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2018-03-26 08:25高思遥
求知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

高思遥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一、归化

归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将语言本土化,尽可能地减少语言中的“异域色彩”,也就是将目的语读者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并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设身处地地为目的语读者考虑,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理解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要地道、流畅,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看不懂或理解不了。译者在归化翻译时,要不着痕迹,即抹去翻译的痕迹,将翻译这一步骤隐于作品间,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这才是成功的归化翻译。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就是翻译成功的表现。翻译的本质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意思,也就是说翻译的本质暗示翻译是一个归化的过程(蔡平,2002)。而且归化翻译有助于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译文,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但过度使用归化翻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若时时刻刻注重翻译的本土化、本地化,拒绝国外新式语言表达,这就阻碍了翻译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对归化翻译手段的使用要恰当且有度。

二、异化

异化翻译方法是尽可能地体现并还原原作品中的“异域色彩”。在翻译特点上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外国语言表述习惯的表达方式,力求表达源语言的特色和原作品的内容。当译者想尽可能突出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特色和不同语言風格特征时,会考虑使用异化策略。因为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既能将原作品的内容表述清楚,又能带来新式有特色的译文,使翻译得到进步与发展。使用异化翻译方法,还能使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让读者领略异国作者的风采。

但有学者认为,归化翻译法无法传达原作蕴含于文字的异国文化特色及不同民族特点。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同时,归化翻译法限制了对翻译语言的丰富。译者若总是采取归化翻译法,将故步自封,很难使外国文化走入国内,更不利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孙致礼教授(2000)曾指出,虽然归化翻译在二十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已有所改变。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许多领域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原来看似困难的异化,现在接受起来也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孙致礼教授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之时,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但是在使用异化翻译方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译者在使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时,仍要注重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不能让译文读起来十分拗口,甚至令读者费解。当译者要引入新的翻译时,就更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不能译得匪夷所思,要译得恰到好处,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英译汉时更适合使用异化翻译手段。中国目前发展迅速,并致力与国际化接轨,因此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接受水平不断提高,且中国存在能够理解并接纳外国文化的大量群体。在英译汉时使用异化的手段,能够引进许多新式的表达。举个例子,“条条大路通罗马”本来是一句国外俗语,但是现在早已为国内大众熟知,这就是异化翻译的成果。不过,异化翻译方法在进行汉译英时,就不宜大量使用了。除非是对中国语言及文化有专门研究了解的外国人士,一般外国读者对中国及其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尚不是很高。此时若不考虑外国读者实际水平和能力,只顾推行中国文化,可能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结语

归化和异化的选择贯穿译者翻译工作的始终。译者既不能只使用归化翻译,也不能不考虑现实地使用异化翻译。译者要综合实际情况,考虑周全,选用最合适的翻译方式。当译者想要介绍国外的人文特色、异域风情时,自然要向原语靠拢,尽可能地将原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当译者将目的语读者的接收性放在首位时,自然要将译文尽可能地本土化,以达到通顺自然。归化与异化各有其优势,各有其特点,二者并非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互为补充的。

参考文献:

[1]蔡 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

[2]孙致礼.译者的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J].上海科技翻译,2000(1).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翻译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