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ST模型的互联网融资租赁宏观环境分析

2018-03-26 08:16王倩倩陈海燕
荆楚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租赁业融资发展

王倩倩,陈海燕

(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一、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融资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政策支持,融资租赁企业近些年来发展趋势良好。截止2016年年底,在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上登记的融资租赁企业共有6 158家,实现营业收入1 535.9亿元。虽然融资租赁业自2012年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其市场渗透率相对发达国家仍然较低,融资租赁业试图寻求新的业务模式以促进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以及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为融资租赁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提供了条件,出现了一些互联网融资租赁机构,如秒钱、上海租赁信息服务与交易平台等。然而互联网融资租赁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监管存在漏洞、企业风险监控不足、投资者专业知识欠缺等,这些问题会严重阻碍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发展,比如e租宝案件影响投资者对互联网融资租赁的信任度。本文通过阐述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和互联网融资租赁现有模式,运用PEST模型分析互联网融资租赁行业的宏观环境并发现问题,以期为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二、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

融资租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融资、融物、贸易与技术服务集为一体,为我国引入先进设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提供了便利。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速度较快,从2013-2016年的数据来看,表现如下:(1)企业数量呈线性增长,到2016年年底,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已达6 158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 543家,增长70.3%,其中内资租赁企业从2015年的189家增长到204家,外资租赁企业从2015年的3 426家增长到5 954家。(2)注册资本总量增加,2016年我国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从2015年的14 645.1亿元增至19 223.7亿元,2016年注册资本总量将近是2013年的7倍。(3)融资租赁业资产总额突破20 000亿,其中33家企业的总资产超过百亿。(4)涉及业务范围广,从能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基础设施及不动产等到医疗制药设备、通信电子设备等均有业务需求,其中能源设备资产总额位列第一,超过1 000亿元。(5)经营收益乐观,融资租赁业在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 535.9亿元,较2015年增长35%,利润总额268亿元,比2015年增长25.4%。

表1 我国融资租赁业2013—2016年发展状况

中国融资租赁业在2016年从企业数量到经营利润都大幅增加,但是市场渗透率依然较低。据统计,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市场渗透率为6%,已经是亚洲第一大租赁市场,但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业市场渗透率多在20%以上,中国融资租赁业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此外,我国融资租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和股东,其中银行贷款高达90%,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供给不足,束缚融资租赁企业的业务拓展。融资租赁企业与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承租方、出租方和投资者对融资租赁交易信息的查询筛选更加便捷,为融资租赁企业的融资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以设备为基础的优质资产更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实体保障。

三、互联网融资租赁模式

融资租赁是指承租人可以选择特定的供应商和租赁标的物,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要求购买租赁标的物,承租人可以租借使用标的物。这里的出租人一般是指融资租赁企业。互联网融资租赁是融资租赁与互联网对接所产生的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投资者、融资租赁企业和承租人等利益相关者整合在一起,从而拓宽资金渠道,促进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其实质仍然是融资租赁,是融资租赁的新模式。

目前我国互联网融资租赁的业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形成两种已经实际运行的业务模式。

(一)基于O2O的互联网融资租赁模式

基于O2O的互联网融资租赁模式,是指实体企业和融资租赁职业经纪人根据项目需求,将项目资料打包上传到互联网融资租赁平台,平台分配项目专员对项目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项目进入可发布项目队列等待发布,融资租赁公司或者资金方可以通过平台交易中心查询项目基础信息和初审报告,根据投资需求提交申请,从而完成项目对接的一种模式,模式流程见图1。上海融资租赁交易服务平台采取此种模式进行试运营。

图1 基于O2O的互联网融资租赁模式

(二)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融资租赁模式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融资租赁模式,是指融资租赁公司作为融资方,对融资租赁项目进行打包并分割成标准固定收益类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转让应收账款收益权给投资者,投资者与融资租赁公司签署各项担保协议,一旦发生承租方无法支付租金,由融资租赁机构或者担保公司回购债权、逾期全额代偿,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模式流程见图2。拾财贷金融集团(秒钱网)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图2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融资租赁模式

