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图书编辑的角色担当

2018-03-27 11:02彭金平
出版与印刷 2018年2期
关键词:科技图书书稿选题

彭金平

(作者单位:中国质检出版社)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出版融合时代,出版人不仅要继承并创新传统出版模式,还必须积极探索并适应数字出版模式。作为出版过程最重要的角色——编辑,在以全球化、数字化、多元化为背景的出版转型过程中,角色担当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编辑作为图书产品创造者的责任不会变,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不会变,变的只是在出版过程中渗透的新思路、新创意、新想法。对于科技图书编辑而言,更加需要这些“新”来赋予科技图书“新”活力。科技图书涉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科技理论、知识、实践、方法及科技创新成果,与其他类型的图书有很大的不同,如:内容更加专业前沿,文字更加严谨规范,逻辑更加清晰缜密。这就对科技图书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提升科学专业素养,创新科技图书选题策划,提高编辑专业技能,升华科技出版专业情怀,创造科技图书出版新境界。

一、三步“走”提升科学素养

作为以“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精神、出版科学作品”为己任的科技图书编辑,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图书“把关者”。

1.科技图书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

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是科技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科学素养。作为一名有理工科背景的科技图书编辑,笔者曾经想当然地认为,处理任何科技类书稿都可以游刃有余。然而,事实证明,笔者在面对所学专业领域之外的书稿,经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形。没有编辑是全才、通才,即便有理工科背景的编辑也只是熟知某一学科领域,而接触的书稿却可能涉及各个学科门类,所以知识面过于单一是不行的,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编辑不仅需要当专家,更要当杂家,博闻广识,涉猎古今,通晓中外。编辑这个杂家,若偶有所得便似春风满怀,知识便会很博杂。因此,科技图书编辑工作之余要尽可能多阅览科普杂志、科技期刊,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关注前沿科学的研究成果,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如有必要,甚至可以在高校选择一两门重点科学课程旁听,不断给自己充电。

2.科技图书编辑必须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科技图书编辑应该通过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方式了解前沿科学知识以提升科学素养。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论坛,聆听学术报告,除了可以捕捉专业知识精华、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掌握尖端领域的科技知识,还能认识更多的专家、学者,并通过这样的契机策划科技图书选题,组建作者队伍。因此,参加学术会议,对于科技图书编辑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笔者利用出版国家标准(GB)这样的有利条件,经常参加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与相关专家、学者讨论、交流。有时候,一个项目结题总结,甚至一篇会议报告都能成为汲取科学知识的源泉,成为图书选题策划的灵感。

3.科技图书编辑必须不断更新科学知识储备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图书编辑必须不断更新科学知识储备,才能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在审稿中学习、充电,是科技图书编辑最便捷的学习途径。每一部书稿,编辑都要通过审稿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从而更新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因此,科技图书编辑在审稿时,不能只充当编辑加工的角色,要充分利用审稿机会,汲取稿件中的科学知识,这样日积月累,才能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扩充自己的科学知识库。有时候,编辑会发现,当完成一本科技图书的出版,自己也快成为某个领域的半个专家了。

二、四根“茎”策划科技图书

对于编辑而言,选题策划是核心,选题的价值决定图书的价值。选题策划有时来源于灵感,有时是经验促成。对于文史类、大众类图书的选题策划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灵感,比如时下的社会动态、热门话题、人物,寥寥几个关键词就能激发出一个图书选题。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灵感更是成为图书编辑欲罢不能的东西。但对于一直被冠以“枯燥乏味”的科技类图书的选题策划而言,可能更多的是依靠经验,依靠对学科领域的熟稔程度,以及日积月累的各类资源。因为与其他类型的图书相比,科技类图书的选题策划内容专业性较强,读者面较小,撰写和出版均有一定难度,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图书选题策划的复杂性。

如何研究、掌握并避免盲目性,创新科技图书策划内容,增大选题策划的成功率,[1]成为摆在科技图书编辑面前的大课题。如何策划出好的科技类图书选题,少一丝“乏味单一”,多一份“精妙生巧”,成为科技图书编辑必须思考的问题。所谓“创新”才能“生巧”,只有创新,才有可能有新思路,有选题策划新点子。

以中国质检出版社(以下简称“质检社”)为例,出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计量规程和规范以及标准及规程宣贯图书、质量监管和检验检疫相关的科技类图书,是质检社的主要业务内容,涉及的专业领域涵盖计量、标准化、质量、检验检疫、质量与认证认可、特种设备等[2]。面对这类专业资源,作为科技图书编辑,首先要分析资源优势,积极挖掘质检相关专业领域上下游链条,以“质检专业”为树干,抓住“科研、科教、科普、科幻”的“四科”茎叶,使质检科技图书这棵大树枝繁叶茂。

在科研图书方面,密切关注、挖掘科研成果输出、科研项目结题等。近年来,质检社紧紧围绕各地检验检疫实验室的科研情况,策划了包括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进出口商品检验、食品监管检验等系列选题,紧扣检验检疫专业最新科研成果,编辑出版了《海南省蠓类鉴定集》《走向宏观质量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改革研究与探索》《沥青关键技术指标检测指南》等检验检疫领域科技图书。

