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唱法促进巢湖民歌传唱的探究

2018-03-28 13:30磊郝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巢湖唱法民歌

马 磊郝 莹

(1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2 淮北市黎苑小学,安徽 淮北 235000)

1 引言

巢湖民歌凭借其生动地反映当下老百姓的劳动生活场景,渗透着巢湖人民勤劳、质朴的优良传统,成为了巢湖地区最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之一,甚至还成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们审美层次、倾向不断提高与转变的时空中则显得滞后与“落伍”。近些年巢湖民歌的发展并不如意,巢湖民歌传唱受到时代发展及人们审美倾向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正一点点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对此保护巢湖民歌已然成为了当前人们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跨界”于“多元”唱法作为民歌唱法的重要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巢湖民歌演唱的内涵,解决“众口难调”的普遍问题,使不同的人群可以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唱法来演唱巢湖民歌,对其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2 巢湖民歌概述及发展困境分析

2.1 巢湖民歌概述

巢湖自古以来就是安徽省著名的鱼米之乡,也常被誉为民歌之乡,巢湖民歌源自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深刻反映着巢湖百姓鲜活的生活情境和质朴的思想情感。巢湖民歌的传唱甚至达到家喻户晓,上至半百老者、下至年幼儿童都能哼唱几句。

据了解,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民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伴随着巢湖悠久的历史,一直传唱至今。巢湖民歌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有号子、山歌、小调,以“望风采柳”为主要的创作形式,由演唱者将所见所感,直抒胸臆地用歌曲表达出来,歌曲旋律时而优美,时而高亢,音色活泼悦耳,深刻地表达出巢湖百姓对生活的热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巢湖民歌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随着历史的变迁,巢湖民歌也从原来的浅显单一的民谣,变成现今创作多样化的旋律、调式,尽可能的与当代人们的生活拉近距离。巢湖民歌创作和实践的一脉相承和不间断性对研究安徽民歌史和中国民间音乐史,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继承、弘扬巢湖民歌更是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巢湖民歌的生存危机

近年来,巢湖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有序的为巢湖民歌的传承而工作,虽有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民歌传唱的消退趋势依然难以从根源杜绝。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下,巢湖民歌与时代的“不相称性”也逐渐显露出来。歌唱方法及歌唱形式的单一、老套等因素致使传播途径、方式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审美倾向脱节,使得巢湖民歌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2.2.1 生产力的提高使巢湖民歌失去了创作和传唱的物质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不断的进化就是通过不停的劳作而逐渐完成。人类在夜以继日的劳作中创造出自己必需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创造着精神财富。人们在劳动中对节奏、旋律、音高的无意识运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简单的音乐。其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更确切地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巢湖地区的生产生活已经从原有的男耕女织发展到现今的机器自动化,生产工具在进步,源于劳动时创作的民歌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失去了传唱的基础。众所周知,民歌、劳动号子、山歌等声乐体裁均来自生产劳动,随着生产力不断地提高,人们劳动多转变为机械化劳作,单纯体力劳动大量减少。失去了亲身的劳作实践使得民歌的创作只能凭借想象创作,如此一来只能越来越偏离民歌产生的基础。而失去劳作为基础的传唱也只能是“鹦鹉学舌”,根本不能理解民歌的深刻内涵,从而无法从根本上创新与传承。

2.2.2 传承者缺失导致巢湖民歌失去了传唱的人力基础

巢湖民歌的兴盛时期为建国后,大量的巢湖民歌被活跃的传谱人收集、整理、改编、创作,对其传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建国时期的优秀传承者时至今日年事已高,无论是口传还是心授都是有心无力,导致巢湖民歌的传唱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再加上巢湖当地的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更是让巢湖民歌传唱失去了最具活力的参与者与接受者。

2.2.3 审美倾向变迁使巢湖民歌失去传唱的需求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艺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在精神文化的需求上,审美情趣也在日益提升,对于传统的巢湖民歌的兴趣已经日益淡漠,众口难调使巢湖民歌失去传唱的需求基础。

