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视剧作教学中的声音思维探讨

2018-03-27 11:15白璐山西大学文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剧作学生

白璐 山西大学文学院

从影视创作的角度而言,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从根本上决定着影视作品的成败,决定一部作品前期策划、制作拍摄及后期编辑等环节。从剧本创作教学的角度而言,剧作课程不仅需要向学生传达影视剧本写作的技巧和特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构筑流动场面”的能力。正如盖一座摩天大楼需要先用钢筋混凝土构筑框架,再填补墙面地板,写剧本也需要在构筑一个整体剧情框架的基础上填补血肉,而这血肉必须要观众用眼睛和耳朵感知,所以,视、听两种元素,就是完成剧本这座摩天大楼的重要血肉。

对于影视专业,尤其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剧作课是学生学习剧本写作的关键课程。每一位剧作教师在课程伊始,都会向学生强调在剧本的“视听化”、“造型性”、“影视化”等写作特点,强调剧本所写每一句话将来都要以视觉的、听觉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但是,由于剧本介于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中间阶段,而听觉相对视觉又显得更为抽象,学生往往可以很好地掌握视觉(比如动作、场景)的表现方式,却常常忽略诸如音响、音乐的声音表现功能。甚至有人认为,剧作阶段只需要写好视觉表达的部分即可,声音环节可以交给录音师进行发挥,因而在声音元素上彻底“空缺”。事实上,“听觉”是重要的剧作环节之一,不可忽略。忽略的除对白外的声音环节的剧本,往往是依靠纯视觉方式表达故事,在视觉元素上过于倚重,常常视觉表现过度,令观众觉得死板、假、缺乏表现力,或者显得平白而幼稚,而且在后期声音设计中找不到表达空间,难以出彩。有些明明可以用音响、音乐表达的元素,却借助了台词或者画面甚至旁白。

本人在剧作教学中就声音元素做专题讲解,并引导学生用音响、碎片化的音乐等声音元素来代替一些视觉表达和对白,发现效果显著。学生的剧本更加“形象化”、“视听化”,镜头意识也更强。本文将就剧本创作教学过程中的声音思维教学引导进行探讨。

一、引导学生在剧本创作阶段增加声音描述

声音在剧本创作阶段就纳入考虑范畴,有利于创作出声音与画面协调营造的“韵律”、“节奏”、“氛围”、“情感”;有利于恰当地运用声音刺激配合画面给予观众的精神世界种种奇妙体验;有利于学生“声画合一”思维的训练。这样创作出的影片剧本往往更加浑然一体,更加有意境,也更加引人入胜。如果在剧本的创作阶段没有意识到声音的重要作用而没有给剧本嵌入声音表达或提供声音创作的建议,那么录音师的创作也比较局限,这样影片的声音难免趋于平庸。

编剧要从剧本的创作阶段就寻找一切合理巧妙的时机将声音沉浸于场面当中成为一个整体形象,而不应该放到拍摄阶段才考虑给声音一个补充描绘的机会。很多的编剧,并没有掌握声音运用的根髓,不知道用什么样比较有创意的方法将声音和剧情互动一体。编剧在剧本创作的时候就需要探讨怎么为声音编剧,这样才能完成一部整体拥有韵律感的影片。在此,我们需要再次强调电影的“韵律”和“意境”。

正如音乐需要“节奏”一样,影视作品也需要“韵律”,一部优秀的电影是可以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结合互动传达给观众以多层次涵义和流动、抑扬顿挫的感情,这种多层次的涵义和情感可以给影视作品深度感和美感。当视觉表达无力的时候,声音的潜移默化的表现力就凸显了。

“意境”也一样,观众情感投入和情感共鸣与影视作品所营造的“意境”息息相关,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声音元素。比如影片《红色沙漠》中,机械的音响声让我们感觉到的是整个城市的冷漠和死板,其实展现的是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落寞和扭曲。茫茫迷雾中的汽笛声其实是一种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焦虑的异化,那种不安全感总是幽灵一样地萦绕在她的内心深处,即使再多的笑,再多的放纵也不能消弭。这些声音正是与人类有规律而永不停歇的心跳声相呼应,为贫乏的镜头内容提供了一种不变的节奏感,给人以生生不息的感受。