在科教图书方面,质检社灵敏地捕捉到“品牌战略,以及标准化改革、中国标准走出去”等信息,并巧妙结合“中国品牌、中国质量”的时代强音,策划了“中国品牌系列丛书”(“十三五”重点图书)“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等高品质选题。

在科普图书方面,针对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国际出入境旅游购物、海外代购、海淘等新兴贸易形式,质检社策划了“出入境一本通”“出入境游玩购物攻略”等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常识相关的选题;针对在校中小学生、大学生国门安全教育,策划了“国门安全之疫病疫情”“国门安全之生物安全”“国门安全之化学品安全”系列选题,以直观的视角、生动的事例全景式讲解国门安全相关问题。

在科幻图书方面,质检社小试牛刀,推出了“新纪元战队”系列科幻作品。科幻作品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深受科技爱好者喜爱。科幻作品除了能普及科学知识、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外,还能开发想象力,传达向往未来的精神力量。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说:“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在9岁或10岁,不能晚于11岁。”因此,科幻图书选题的开发空间非常大。

三、五大“道”提高编辑技能

图书编辑是书稿质量第一责任人,直接承担着把关图书质量的重要责任。[3]“慢工出细活”用来形容科技图书编辑的日常工作再合适不过了。一本好的科技图书一定是编辑精心打磨出来的。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了科技图书编辑提高编辑技能的五大“道”。

1.质疑之道

科技图书编辑不仅需要逐字逐句审阅书稿,还要有质疑的精神,质疑书稿中可能存在的科学性错误。编辑的任务是二次创作,完善书稿,编辑的审读不同于普通读者的阅读。普通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从书中获得知识、经验、启发,或产生情感共鸣。编辑审读的目的是要发现书稿中的不足或错误。编辑要以一种近乎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儿去质疑、挑毛病。从根本上说,能否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多少,取决于编辑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编辑经验是否丰富。

2.查询之道

科技图书中少不了数据、公式与图表等,编辑必须通过查询确认其正确与否。查询包括查书稿和查工具书。比如,科技类图书有不少是多人写稿,体例、人名、地名、引用的数据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表述矛盾的情况。遇到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前后查询书稿。以笔者策划编辑的图书《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结构特征及鉴别》为例,这是一本关于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识别及专业鉴别工具书。作者交来的稿件中,专业术语、公式、图表特别多,书稿中前后文不一致的情况也特别多,如弹径、弹长、弹重等中英文单位不统一,武器型号如“三八式”“明治38年代”“94式”等标识不一致,唯一的办法就是:查!前后对照查!除了查书稿,专业术语、数据、公式等还需要查询工具书,包括查原始文献、查传统工具书、利用网络工具等。原始文献和传统工具书可以提供实证性和权威性的资料,网络工具则更加快速便捷。

3.请教之道

在编辑稿件时,遇到不懂的编辑加工问题,要勤问老编辑;遇到不理解的科学问题时,要积极主动联系作者、相关领域专家,向专业人士请教,这样才能保证稿件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4.审美之道

无论是图书的版式设计还是封面设计,都应注重审美要求,科技图书也不例外。有人认为科技图书只要内容有吸引力,设计方面不需要像社科类图书那么讲究。其实不然。封面是一本书的“门面”,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图书能否被读者“相中”。封面作为图书最先和读者见面的部分,除了起到保护内文的作用以外,很大程度上还要向读者展示图书的风格、内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4]。版式能通过艺术、形象的设计衬托图书的内容。科技图书的正文中有较多插图、表格和公式,这些均穿插于正文之间,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版面的美观。这就需要合理设计版面分配,比如,事先确定好插图大小、比例,根据图文关系及图片的大小确定串文还是通栏,从而达到插图和文字相得益彰的效果。另外,科技类图书中常常出现公式,其推导过程往往比较长,涉及回行、隔页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将其压缩到一面上,以便读者阅读和理解。在版面设计中,书眉、页码位置、版心等设计对整体美观也起着关键作用,编辑要结合内容、版面结构做出选择。

5.匠心之道

《周礼·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5]。古时已有木匠、皮匠、铁匠、花匠、裱糊匠、油漆匠、画匠等从事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工巧匠,还有“十年磨一剑”的佳话,以及干将、莫邪不惜“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来追求精工良器的传说。他们精益求精的匠心正是图书编辑需要具备的一种品质。图书不仅是一张张纸,更是艺术品。正如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纪录片需要精美的画面、生动的情节、轻快的剪辑特写、富有感染力的配音等各个环节高度协调配合一样,一本让人视若珍宝的图书也需要精心打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版式和封面设计、纸张选择、印制加工等一道道工序。尤其对于科技图书来说,匠心一样的精心打磨能使原本“索然无味”的科技术语变得“书香四溢”。

四、结束语

编辑的职能及角色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6],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变化,然而不变的是专注图书出版的情怀。

只有不断提升科学专业素养,不断创新图书选题策划方式,不断提高编辑专业技能,科技图书编辑才能让一本生涩难懂的科技书稿焕彩生辉、灵动生姿。

做出版,坚守一份情怀;做编辑,传递一缕书香。

猜你喜欢
科技图书书稿选题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信息时代背景下科技图书出版的改进与转型
培养提升科技图书编辑创新意识的策略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科技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的审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