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从小学生抓起

2018-03-26 08:29沈冬梅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小学生

沈冬梅

【摘要】在当今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健康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提到日程。媒体中关于“过劳死”的新闻不断刷新,很多中老年病日趋年轻化。抑郁自杀、伤害他人的案例也让人触目惊心。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与未来,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关键词】小学生 健康概念 身体 心理 社会适应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对健康概念有了准确全面的解读才能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有效改进。下面就从小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三个层面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生理方面

(一)从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家长要走出的误区。

在传统的健康观念中家长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好,不挑食就是好的,忽略了饮食的营养搭配和量的要求与控制,混淆了“胖”和“壮”,致使一些小胖墩不断涌现出来。调查数据表明,从2002年到2015年,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从4.5%上升到9.6%,肥胖率从2.1%上升到6.4%。数字增长之快让人触目惊心,肥胖的现状不容忽视,未来更不能掉以轻心。家长要在正确的健康观念下引导甚至强制孩子形成正确的健康饮食习惯。

(二)孩子们普遍缺少运动量的现状

长期缺乏运动和久坐,也是形成青少年肥胖和近视的最大诱因,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陆续有一些同学戴上了近视镜,并成逐年加倍上升的趋势。另外,电子产品对生活的侵入,正在侵占现代人的运动时间。可怕的是电子产品正如同昔日的大麻和鸦片,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难以戒掉的“毒瘾”。家长因为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关注,甚至由于家长的“榜样力量”而让孩子对其说教的信服力逐渐下降,直至毫无作用。

(三)改变现状,势在必行

要想改变这种“蜗居”的现状,需要做到放下手机,走出室内。让孩子到操场上活动活动,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安全而把孩子们关在室内;体育课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都选择室外,利用好备品库里的体育器材物尽其用,让孩子真正能够得到锻炼;学校定期开展一些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运动项目,如跳绳,拔河,踢毽子,并且把一些常规的运动项目作为考核内容,制定合理的达标体系和奖惩机制,让学生对运动有动力。

二、心理方面

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隐性的指标一直被忽视,以为能吃能喝,身体没有毛病就是健康的人,其实这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的外在表现。健康还要包括心理健康的层面。我们常常听说一些让人心痛的案例:某某明星烧炭自杀,某某高校研究生跳楼,某某少年卧轨,某某学生投毒于同学,某某学生故意伤害他人。我们在感叹生命脆弱世事无常的同时,是否深入思考过这背后的原因呢?只是情感不顺,学业受挫,成绩下降,考试失利,一时冲动吗?这其实是因为当事人心理不健康造成的。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承受失败,直面现实,善待自己和他人,能够尽快从负面情绪里地走出来,正视性格弱点,在做出决定和做一件事情之前权衡利弊,考虑得失,而不是鲁莽行事,一意孤行,不计后果。

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呢?

(一)多关注,多关爱,多鼓励

小孩子是比较在意父母及老师的关注的,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和留守儿童。老师多给予一些关爱,哪怕是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关切的动作,一句有温度的话语,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外界的爱与关心。在给一年级上课时,我发现一个叫小琪的小女生,上课下课总也不爱笑,眼睛里有一种和年龄不符的忧郁。后来通过一点点走近她,才知道她从小就被妈妈丢下了,和奶奶一起生活,她总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是自己不够好妈妈才不要她,所以很自卑。从那以后,再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微笑着多看她几眼,表扬她坐姿好,回答问题准确,还找机会不刻意地和她聊天,孩子渐渐地从内心接纳了自己,也不那么自卑了,嘴角上扬,眼睛里也有了笑意。

(二)让孩子们多互动,融入集体之中

有些孩子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性格孤僻,不合群。教师要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在集体活动的成果中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所做出的贡献,进而自我肯定,自我认同,从而培养他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培养一颗有爱的柔软之心

有的孩子从小体现出一些暴力倾向,脾气大,一言不合就动手。对于他人的不同意见很难接纳。对于这样的孩子培养他的爱心就尤为关键,可引导他从生活的小事、小习惯入手,如让他养一些绿植或是养一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在与小动(植)物的天长日久的接触中培养爱心,渐渐地让一颗心一点点柔软起来。由物及人,他就会在和同学的接触当中学会接纳不同的意见,善待他人。

三、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健康的第三个要素,是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依托的独立存在。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并影响健康的前两个因素。同等条件下,适应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从古至今一直有一条自然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听起来残酷,但道理确实如此。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呢?

(一)多接触新环境,多结识新朋友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关系到其在这个环境的情绪,舒适度,反应和创造力。小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出于一种萌芽和初生长阶段。正确的引导和干预会起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作为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带孩子多接觸新环境,让他在新环境中去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从积极主观地去适应环境。父母要让孩子多结交新环境中的朋友,让孩子通过与朋友的友好相处,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利用小长假和寒暑假安排旅行,让孩子多见识外面的世界,感受丰富的地貌资源,优美的风光景致,开阔视野,潜移默化之中陶冶情操,见过山川湖海之后就不会囿于眼前的一线天地。

(二)培养孩子的阅读情趣,感悟“书里”人生

文章是案头山水,行万里路,更要读万卷书。有人说,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从小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在书中感悟人世种种,为自己单一的生命底色描画更丰富的色彩。内心丰富才能更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爱得深沉,才能以更好的姿态迎接生活和命运的挑战。

(三)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适应逆境的能力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无法成长。对孩子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培养适应逆境的能力,锻炼强大的内心。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春游,野炊,登山,军训等课外活动,让孩子们从温室中走出来,来到户外,面对变化的环境,未知的情形,教师适当退出,让孩子们在现实中打磨,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趋向于敢于承担风险,从“坐而论道”发展到“起而力行”,有意识地为少年儿童设置障碍,把他们置于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是锻炼学生受挫能力的有效方法,从而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和学校承担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和神圣使命,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健的体魄,强大的内心和社会适应性,是胜任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必要因素。小学生担负着家庭的希望,也担负着未来建设者的重任,是伟大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实现者,健康教育从小学生开始抓起,势在必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张敬斌,李应光.试论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预防医学论坛,1995,(02) :384-385.

[2]尹娜.浅谈小学健康教育课[J].才智,2011,(06) :250.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天候地理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