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2018-03-27 11:02周百义
出版与印刷 2018年2期
关键词:出版物书籍读书

周百义

(作者单位:湖北省编辑学会)

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不少名言警句,任何人都可以举出几条。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等等。

但我先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谈谈书籍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

一、书籍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

玛雅文明与三星堆文明为什么至今是无法破解的世界之谜?

玛雅文明是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等5个国家的丛林文明。早在数千年前,玛雅文明就已经在天文、数学、农业、艺术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1519年西班牙人来到这儿时,真正的玛雅文明早已消失在热带丛林中,残存着的一些玛雅小邦也在炮火中成了废墟。为什么曾经创造了惊人的物质文明的古玛雅人突然消失了呢?是瘟疫、灾荒,还是传说中的外星人造成的?研究者莫衷一是。其原因是没有留下今人可以辨识的大量文字,更没有记载这些文字的书籍。

三星堆文明的遗存是在四川广汉发现的,那儿出土了很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也因为出土文物上的少量古蜀文字难以破译,同时缺少书籍的记载,因此,三星堆文明的产生与消亡至今也还是一个谜。

由此可见,缺少记载信息的文字,缺少信息载体的传承,再辉煌的文明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因为某些人为的原因,文化传播被禁锢,文化也因此遭遇灭顶之灾。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些惨剧。

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攻占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烧毁楚先王陵墓所在的夷陵,并任意掘墓,肆意盗挖墓中宝物和重器。白起挖掘楚人先祖的陵墓,不仅是侮辱楚人,更是要灭绝其文化。屈原因此写了《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公元前213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宫廷大宴,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丞相李斯马上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建议:除《秦纪》与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宴会后的第二天,即开始焚烧大量的古典文献,30天后诸子百家的书籍就灰飞烟灭。

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因为这些诸子百家的书籍凝结着不同学派对治国安邦的思考,是对世道人心的引导,是人类文明的思想文化结晶。

秦始皇错误地认为,只有焚书,才能统一思想,才能巩固政权。实际上,不仅是提出这个建议的李斯,还是秦始皇本人,都始料不及的是,因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大规模的焚书事件在历史上并不是孤案。面对书籍——这种比帝国强权还要强大的力量,秦始皇选择了焚书坑儒。在欧洲的黑暗时代,教皇格雷戈里一世以知识服从信仰为由,也曾下令焚烧了藏书丰富的古罗马图书馆。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也发生过一件毁灭书籍文化的事件,那就是日本侵略军轰炸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陆战队突袭上海闸北,国民党第19军奋起反击,淞沪抗战爆发。几小时后,也就是1月29日凌晨,日军出动6架战机轰炸闸北。日机的轰炸目标不是军事设施,而是位于宝山路584号的商务印书馆及其所属的东方图书馆。六枚燃烧弹准确落入了商务印书馆总厂,四座印刷厂、办公楼、仓库、水塔、职工疗病房、尚公小学等当天下午就成为一片废墟。马路对面的东方图书馆,也受到了爆炸的波及,但是还没有被彻底损毁。2月1日,日本浪人趁着混乱冲进东方图书馆,纵火焚毁了这座藏有46万册珍贵图书的殿堂。顿时,这座有着“亚洲第一图书馆”美誉的大楼化为乌有,片纸不留。

1932年,东方图书馆藏书已由1924年的10万册增至46万册,包括宋、元、明、清版本、抄本和稿本等珍本善本,还藏有比较齐全的地方志和中外杂志报纸等。而此时北平图书馆的藏书只有40万册。

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张元济,当时已经65岁,苦心经营图书事业30多年。图书馆焚烧时的纸灰刮到了他的家中,他对家人说:“工厂机器设备都可重修,唯独我数十年辛勤收集所得的几十万册书籍,今日毁于敌人炮火,是无从复得,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仇恨商务印书馆,非要在战争一开始就将其置之于死地?因为商务印书馆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镇。商务印书馆出版物占全国同期出版物总量的50%,中小学教科书的市场占有率在70%左右。商务印书馆不仅出版物销量巨大,而且一直在努力传播先进的思想,从事着民族开化启蒙的大业。

