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2018-03-26 07:14李娟
求知导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数学

李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教师频繁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分析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是流于形式,有的只不过是达到了课堂热闹的效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合作的目的和意义,也不知道在合作学习中自己的作用,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也无法深入,合作的效果并不好。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落到实处,达到真正合作学习的效果呢?

关键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实践。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学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在形式上一般采用4~6人一组,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学生都学好为目标。

二、正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提出一个研究性的问题后,全班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的学习形式。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使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弘扬。合作时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不会说,就听其他学生说,理解他的思路;你不会做,就让其他学生做,了解他的方法;你说出一点,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这样,烘托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那些不爱回答问题或胆小的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回答问题,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小组成员安排要合理

小组学习的重要方式就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学习的小组。许多教师认为,分小组太简单了,只要让几个学生凑在一起进行学习或讨论就行了,在小组中学生自然就能合作,自然就会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想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必须合理地分配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性别、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进行合理分组。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般采用4~6人一組为宜,人数不能太多,以便于管理。另外,小组内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发挥小组成员的特点,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还要选出一名组长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监督。例如,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作为本组的汇报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作为本组的操作者,写字好的学生可作为本组的记录者,思路清晰的学生可作为本组的概括总结者等。这些分工不是固定的,在具体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忙,而且不同的课堂可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要合理

(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虽然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经验知道要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是推导过程有难度,一个人很难完成,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学生很容易发现圆与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用2、5、8、20组成比例,看谁组得多?开始学生独立组比例,汇报时有组出一组的、两组的、三组的等。在这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能组出八组比例。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弥补,通过探究发现有多种组法,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讨论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3)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小组合作学习时机安排要恰当

小学生有其基本心理需求,小组学习同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自觉地参加学习活动。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能所有的问题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否则就会使人产生厌倦心理。

(1)在知识的重难点和兴奋点处开展合作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些重难点只靠教师讲,学生是很难掌握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来探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让学生在小组里,利用手中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容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容器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了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这样,学生不仅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使学生发散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教师让学生随意说多位整数,然后教师就能直接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觉得教师很“神”,使学生高度兴奋,学生就不由自主地在小组内探究,寻找答案。

(2)在有效时间内开展合作学习。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练习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时,当一部分学生初步会说,还需要全体学生练习说的时候,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如果都是指名说思路,不仅会耽误时间,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率。如果运用小组合作,则会显得别开生面。

4.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其中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负责管理和调控。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法。另外,教师更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中去,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在小组合作时,会出现有的组没有明确教师的要求,有的组研究的方法单一,有的组无从下手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播、引导,让小组找到研究的方向,从而获得成功。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发现有的小组在合作中,只找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对这几个组进行引导,让学生画图或研究百分数与比的关系,这样学生开拓了思路,小组中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但学生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在小组合作时,当发现全班探究有明显的问题时,教师要集中点播全体学生。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小组内研究轴对称的东西有哪些,结果绝大部分小组会局限在书上、学具上所涉及的东西。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汉字中有没有轴对称的?生活中有没有轴对称的东西?一句话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想出了许多轴对称的东西。这样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是落实新课程的重要形式,正确认识和运用它,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殷向东.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2).

[2]李泽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微[J].东西南北(教育版),2016(14).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数学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