三、基于PEST模型的分析

互联网与融资租赁业的结合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营和发展模式,为了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健康发展,需要对互联网融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以明晰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PEST模型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四大外部因素对行业所处环境进行分析,是一种较为全面有效的宏观环境分析方法,图3为我国互联网融资租赁的PEST分析模型。

图3 基于PEST模型的互联网融资租赁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兴起得益于我国政策支持和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升级、增长动力转化的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政策的调整方向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租赁的发展。

在政策支持方面,2015年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业务模式,坚持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以促进融资租赁业的成长。政策支持为互联网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在发展战略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利用低、设备陈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型企业由于实力雄厚、资质良好等因素较少存在融资困难问题,而中小型企业由于管理不规范、难以提供有效担保、金融机构审查严格等原因,一直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且成本高的困境。融资租赁为中小企业提供以租赁代替直接购买设备的方式,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融资租赁的需求逐渐增加。此外,银行信贷的紧缩也使中小型融资租赁公司面临融资困难,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大多来自银行短期贷款,银行信贷紧缩使得中小型融资租赁公司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融资渠道,而互联网融资租赁平台则使公司能通过转让收益权给投资者等形式筹集资金,缓解融资难问题。融资租赁以有形资产的所有权作为融资基础,现金流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让追求优质资产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国家有相关政策鼓励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发展,但互联网融资租赁作为新兴事物,针对于此的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健全,易出现不法机构钻法律漏洞的现象,而且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监管体系,互联网融资租赁机构的监管责任部门不明确,易出现监管不到位等情况,不利于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健康发展。

(二)经济环境

在市场潜力方面,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市场渗透率较低,仅为6%,与澳大利亚27.5%、美国22%的市场渗透率相差甚远,我国融资租赁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2016年融资租赁总资产已达到21 538.3亿元,其中能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排名前六位的行业融资租赁资产总额为9 681.8亿元,占融资租赁总资产的45%,表明我国融资租赁业务涉及行业集中,业务拓展有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据统计,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的99%以上,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而互联网融资租赁的主要服务对象集中于中小企业,所以我国互联网融资租赁的需求较多,市场可以进一步细分,发展潜力大。

互联网融资租赁虽然市场潜力较大,但是部分互联网融资租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多采取将资产拆分打包的方式转让给投资者,投资者对资金的具体流向难以监控,而且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这就存在承租人不能按时交付租金的可能,会造成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加大等问题。

(三)社会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使网络成为我国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常用工具,消费者不仅在网上购物、交友等,而且因为网上理财产品利率高于银行存款且便捷,消费者开始利用闲余资金进行网上理财,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超过全国人口半数,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开始进行深度融合,对我国居民消费和投资、企业发展和转型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2017年我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达到1.26亿,占全部网民的17%,增长趋势明显,居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接受度逐渐提高(1)。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达到4%,其中P2P网贷的平均投资利率高达9.43%,远高于银行存款,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也为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发展提供了潜在投资群体。

但是融资租赁业务的专业性较强,一般是专业人员进行项目评估,互联网融资租赁则将众多融资租赁项目直接提供给投资者进行选择,这就需要投资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而互联网融资租赁平台的开放性让专业知识欠缺的投资者也能参与其中,部分投资者无法识别非法互联网融资租赁机构,无法辨别不同融资租赁项目的风险,可能导致收益达不到预期。而且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跑路的现象,尤其是e租宝公司的坍塌更使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任度降低,使互联网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拓展加大了难度。

(四)技术环境

互联网融资租赁所需要的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

在互联网技术方面,我国近些年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迅速发展,已经进入应用发展阶段,信息网络技术不再是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模式创新的障碍,反而为业务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中心通过云计算对融资租赁的承租人数据、投资者数据、出租人数据、征信数据等进行整合挖掘,可以深度分析投资者的投资偏好、承租人的信用度、项目风险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为融资租赁公司、投资者、承租者等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又全面的信息。融资租赁业主要资产端是设备,对设备使用情况、所在位置等的追踪能使投资者和融资租赁公司远程掌握设备状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可能。物联网技术可以使机器设备的数据通过传感器传回云端进行处理分析,汇聚到物联网系统中,让管理者充分了解机器的状态。因此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融资租赁创新业务模式提供了多种可能,例如机器设备的状态公开透明可以减少投资者的顾虑等。