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以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有学者指出,“自咸丰年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坏之后,这是最令人痛惜的一次文明惨剧了。”

以上三个不同时期毁灭文化的惨剧,充分说明了书籍在文化建设和传承上的意义。书籍对于一个民族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对于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纸张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通过甲骨、钟鼎、简牍、丝帛等,记录下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晶,为我们了解并研究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所以,我们才能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二、数字化和数字化生存

何谓数字化?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0和1),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我们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就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它集中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 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按照他的解释,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在20世纪90年代,如果说我们以后将会生存在一个虚拟的时空中,可能大家还不太理解,但今天,我们会越来越感觉到无论工作、学习、生活,已完全离不开数字化了,如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机支付、微信、淘宝等。至于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至高无上的阅读,也越来越多地与这个虚拟世界联系在一起了。

三、当前社会上读书的现状

2018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为59%,而数字化阅读率达73%;每天人均书报刊的阅读时长近40分钟,而手机阅读超过80分钟,互联网阅读超过60分钟。数字化阅读明显占据优势地位。

听书是最近兴起的一种“新阅读”方式,这种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和眼睛的伴随式“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据调查,2017年有超过两成的国民养成了听书的习惯。目前,听书的主要形式为广播、移动APP平台和微信平台。

我国国民的阅读整体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综合阅读率整体全面上升,主要指标呈现增长态势;第二,数字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发展迅速,移动阅读、社交阅读、听书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公民的个人阅读需求、对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全民阅读服务需求全面提升;第四,未成年人阅读、亲子阅读受到重视。

随着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呈现增长趋势,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有人不禁要问:手机阅读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读书吗?我们在手机上阅读的是什么呢?我们提倡的全民阅读,难道就是手机阅读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我国关于数字出版的统计。在国家发布的数字出版产业报告中,数字出版包括数字图书、数字音乐、数字游戏、互联网广告,还包括微博、微信等。而我们通常理解的出版活动,是指将精神文化内容复制在物质载体上,并向公众传播的活动。作为出版活动的产物——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数字化时代,凡是用0和1采取二进制的方式记录下来的信息,都能够统计为数字出版吗?比如网络游戏,它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吗?还有微信,我们发微信等同于两个人在说话,这难道也要算成是阅读吗?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统计范畴泛化了,误导了阅读这样一个神圣的精神活动。

我认为,我们应将阅读做一个细化,把数字出版物做一个科学合理的区分。所谓的出版物,应当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含量,具有一定的内容长度和文化厚度的产品,而不是碎片化的、娱乐化的文字。不要把广告、游戏当成了数字出版,也不要把微信、微博当成出版物。这并不是说,只有阅读纸质图书才算阅读,在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上阅读都不算阅读。不少的读者,在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图书,包括我本人在内,也在看电子图书。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人们早已经养成了数字阅读的习惯。

所以,我们强调纸质阅读,但不能排斥数字化阅读。考量一种载体的价值与作用,要从其便捷性、经济性上来衡量。回望人类的出版史和阅读史,阅读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在不断进化。

大约2 000年前的东汉时期,蔡伦改进民间造纸方法发明了造纸术,纸张才广泛使用。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使用的是甲骨、钟鼎、竹片、木片、丝帛来记载传播信息的。因此,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出版物的价值并不取决于载体,而取决于附着在载体上的内容。

如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最早是刻写在竹简上,现在印刷在纸张上,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呈现。我们不能说某一种载体上的《论语》更好。载体的价值在于它是否比已有的载体使用起来更经济、更便捷、更有利于传播。

载体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始终在与时俱进,我们不需要排斥新的传播介质,一味认为读纸质出版物才叫阅读,数字化阅读就不算阅读。我们要强调的是,数字化阅读必须是有价值的阅读,而不是把浏览信息当成阅读。聂震宁先生提出“闲时读书,忙时读屏”,我认为有道理。人们把零星的时间用来掌握信息,并无不妥。

所以,我认为在网上浏览信息,不能等同于阅读,这与严格意义上的读书是两回事。但是,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数字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读书习惯,也在改变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不与互联网接触是不可能的,不与手机接触也是不现实的,在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中,我们应当如何阅读呢?