在剧本阶段进行声音思考,并利用思考进行一部分声音创作,可以给听觉审美留出足够的空间,听觉对观众心理和情绪的影响力有时候甚至可以超越视觉。

在强调剧本创作的声音元素创作之前,有一位学生的剧本片段是这样的:

“阿璇回到家,一进家门便闻到了饭香,平常都是她先回家的,边换鞋边大声问

阿旋:爸,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难道是知道我今天…(阿旋一抬头便看到一个烫着卷发,露着光洁的额头的女人从厨房端着一盘菜走了出来,她忙把菜放在桌子上,拿起围裙擦擦手)

女人(有些尴尬地笑着):这是阿璇吧,饿了吧,快洗洗手,饭已经做好了

爸爸走到阿璇面前,搂过女人的肩,也有些略微尴尬地笑着

爸爸:这是你江阿姨,以后就是你妈妈,快问江阿姨好!

阿璇面无表情地瞟了女人一眼,便向自己的卧室走去

阿旋:你们吃吧,我不饿!

父亲:(看着女人尴尬的笑了笑)没事,咱们先吃,一会儿我给她把饭送进些去就好,那个,你不要介意。

女人:(有些食不知味地扒拉着碗里的饭)孩子还小,我没事……”

在用一部分声音描写代替部分其它叙事元素之后,改成:

“阿璇无精打采地上楼梯,脚步声很重,忽然用鼻子‘咻咻’了几声,闻到了饭菜味,露出微笑,脚步声轻快多了。

阿旋‘砰’一声推开门,边换鞋边大声问

阿旋:爸,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阿旋一抬头便看到一个烫着卷发,露着光洁的额头的女人从厨房端着一盘菜走了出来,她忙把菜放在桌子上,拿起围裙擦擦手)

女人有些尴尬地笑着。

爸爸(爸爸搂过女人的肩,尴尬):这是你江阿姨……

阿旋喘着粗气愣了几秒,扑通一声坐在凳子上吃饭,声音很大,呼噜呼噜的,不抬头!

爸爸和江阿姨尴尬地坐下来小心翼翼地吃饭,弄得椅子桌子嘎吱嘎吱响。

江阿姨拿起筷子给阿旋夹菜,一不小心筷子掉了,声音吓一跳。正要弯下腰捡起来,阿旋又是“啪“的一声把筷子放桌子上,站起来冲回屋里,‘嘭’的一声关上了门。

爸爸尴尬地给女人夹菜,女人轻轻地放下了筷子,勉强一笑。”

我们可以看到,且不论这个片段写作水平如何,很明显,学生在有意识地将一部分叙述和对白用声音元素代替后,画面感更强,剧本显得更成熟了。

二、剧本的整体声音构思

声音可以影响一部影片的意境和格调,我要求学生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对声音的整体风格和呈现意境有一个整体的构想。写剧本是一项理性的、有意识的和精心筹划过的工作,剧作的声音构想在就是在故事、主题成型的基础上对影片的声音作进一步的整体辨析、选择、定型、设色,也就是对作品的声音氛围、风格做集中概括和总体审视。

主题是影视作品的骨骼,是剧本的精神内核,支撑着整部作品的风骨、高度、深度,决定着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编剧的主要任务是将故事的情节线和情感线索视像化与听觉化,视觉、听觉缺一不可。有些编剧受文学思维的影响,常常忽略听觉在影视作品中承担的表情表意功能。事实上声音作为一个灵活、多样的表意元素,其功能远不只于配合视觉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影视作品运用视觉元素营造氛围、表现人物虽然更加直接,但是,声音的刻画往往更加潜移默化、更加自然。在剧本中,声音参与剧作的形式往往以碎片化的说明为主,但是,在剧作的主题设定阶段,作品的声音基调就应该被考虑了,根据影片类型和剧情的不同,声音参与度、表现力、丰富是不同的,声音参与剧作的份量也不同。比如我国新旧两版《红楼梦》在声音总体风格、氛围上就迥然不同。