在专业技能方面,互联网融资租赁将传统租赁业和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加大了融资租赁风险的控制难度,需要引入专业的跨学科人才进行经营管理。然而我国融资租赁业从业人员虽然拥有较强的融资租赁专业背景,但是精通互联网技术和营销的从业人员并不多,跨学科人才的不足影响了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创新。

四、促进互联网融资租赁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政府监管

促进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健康发展,应完善行业法律制度,明确政府监管职责。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融资租赁法》仍然处于征求意见状态,尚未正式立法。为了满足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发展需求,应加快融资租赁立法进程,对融资租赁涉及的各方面事物进行明确规定,并且应考虑把互联网融资租赁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纳入法律条文,明确互联网融资租赁的性质、准入门槛、经营范围、操作模式和风险防范措施等内容,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使行业发展合法、规范。在政府监管方面,目前我国融资租赁和互联网金融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监管,部门之间监管内容有重合的部分,职责分工不明确。为避免出现监管漏洞,应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和规范统一的监管标准,出台互联网融资租赁运营的规章制度,明确监管对象和范围,设置监管指标,对企业进行评级,重点监管指标异常企业,防止企业违法违规经营。

(二)强化投资者教育,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互联网融资租赁作为新的融资租赁模式,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和风险管控机制,投资者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辨别风险的能力,防止上当受骗,降低投资风险。一方面,互联网融资租赁平台可以通过线下或者线上举办融资租赁知识讲座,普及融资租赁知识和互联网融资租赁运营模式,投资者通过学习可以明确资金去向以及所需要承担的风险,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银监会和商务部等监管部门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互联网融资租赁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结合案例宣传互联网非法集资平台和正规合法平台的区别,防止投资者因无法分辨非法平台而陷入非法集资。

(三)建立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模式的探索和创新需要专业的人才推动,涉及互联网技术、融资租赁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多个专业领域,需要加强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长期培养机制。互联网融资租赁平台和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对员工薄弱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培训,宣传讲解最新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推动员工适应互联网融资租赁的新变化和发展,建立公司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等学校在原有学科优势基础上,进行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学科与金融学科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控制是融资租赁公司的核心工作之一,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关联方较传统融资租赁更多,业务更复杂,因此互联网融资租赁机构必须健全风险控制体系。首先,严格审核上传到平台的融资租赁项目,通过对项目的承租方、出租方、租赁设备等审核确认项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实现风险的事前控制。其次,引进专业素养高和经验丰富的风险管控人才,建立专业的风险控制团队,从合作机构的选择到投资者资金的退出,对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全部业务流程进行风险监控,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加强与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合作,通过第三方担保机构为融资租赁项目提供全额担保,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对互联网融资租赁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承租人不能支付租金所带来的风险。

注释:

(1)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杨大楷,杨辉,杨晔.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5(12):6-13.

[2] 许一览.金融租赁公司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2015(8):66-70.

[3] 陶浩,郭寒冰,崔博成.互联网+融资租赁业新机遇与挑战[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93-94.

[4] 周凯,史燕平,李虹含.论互联网融资租赁:发展、机理与模式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16(7):9-11.

[5] 周凯,史燕平.我国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模式研究[J].财政金融,2016(6):10-12.

[6] 冯曰欣,刘砚平.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6(3):125-132.

[7] 陈晓芳,邓银花.“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A2P模式的SWOT分析[J].财会月刊,2017(2):119-123.

[8] 郭梦飞,赵敏.基于PEST分析的我国股权众筹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7):191-193.

猜你喜欢
租赁业融资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融资
融资
7月重要融资事件
“营改增”对不动产经营租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租赁业中的应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0家企业汇聚一堂,共论中国租赁业将往哪里去
5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