由此可见,巢湖民歌所面临的危机由多重原因造成,要想提高巢湖民歌的传唱水平,就要究其根本、开拓创新,更好地保护巢湖民歌,传承巢湖传统文化。

3 “跨界”唱法置于巢湖民歌的创新方法

3.1 “跨界”唱法的内涵

“跨界”唱法顾名思义就是跨越界限为“融合”与“多元”做准备。实践中指演唱者在基本功扎实的前提下秉承创新的演唱意识,突破原有的唱法界限,巧妙运用不同乐派的演唱风格,然后在舞台上进行完美的展示,从视觉上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跨界”唱法不仅仅是技巧运用上的变化多端,也是不同艺术风格的巧妙融合。通俗地理解“跨界”唱法的核心就是在掌握一定的歌唱技术、技巧的前提下根据作品的需要在自己的“声音库”中选取最适合表现作品内涵、风格的声音来诠释整首作品。

近年来 “跨界”唱法已经普遍存在,其坚持“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和人们的审美变迁。这种唱法对二度创作的演唱者的要求较苛刻,演唱者不仅要具备相对深厚的唱功还需能对不同的唱法进行自由、轻松、无痕的转换,从内心中要认同“跨界”唱法的优势,突破传统的演唱风格的弊端。作为“跨界”唱法的先行者谭晶在其实践和发扬上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谭晶能够将“跨界”唱法运用得融会贯通,主要是她会根据不同的歌曲旋律,巧妙地从发声技巧中调整音色,从而将歌曲完美地演绎出来,颠覆了传统音乐的演唱认知,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观众和业界的认可,“谭晶跨界唱法”一度在艺术圈广为流传。

3.2 “跨界”唱法置于巢湖民歌的重要意义

从当前巢湖民歌的发展危机来看,打破固有的演唱方法和技巧,突破演唱的思维固定式,作为新兴的声乐演唱技巧,将“跨界”唱法置于巢湖民歌传唱上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2.1 “跨界”唱法为巢湖民歌带来新的活力

“跨界”唱法是将美声唱法、流行唱法与民歌唱法相融合,让“跨界”唱法置于巢湖民歌传唱中,可以使巢湖民歌在传达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还能紧跟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倾向,打破了传统民歌的单一演唱方法,使民歌演唱的方法趋于多元,以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演唱者用“跨界”唱法创新了巢湖民歌的内容,为巢湖民歌带来新的活力,用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来感染观众,只有得到观众的赞赏,才能使巢湖民歌得到更好地传唱和传承。

3.2.2 “跨界”唱法突破了巢湖民歌演唱技巧的界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也在逐步摆脱传统的束缚力求创新与发展,“跨界”唱法使得各个唱法模糊、“难辨”,以达到无界限的效果,将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演唱的界限抹去。将“跨界”唱法置于巢湖民歌传唱中,这不仅是巢湖民歌演唱的一次挑战与尝试,更是一次冒险,在巢湖民歌演唱创新改革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推动了巢湖民歌的艺术发展和繁荣。

3.2.3 “跨界”唱法让巢湖民歌向多元化发展

“跨界”唱法的出现与演唱实践是以调整人们不同审美观念的冲突和融合为存在前提的。在其自身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也反作用于各种唱法的再进步与再完善。将“跨界”唱法用于巢湖民歌的演唱中,也在反向推动巢湖民歌创作的多元化,从而使得巢湖民歌在创作和演唱实践中逐渐摆脱原有的习惯和固定思维,拓宽了巢湖民歌的发展路径,扩大了巢湖民歌发展的可选择性。

3.3 “跨界”唱法置于巢湖民歌的创新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跨界”唱法是将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创新的演唱方法,是民歌唱法技巧创新的重要方法。可见利用“跨界”唱法解决巢湖民歌传唱的生存危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此,笔者通过民通唱法、美通唱法、民美唱法等“跨界”唱法的三种方法,分析促进巢湖民歌传唱的创新举措,具体分析如下。

