悟或教参上的分析强加给学生;否则,学生读起这篇优美的散文诗则味同嚼蜡,丝毫得不到美的享受。

为促进学生感悟抒情散文的情感之美,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感染和思想上的启迪,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读、想、说、写等方法,引领学生围绕文字去充分感知、正确理解、深入思考、准确表达。读,要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读出味,尽情徜徉于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构筑的境界之中。想,要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来感悟重点句子的含义,如“作者为什么把老师比作‘天使’、‘大树’、‘海洋’?”等问题,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阅读课堂上教师还要将“说”与“写”放在重要位置,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

三、欣赏抒情散文的构思之美,培养谋篇布局能力

美的内容需要美的形式来支撑,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无论缺失哪一方面,皆不能成为典范之作。如果说语言是文章的血肉,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结构则为文章之骨架,它是内容的支撑与载体。《明天,我们毕业》一文亦不例外,它文质兼美、蕴含着浓浓情感,读起来脍炙人口,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宝贵资源;它还有着清晰的写作思路和严谨的结构。课文共9个自然段,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起,主要抒发了离别之际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是分述,主要是回忆六年来的学习生活,分为四个层次来展开的,即“入学之时,憧憬敬仰”,“学习生活,五彩斑斓”,“师恩似海,深情回报”,“六年过去,茁壮成长”;第三部分是“总结”,表达了学生自由飞翔的美好理想,抒发了立志成才、回报母校的感恩之情。这就是文章的结构之美。

鉴于课文《明天,我们毕业》在形式上所存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在学生充分诵读语言文字,感知、感悟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欣赏文本结构,以达到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的要求。只理解内容之美,而不欣赏构思之美,只“走了一半的路”,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完美的,是不能促进读写结合的。分析结构之美的目的,就是在于引导学生借鉴与运用,懂得并通过实践掌握如何运用美的形式去表达美的情感,让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关于课文在结构上存在的形式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要给予他们发现的机会,让他们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不是教师直白地告诉。发现与欣赏文章在表达上的艺术特色,应成为阅读课堂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探究内容,应成为学生阅读课文的一个良好的习惯和能力。既理解内容,又欣赏形式,久而久之,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发展,审美素养也不会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毕业美的
我们今天毕业了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毕业歌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