三、声音在人物和人物关系构建中的应用

声音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的刻画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关门声音的大小就可以表现很多种情绪;吃饭喝水发出的声音可以展现人物经理、性格和人物关系;环境声还可以表现人物处境、烘托气氛等等。作为表现人物性格和阐释角色心理、情绪的重要元素,声音在剧作阶段也需要被考虑。

正如编剧在进行剧本创作的初期需要写人物传记,编剧们也需要从角人物传记阶段将剧中的主要角色的声音个性进行完整的勾勒:声音甜美还是沙哑、语速快还是满、脚步声怎么样是否需要人物特定的主题音乐……这个时候,大脑构建的是一幅声情并茂的人物微电影小传,而不仅仅是流动的照片。单纯推敲人物说了什么话并不能立体地反映一个人的整体形象,甚至有时候,对白太多,反而令影片显得苍白无力、贫,甚至有“听剧本”的感觉。

除了帮助人物形象的展示,声音在展现人物关系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例如电影《晚秋》中,安娜参加完母亲的葬礼,和王敬、牛郎男、王敬的妻子同桌喝茶时,旋转式餐桌发出夸张的嘎吱嘎吱声,就表现了四人间尴尬和紧张的关系。

优秀的剧本应该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感知到剧中的人物性格、经历、价值观、关系等,而不是一味地通过对白来“讲”。营造一个能够让观众自然而然入戏的最好方式就是“声画配合”、“声情并茂”,巧妙设计一些能够用声音表述的小细节。

四、剧作情感张力与声音环境

相比画面,声音有强大的拓展画外空间的能力,而声音拓展的这部分画外空间,除了叙事,更重要的就是营造情绪和情感张力。剧作者在进行场面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有“声音环境”思维,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话剧《雷雨》中的雷雨。环境是一种语境,限定了故事范围,也明确了故事背景。声音所营造的地域感、时代感、民族感固然是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注意方面,但是,声音场景营造的情感和情绪意义更容易被学生忽略。背景的选择需要对于经验的重述、想象,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对于现实的认知。背景的选择应该对各种可能性加以详细的考察。

电影的有效叙事时间是很有限的,对声音元素的考虑不仅可以拓展叙事元素,而且可以带领观众迅速进入作者想要营造的环境中,迅速“入戏”,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其中,跟着剧情的梦境“做梦”。

例如奥斯卡最佳声音效果获奖影片《地心引力》,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几乎任何观众都不曾感受过的声音空间——外太空。在这个时空之中,视觉信息极其有限,声音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想象,虽然太空中的声音需要无线电为媒介,但是片中女主角的主观声音是完整表现的。突破之处在于,在这个全新的声音环境中,无声成为了情绪、成为了一种声音的艺术表达方式,全片很多情节都是依赖声音讲述的。片中的女主角被抛离飞行船,独自在缺氧的飞行服中忍受内心恐惧的折磨和濒死的挣扎时,呼吸声成为了唯一的声音,环境声清零,而仅仅是呼吸声的变化就带给了观众心理上感同身受的紧张感和窒息感。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不同的只是故事发生的时空,而这一切都需要编剧熟悉声音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力,在剧本阶段就对声音环境、音响等进行充分思考。

尽管在编剧手中,剧本中的声音形象还处于文字表现的阶段,但这些文字的符号已经能独立描绘出鲜明的形象,已经为导演们进行再创造提供了充分的情绪基础和情感基调。声音元素的取或舍、放大或者缩小,都代表着某种强调。包括背景声、风雨声、动作音响、情绪音响等声音细节,都是编剧们营造情感张力的元素。这种声音的传达是用一种智慧的、巧妙的、自然而然的方式提供给观众,让观众在观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知到,这些除了取决于编剧对生活的理解深度、创造力、想象力之外,还取决于编剧是否有意识地、技巧性地思考何运用了声音元素进行创作。

猜你喜欢
剧作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罗周所撰孔子题材剧作研究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论动画电影的无绝对反派角色剧作模式
黄金期的隐忧:新时期中国动画剧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