3.3.1 “民通”唱法,使巢湖民歌传唱更加亲民

民通唱法是“跨界”唱法中全新的演唱方法,既坚持了民族唱法的基本原则,又在其中合理融进通俗元素,是一种全新的“跨界”唱法风格。将“跨界”唱法中的民通唱法应用于巢湖民歌传唱,既保存了巢湖民歌原有的韵味,又结合了通俗唱法的优越性。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采用民通唱法会多用胸腔呼吸法,通过口腔与胸腔共鸣,将通俗唱法中的轻声、气声的演唱技法应用到民族唱法中,使得演唱效果更加通俗、亲民,易于普通民众对巢湖民歌的认可,便于巢湖民歌的传唱。现实中,“跨界”唱法中的民通唱法被很多歌唱者所青睐,如费玉清、李娜、韩红等,他们深受百姓喜爱。

3.3.2 “美通”唱法,使巢湖民歌传唱情感丰富鲜明

美通唱法是“跨界”唱法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演唱方法,是高雅与通俗的亲密接触与完美交融,可以给审美者以新鲜感并值得再三品味。“跨界”唱法中美通唱法的尝试也为声乐演唱提出了新的可能。对此,将美通唱法应用到巢湖民歌传唱中,演唱者必须要注重呼吸技巧的应用,通过胸腔和腹腔共同呼吸法进行演唱,比单纯的流行唱法在艺术表现力上更加强烈,特别是在高音区中,采用美通唱法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和爆发力,震撼人心,带来更多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巢湖民歌的艺术表现力。在当下“话筒”盛行的时代,巢湖民歌借鉴美声唱法的技术与技巧更能将作品的核心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应用美通唱法,使巢湖民歌传唱既有情感又有技术,声音规范而不失亲切更能引起审美者的听觉和心理共鸣。“美通”唱法虽然采用了美声唱法的技术优势,但是不像传统美声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使巢湖民歌传唱更具影响力和震撼力。

3.3.3 “民美”唱法,使巢湖民歌传唱凸显民族特性

民美唱法又可以称之为“美民”唱法,是“跨界”唱法最早、最为典型的一种唱法,像这种中西合璧的唱法也被称做 “现代唱法”,深受人们推崇。胡松华在《艺术人生》中曾提到:民美唱法就如同在本土的土性上,选择最适合本土生长的肥料,从而使民族之花绽放异彩。除此之外,在声乐教学和舞台演出上,民美唱法已经成为了主流,很多著名的歌唱家如宋祖英、阎维文等都善于以民美唱法为主,甚至民美唱法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称之为“民族唱法”,可见“跨界”唱法的民美唱法在民歌演唱中的影响力。将民美唱法应用到巢湖民歌传唱中,其演唱发声方法以中支点为主,同时以上支点和下支点为辅来进行演唱,采用胸前和头腔共鸣的方式。像巢湖民歌这一类型的民歌演唱采取“跨界”中的民族与美声的结合,既能保证歌唱技术的科学性又不失表现巢湖民歌特有的婉转与清新。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互补与相融,更加有利于大众传播,在巢湖民歌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成为有力的助推器。

4 结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巢湖民歌以其特色民间艺术形式,成为了巢湖市重要的品牌文化。因此,对于巢湖民歌的保护传承工作也要提上日程。打破传统民歌唱法的固有思维模式,利用“跨界”唱法的优势应用到巢湖民歌的传唱中,使得“民族唱法唱民歌”的定律成为过去。将“融合”与“多元”的唱法展现在新时代的人们生活当中,也促进了创作的多元化。以此来助推巢湖民歌的创新与俱进,夯实巢湖民歌传承与普及的群众基础,让巢湖民歌真正“活”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将巢湖民歌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另一个高度。

猜你喜欢
巢湖唱法民歌
巢湖,我的母亲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巢湖玉卮意蕴长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