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线设计

2018-03-26 08:01代丽敏
魅力中国 2018年29期
关键词:赵王主线蔺相如

代丽敏

摘要:一篇好的文章或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样,我认为一节精彩的课堂也应该有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这条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线条简单,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精彩纷呈,既能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能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目的。那么,如何设计教学主线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课题入手设计主线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折射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以课题作为“切入点”设计教学主线,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易于突出课文的重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后羿射日》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经过归纳,总结出三个大问题:后羿为什么要射日?他是怎么射的?射日的结果如何?提出了这些问题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由于孩子事先有了目标,那么,朗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再如《花潮》一课,“潮”即题眼,花和潮本来是毫无相关的两种事物,为什么联系在一起?中间可以用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据此,教师可设计以下教学步骤:初读课文,寻找花如潮;精读课文,体会花如潮;再读课文,感受花如潮。同样,课文《特殊的葬礼》《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都可以由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为后面顺利地开展阅读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关键词入手设计主线

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课文,就会发现有的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有的概括了文章中人物的特点,有的贯穿了全文,成为了文章的一条线索。抓住这些词语设计教学主线,课堂教学自然会游刃有余。

比如《林海》一课,我就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初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当学生找到“亲切、舒服”之后,我因势利导:大家可以顺着这条思路,走进课文、去感受“亲切舒服”。第一、观赏美,懂得第一次亲切舒服之感产生的原因是看到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第二、走进美,懂得第二次亲切舒服之感产生的原因是林海与祖国建设联系在一起;第三、体会美,懂得第三次亲切舒服之感产生的原因是人与山林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由景及物,由物及人,作者亲切、舒服的感觉是随着林海对人们的贡献而不断升华,以至于作者不仅觉得兴安岭的名字是悦耳的,更是含有兴国安邦的含义。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脉络,更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三、重点句入手设计主线

文章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或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在教学中如果能围绕这些重点句子来设计教学主线,便能起到举纲张目的作用,阅读教学开展起来就会轻松很多。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课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针对这句话可以这样设计教学主线: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要求在课文中找出原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从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周总理的劳苦和简朴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大声朗读,用笔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总结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意在体会周总理伟大人格的魅力。比如《赵州桥》一课可利用“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来设计教学主线。像《詹天佑》《鸟的天堂》等课文都可围绕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来设计教学主线。

四、过渡段入手设计主线

许多课文段与段之间巧妙地运用了过渡段,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文本的桥梁、纽带,同时也是教师用来设计教学主线、架构教学流程的着手点。教学时从过渡段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上挂下连,双向展开,能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例如《白鹅》一课中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就是一个过渡段,围绕这个过渡段,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主线:

第一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课文中的词概括)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

第二步、这只傲慢的白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段)

第三步、接下來我们看看丰子恺先生怎么具体来写这只傲慢的白鹅的。品读课文3—6自然段。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再如《将相和》一文中有两个过渡段:

第十自然段:“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第十五自然段:“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我们就可以利用它,设计出如下的教学主线:“将”是谁?“相”是谁?将相因什么事失和?蔺相如立了什么功,分别是怎么立的?课文中删去第十和十五两个自然段可以吗?为什么?通过读书,讨论,学生明白了正是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的出色表现,才赢得了赵王的信任,才会让他随赵王出行渑池会,也正是因为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自己出众的胆识与无畏的气概,镇住了霸气十足的秦王,为赵王挽回君主的尊严,才使得赵王对他赏识有加,封他做了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使得廉颇心理失衡,从而引出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这两个自然段看似不起眼,其实在课文中起着连贯全文的作用。

只要教师肯钻研,深入思考,真正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善于“抽丝剥茧”,找出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从繁琐走向凝练,从浮华走向恬淡,从而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赵王主线蔺相如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负荆请罪
赵王骨折
赵王骨折
例析初中生物学教学主线的设计策略
将相和
《将相和》缩写
负荆请罪
数字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