四、我们应当阅读什么?

我们现在的阅读,应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浏览信息,二是阅读书籍。在信息社会,如果不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仅仅浏览信息,并且形成依赖性,这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个人的修养,增长学识,是不利的。因此,阅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书籍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说,浏览信息也是一种阅读的话,最多能称之为浅阅读,或者说是快餐式阅读。这对于我们构建知识体系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图书。

英国的哲学家、散文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但人生而有涯,学而无涯。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呈几何级增长,一个人即使24小时不休息,也没有时间掌握这些信息。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阅读经典。

何谓经典?经典是指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积淀下来的典范之作,代表了一个时代科学文化的最高水准。我们要构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要形成健康的人格,就必须从阅读经典开始。

当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经典之作。如中国哲学,有《论语》《孟子》,有《大学》《中庸》,有《道德经》《庄子》,等等;中国古代史书二十四史,其中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中国古代文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我们可以从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选择最为重要的经典来读。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儒释道三家,《论语》《金刚经》《老子》《庄子》是其经典中的经典,阅读这些经典就可以大致知道其要义。这都是对于成年人而言。

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则要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我们的教育至今还是应试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并不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考高分,让学生反反复复练习一些有限的知识。如果一个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丰富自己的视野,必须有计划地阅读图书。

学生们应当阅读什么呢?

古人要求孩子读书一开始就背诵“四书五经”,有人说这是童子功,从儿童的接受能力来看,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孩子们读书,要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分级阅读”。读童话,读科普读物,读普及性历史知识,读儿童小说,读儿童诗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拓展,阅读的面可以逐步扩大。

古人将读书分成了三个阶段。《续菜根谭》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讲治学也要经历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古人的经验就是,读书要循序渐进,学习要终身学习。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还能把我们的生命维度,变得更宽和更高。读书可以使我们个体存在的意义从生存的层面上升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可不可以说: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幸福呢!

读书有很多方法。2012年余秋雨先生在湖北省期刊博览会演讲时谈到自己的读书经验时曾比喻说,人的知识结构犹如一个书橱,你要分专题去阅读、去研究,如这两个月集中地阅读、研究杜甫,再用几个月阅读、研究李白……这样,有一两年时间,你的“知识书橱”就会有条理地装满。这种按专题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弥补自己知识的短板。

近年来,听书成了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认为,利用零碎时间听书未尝不可,但从认知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来的知识只能在大脑中形成短暂的记忆,而阅读则可以在书与人之间建立更长久的联系。对理解内容,形成共鸣,读书比听书收获更大。

所以,我建议:如果要系统地研究某一类问题,还是购买相关的纸质书籍为好。因为阅读纸质图书,不会因为上网而受到干扰,不会因为不良信息和手机的频频响声而使你分心。即使你喜欢数字化图书,或者因为费用低廉而选用电子图书,也最好在阅读器上阅读,避免过多的信息干扰你的思想。特别是学生,更要限制手机阅读的时间,避免堕入互联网的陷阱。

在欧美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限制学生过早地接触并使用数字化阅读。专家们从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的角度研究,孩子过早地依赖数字化设备,会丧失认知能力和空间辨识能力,不利于发育和成长。

同时,欧美国家为了保障纸质出版物的传播,不容许数字出版物的定价过低,使纸质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能保持一种平衡。数字出版物因复制便利,有助于其阅读转移,欧美国家还通过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防范数字化阅读对纸质出版物的侵权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数字出版物使用的空间。

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要科学地安排阅读的时间,将浏览碎片化的信息与阅读具有思想深度的书籍区别开来,将工作之余的娱乐与建构知识体系的阅读区别开来,真正形成自己的阅读力。

猜你喜欢
出版物书籍读书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书籍
2017年出版物
我们一起读书吧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